![]() |
编者按:为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深刻巨变,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新中国云南见证”特别报道——《振滇图变》、《强滇固本》、《富滇惠民》、《安滇和谐》、《兴滇谋远》。这组报道以新的视角,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发展变化相结合,展现历届省委、省政府立志振滇、强滇、富滇、安滇、兴滇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各族干部群众努力探索实践所取得的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生态改善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和进展。特别报道分五个专题,在本报一版连续刊出,每个专题还在“新中国、新云岭”特刊整版刊发相关拓展报道,敬请关注。
总 策 划:罗 杰 徐体义
策 划:何 侃 沈向兴 龙建民 朱 毅 周保昌
版面统筹:张华兴 田 静 赵东平
云南——祖国的西南边陲,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60年云卷云舒,令人感怀:《五朵金花》在浪漫中延续出半个世纪风花雪月的云南印象,云药云烟以历久弥新的品牌确立起云南自然资源大省、烟草工业大省难以撼动的名位,’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更以“花枝不断四时春”惊艳世人。而今,1800多公里昆曼公路,打通了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把曾经是祖国交通末梢的云南,推到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60年春华秋实,山河铭记:“直过民族”跨越的脚步记录了解放初期的云岭巨变;改革开放催动了留富于民的伟大实践;迈进新世纪,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云南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60年沧海桑田,优秀的云岭儿女们,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振滇图变。
1
“这里是金殿,听,新千年的钟声正在敲响……”2001年元旦,中缅边境南衮河边,一个不通路、不通电的山村,7岁的佤族孩子王尼在火塘边听着收音机,与千里之外的省城守望着同一个梦想。“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稚嫩的童声和着收音机里的歌声,穿过茅草屋透风的壁板,却穿不透阿佤山沉沉的夜色。
追求幸福的渴望与贫困默默对视。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人的拼搏,烟草工业辉煌崛起、有色金属产业突飞猛进、鲁布革漫湾等大型水电站成功运行、’99昆明世博会隆重举办……这一个个亮点不断为云南发展“加分”,但是,面对其他兄弟省份更快的奔跑,云南追赶的脚步渐渐吃力:1994年至2001年,云南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增幅下滑。
我们看到:景颇、傈僳、独龙等20个民族约66万人,从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到了2000年,云南总人口4200多万中却有贫困人口1022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8.6元。而这一年,全国贫困人口80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
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就是站在新世纪门槛的云南。
“一切悲观失望,无所作为、满足现状的观点和情绪都是不可取的。”2001年底,省第七次党代会高举起“加快发展”的大旗——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现存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党工作都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围棋讲势,“加快发展”这落下的首枚棋子,点出了云南大棋局中纵横开阖的天目;纲举目张,在“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中,全省上下众志成城,期盼与奋发、追求与拼搏汇成了巨大的能量。
时至今日,省委书记白恩培当时那句充满魄力的话仍然那么令人深刻回味和认同——“发展是云南最大的政治,没有发展,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2
60年发展道路漫长,但要紧处往往就是几步。
民族平等、社会主义改造、拨乱反正、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加快发展……60年里,云南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留下了一个关键词,而“加快发展”这四个字显得分外精彩。
在加快发展的主题中,边疆、山区、民族、贫困这曲古朴而悠长的歌,扬起激昂的旋律:在区域竞争中求变,“边疆”可以跃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调整结构中求变,“山区”蕴藏着丰富资源、良好生态的产业潜力;在发展差异中求变,“民族”意味着丰富多姿的旅游文化资源;“贫困”激发人心思变、人心思富,并将转化为推动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力量。
一枚枚棋子,顺势而布。
思路之变。1999年至2000年,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渐渐明晰: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
结构之变。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继1992年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关键性转变之后,加快了第一产业内部优化及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的步伐。加大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调整,做优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做强畜牧、花卉等新兴产业;大规模重组烟草行业,完成冶金、化工、制药等10个重点行业的重组整合;打造香格里拉、云南印象等民族文化产业新品牌,加快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
行动之变。2003年,全省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支撑点,以开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为着力点,以社会体制改革为突破点,力促改革开放实现整体推进。之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面貌之变。2002年下半年开始,一场“讲团结、干实事”思想教育活动在全省12个县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展开,15000多名领导干部深刻地领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八个大字的内涵与分量。颁布《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观”教育……力度前所未有的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在全省逐渐形成党群一心的干事氛围。
不歇的变革,不懈的奋斗,我们找到了自信与从容,绘出神来之笔:2002年,经济增幅止跌回升,2003年巩固发展,2004年实现加快发展;2004年、2006年、2008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跃上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台阶。
云南,步入了科学发展新阶段。
3
“生存”和“发展”,60年奋斗的核心。当为“生存”呕心沥血的日子渐渐远去,而“发展”却仍然任重道远,催人奋进。
如果说,2001年云南发展的突围,在“破”的方面多有建树;那么5年后,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的云南,则更多寻求着“立”——立起新的科学发展的框架体系。
2006年12月,“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而奋斗”的大幅标语出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现场,这一崭新的科学发展主题,让所有人收获了又一份惊喜。在此之前,我省人均GDP刚刚跃上1000美元,提前一年实现总体小康。
“这是一个发展黄金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在新考题前,云南的回答是:立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富裕云南,注重又好又快的发展质量;建设文明云南,蕴含提升全民素质的软实力;建设开放云南,强调全方位高层次;建设和谐云南,统筹兼顾重民生……云南科学发展的全景目标渐行渐近。
新世纪的云岭在变,这变化充满新意,更富有内涵。
在加快发展的不变主题中,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云南全力树立不唯GDP的政绩观,出台考实绩潜绩、重民生和谐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规模最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省委领导发出了与各级干部的共勉之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首先从中心理论组开始。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孟连“7·19”群体性突发事件典型案例教育举一反三,让人警醒。
在追求幸福与和谐的道路上,兴边富民工程、禁毒防艾人民战争、边疆惠民解五难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中低产田改造,树起群众心目中真正的丰碑;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政府职能转变3年奏响“三部曲”……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固然让云南感到了深深寒意,但困境中人心未散,脚步不乱:调整姿态,树立信心,反思短板,危中寻机,一系列组合拳完成得干净利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推进优势产业发展计划、启动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一系列加强基础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举措正为长远发展寻找更坚固的支撑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振滇图变注入了更新的内涵。我们坚信,找到自信与从容的云南各族人民,一定能把云岭大地建设得更壮美、更辉煌、更灿烂!
记者 刘晓颖 谭晶纯(云南日报) <
TAG: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