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人民日报》一篇关于卢氏县委在上世纪50年代所建办公楼里办公的消息,让卢氏县在全国“出了名”。徐光春向全省发出号召:向卢氏县委学习。
面对褒扬,卢氏县委书记王振伟说:“很正常的事情。”
“很正常”是因为,在卢氏县,“土坯房精神”是在全县范围内随处可见的传统。
■商报记者龚瑾实习生高吟文/图
乡政府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仿佛是为了和县委遥相呼应,卢氏县政府、卢氏县磨沟口乡政府、徐家湾乡政府等各级政府都在陋室中工作、执政。
和县委大院比起来,县政府大楼可谓“豪宅”,是一座三层小楼,墙身贴着白色的瓷片。这座办公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主体楼三层,其他的两层。
如果说县委、县政府的楼尽管简陋,却不失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磨沟口乡的办公场所就够不上这最基本的标准了。
“只要财力能达到,我们首先就要改善办公条件。”磨沟口乡党委书记翟新朝并不讳言自己的打算,因为,在磨沟口乡的不少办公室,天上下雨的时候,屋里也照样下雨。
“一下雨,办公室里就嘀嗒嘀嗒的不歇气,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磨沟口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张银成说,他们的办公室建于1975年前后,尽管每年都要对其进行修缮,还是挡不住雨季到来时屋内漏水。
“没办法,我们乡一年全部办公经费只有40万元,钱少事多,没办法大修啊。”翟新朝说,不光是他们乡,就他知道的卢氏县有4个乡用的都是1975年前后修建的土坯房办公室,其中不乏财政稍微富裕的地方。
“慢慢来吧,还是县里的话,老百姓要使钱的地方太多。”
文化局
30年来安居出租屋
在卢氏县,“最惨”的不是磨沟口乡乡政府,也不是县委大院,而是文化局。
“文化局成立到现在有30年了,还没自己的办公室。”36岁的王芳,在卢氏县文化系统工作17年了,她是卢氏县第一任文化局局长的女儿,目睹了文化局“颠沛流离”的生活。
文化局是在1978年前后从当时的教体文卫局分开后,单独成立的。“没地方,就在卢氏县老水电局那地方,租了个小院办公。”
王芳记得父亲在任时总是为找钱、买地、建房发愁。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就盖成了一个图书馆,而文化局把规划给他们的4间办公室让给了剧目组,自己依然在外面租房办公。
后来文化局又筹资修建了文化馆,由于资金不到位,5层小楼的3层归建设方使用,文化局再次与自己的办公室无缘。
文化局将家搬到了卢氏县西关的一座商品房内,“就是人家盖的住宅房”,文化局租了4套。
“逢年过节的,上级部门下来检查工作,根本没法偷袭文化局,他们找不到地方。”王芳笑道。
而现在的卢氏县文化局租住在县百货公司的楼上。屋里采光不好,白天必须开灯,要是哪天停电,就彻底没法工作了。
“一年的办公经费只有1万元,但是丰富老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可不能少投入了。”去年他们排了一出现代豫剧叫《亲情》,在河南省戏曲大赛上拿了个一等奖,不但河南火,中央电视台也全场转播。而排这出戏,文化局共花了40多万元,县里奖励了30万元,还有10多万元都是文化局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交通局
花钱要对得起山里的老百姓
“我们局也一样啊,能省的绝不多花。”赵景山是卢氏县交通局的一个司机,坐在旁边听别人讲艰苦朴素,他不落人后地介绍起自己的单位。
交通局是个“富”单位,尤其卢氏县交通局最近几年在交通建设上不遗余力。
“你去看看我们局长、副局长,穿衣吃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从来没见他们穿过什么名牌。”赵景山对自己的局长推崇备至,“不抽烟不喝酒,经常说‘富日子要学会穷着过,才对得起山里的老百姓’。”
在办公方面,县乡公路管理站、公路段、运管所等多个直属于交通局的单位挤在一个院内办公。
“我原来在的工程股,近30个人就一间办公室,还不到20平方米。”赵景山说的办公室就在交通局院内,6张办公桌和2台电脑,是科室技术人员画图、设计的主要阵地。其他人,靠墙的一溜沙发就成了他们办公的主要场所。“我到这个单位5年了,大家一直是这样过来的。”
宣传部16个人共用一台电脑
昨天有媒体报出卢氏县委宣传部16个工作人员只用1台电脑时,大量网民表示关注,这让他们觉得有些“不自在,好像在自我吹嘘”。
宣传部的电脑购于2003年,当时花了5600多元钱,其中还包括了一台传真机。
“传真早就坏了,电脑还能用。”宣传部党教科科长杨少恒一摊手,表示无奈。由于电脑配置太差,想打开一个网页,往往需要足够的耐心。而鼠标左键也不够争气,使用时总是需要专门抬手敲击。
“都还能坚持,就再坚持着用吧。”杨少恒说,在宣传部,一个常务副部长一个月的办公电话费上限只有50元,超过部分都得自己掏腰包。“不是说俺们就这么穷,只是能省的地方,何必浪费呢?”
记者在他们唯一的电脑里看到的一份资料,反驳了有关对县委宣传部工作的质疑。
这是该部门2006年的工作总结,里面既有他们2006年初向县委立下的“军令状”,更有2006年末统计的完成任务数量。里面清楚地记着:“2006年,卢氏县应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2篇,《河南日报》头版头条2篇,《三门峡日报》头版头条6篇”。而该县对应的完成情况分别是“2篇、3篇和13篇”,除《人民日报》外,其他全部超额完成任务。
“我们每个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都写稿。”杨少恒所言不虚,程专艺、董彦礼……这些名字在很多省内媒体都叫得响。“一台电脑基本够用,真要有冲突,其中一个加加班也就是了。”节约一分算一分,是他们的准则。
卢氏
“寒酸”的传统
7月20日上午,面对土坯房办公消息传出后的热闹,卢氏县县委书记王振伟召开会议。
据参会者回忆,王书记主要是强调,不要因为省委书记做了批示、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就“翘辫子”,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条件不好就妄自菲薄。
“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并不值得夸耀。”有参会人员这样理解王书记的意思。
其实,就卢氏县的干部群众们来说,王振伟的担心有些多余。“这事多正常啊,没什么。”这是卢氏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聂红超面对众多媒体私下表达的疑惑,而同样的疑惑也存在在不少卢氏县群众的心中,在县委门口的街道做服装生意的任萍就是其中之一。
也因为这个原因,尽管有不少媒体提出采访聂红超,还是被他婉拒了。“这个办公室不是我们盖的,我们也不是唯一在这里办公的人。历届县委几乎都在这里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在卢氏县逛,漂亮、气派的楼并不多见,崭新的公路却不少。“卢氏人比较老实,过去也穷,干部比较节俭,有这个传统。”这句话,原县委办公室主任、政协主席刘维汉面对媒体时说过,更多的卢氏县各部门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
卢氏县文化局至今还租用百货公司的房子
TAG: 交通 新闻
最新评论
删除 引用 Guest (2007-7-28 11:51:06,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