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桥一般只考虑交通功能,忽视人文艺术功效,甚至连人行道也能省则省
从南坪远望菜园坝长江大桥景色格外秀丽 记者 冉文 摄
上月,鱼洞长江大桥主跨成功合龙;4月,边跨将合龙;6月,将竣工通车。年底,朝天门长江大桥也将把江北城和弹子石两地连接起来。
我市两江上共有多少座桥?直辖前有8座,直辖后竣工新增了28座,如果算上在建的,共有49座,重庆算是名副其实的桥都。但是,有专家提出疑问:这么多桥,哪座可代表重庆,与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融为一体,配称桥都重庆的符号?
大桥留下“残缺的美”
鱼洞长江大桥是一座轨道、公路共用桥:两边跑汽车,中间走轻轨,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大桥景观。
不过,附近居民认为这座大桥很奇怪:为啥目前只修半幅?中铁项目部工程部部长代玉坤解释,因为资金有限,现在只能修半幅,这在我市众多大桥建设史上少见,相对未来的大桥景观,算是一种“残缺的美。”
实际上,鱼洞长江大桥的“残缺”,还不是只修了半幅的问题。对于记者提出“大桥主桥及两头是否会设计、修建雕塑,及供市民休闲的观景台?”代回答:“这是否太奢侈了?”
今年底将竣工通车的朝天门长江大桥,也因资金所限取消了原设计的“江上解放碑”方案,方便行人桥上看两江美景的观景台也取消了。大桥两侧仅设置2.5米宽的人行通道,简洁的护栏,行人今后在桥上驻足观山城、两江美景的愿望大打折扣。
按最初设计,朝天门长江大桥的桥墩为解放碑的造型。施工方介绍,但后经多次论证,最终决定将两座主桥墩改为现已建好的普通桥墩,犹如两扇巨大的城门,据称这样做也是出于省钱考虑。
修桥忽视了人文艺术
“我市直辖后修的桥梁有一个通病,只单纯强调交通功能,完全忽视大桥的人文、艺术功能。”上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胡纹对记者说。在他眼里,桥不仅与人融为一体,和艺术也犹如一对孪生姐妹。
胡纹称,他见过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大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伦敦双子大桥,及旧金山金门大桥。在伦敦,28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桥梁把泰晤士河两岸连成一片,其中,成为城市符号的是伦敦双子大桥。
这座大桥风格独特,气势磅礴,两个巨大的桥墩上建有5层楼的高塔标志性建筑,连接双塔顶层的是一条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桥,行人站在塔顶便可观赏附近的绮丽风光,人、车、桥完全与城市融为一体了。
胡纹说:“双子大桥已成为英国建筑、伦敦城市的标志。但我们回首看看,重庆建成和在建的众多大桥中,哪一座能代表重庆,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配称一座城市符号的大桥,就像一件好的雕塑,犹如城市之魂,在历史的风云中,在人们的记忆里不朽。”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原院长江碧波教授认为,桥梁不仅是交通工具,还应与雕塑、灯光、休闲景观等艺术载体有机结合。1984年9月落成的巨型雕塑“春夏秋冬”,就是大桥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在当时,所有经过石板坡长江大桥的人都会被桥头两端的雕塑所吸引,“公众置身其中,精神世界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雕塑家吴浩多次考察国内外大桥,他发现,各大城市前两三座大桥建有雕塑,后来的就陆续没了。“早期人们对修桥非常看重、相当神圣,往往都用诗的语言描述:芦沟晓月、虹桥卧波……”吴浩说,因为早年修桥是大事,人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办征服自然的事,所谓“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何等了不起!所以但凡有大桥,即会见到龙、狮等雕塑。
但随着结构力学、钢材、混凝土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新型施工机械的应用,修桥技术相当娴熟,人们没了对自然的敬畏,修桥成了一种单纯的工程,大、长、宽、高才是追求目标。
胡纹说,桥是没有声音的艺术品,近年来,重庆的桥梁建设却忽视这一点。他认为,修桥都会尽量节省成本,对于一些收不到费用但文化含量很高的桥梁“附属物”,像桥头雕塑、栏杆花纹、休闲观景台等都省掉了。
人行道也让位于车道
此外,引桥的人行过道常常修得很别扭,尽量往比较偏、能够节约经费的地方修,使人行走时很不方便,大桥就沦为简单的车辆交通渠道。去年,嘉华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通车之日,曾引发数万市民上桥体验。但因考虑行人上桥参观、留影等不到位,导致人车争道,引发不安全事故。
众所周知,亮灯后的菜园坝大桥如长虹卧波,优美的造型和绚烂的灯光,似一条“彩链”横跨两岸,“但人上去不方便,有何价值?”
“我们现在修桥就是为了修桥,而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车为中心。实际上,人在桥上走,观桥下两江水波光粼粼,看两岸繁华正在竞演……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人、车、桥融为一体,在桥头堡、集散口、人行道、隧道孔上方等添加一些文化元素,在动辄10亿、20亿元的建设成本中,多花不了几个钱。”市高速公路公司负责人认为,如果没了这些元素,只能说是一堆快餐式建筑,虽方便、提速了都市人的生活节奏,但却加速了都市人内心的躁动、不安。■记者 陈林 实习生 张运骄
资金不足还是底蕴不够
桥梁常被喻为“彩虹”、“纽带”,说明桥梁除了具有交通等结构特征外,还应带来独特艺术魅力。江碧波说,1980年,川美雕塑系接到特殊任务,要为正在修建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创作4个大型人物雕塑,反映重庆人的精神。
之后,再也没有大桥搞类似雕塑。对此,著名诗人、市政府特邀顾问李钢认为,我市直辖以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不过心态是浮躁的,急功近利地忙着与别的大城市比肩,这种心态尤其体现在大桥功能单一上,“我们实际上把品位搞低了很多,丝毫看不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重庆雕塑家吴浩认为,雕塑是城市皇冠上的宝珠,它应该放在城市最适合人观赏的地方。过去车少,江边桥头游人如织,桥又是大建筑,所以用雕塑顺理成章。现在时代变了,桥头已不是雕塑的好位置了,“现代人不大愿意细细推敲雕塑的深意,有那么一点颜色,一个线条就够了。当然就有人提出,现在的桥已不需要装饰了。”
重庆路桥、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的桥设计阶段就未考虑创作雕塑、人文景观,因为资金有限,修桥主要是考虑解决城市拥堵。
市城市雕塑办负责人称,我市专家对大桥是否应建“附属物”,一直存在争议,最终没有定论,修桥单位当然是能省则省。
江碧波认为,跨江大桥正好可反映重庆大山大江的文脉,为何不能搞雕塑?不建在桥头,也可建在大桥两端的休闲广场或隧道孔上方,这也是很多市民、司机可亲近的地方,“现在修不成不要紧,但应预留空间,问题是,现在众多大桥设计时根本就不考虑这个问题。”
李钢认为,城市文化是人的文化。任何建筑,如没有人的活动,只是混凝土的迅速复制,那么这座城市的幸福是单边的。只有人的思考、感受、创作、发明,融入建筑中,才能挽救工业化派生的单调幸福。
市建委介绍,1982年,全国开始发展城市雕塑。1984年,“春夏秋冬”雕塑在长江上舞动飘带;1986年,巍峨的烈士群雕落成。这些艺术品使得重庆城市形象更加赏心悦目和富有文化内涵,更使得重庆在城市雕塑上的成就一度引起全国各大城市的轰动。之后,重庆的城市雕塑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
网络编辑:王敏
TAG: 华龙网-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