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2008年9月9日,西宁市一大早就下起了雨,记者不由得有些担心能否开车到约定的村子里去。青海省公路局副局长李愉平笑着叫记者不用担心,“来青海下一趟乡,你就知道这里的农村公路发生了多大变化。”他自信地说。
2小时之后,记者一行已经从西宁来到了循化县古什群村。村子里铺的是水泥路面,我们的车直接开到了村民家门口。李愉平说:“过去从西宁到循化县城开车得花一整天时间,现在雨天车开进村里也才2小时。”正要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古什群村村委会主任马良一听这话,脸上顿时乐开了花,他大声说:“现在乡村的路变好了,可以说这些年来村民感受最直接的变化之一就是路的变化,路变好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便多了。”
随后的几天,记者在青海省海东海南地区走村串乡,从人口集中的农区,到一望无际的牧区,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公路正像一张铺开的巨网,不仅连接起了青海省曾经偏远的乡村,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路通了,村民挣钱的路也更宽了”
循化县古什群村村主任马良对村路的变化有自己的感受。今年31岁的他总想着为村民们做点事。“但过去进村出村的路都不好使,一下雨村里的孩子上学就麻烦了,村里想发展生产也很难。”他说。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对古什群村已经成为历史,自从青海省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以来,马良看见从省城到县城再到乡村,路一天天在发生着变化。
2006年,古什群村的村道修好了,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古什群村有92户人家,480多口人,“现在,村里的专业运输户有10多户,还有六、七户开出租车,专业养殖户有17户。”马良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路修好之后,村民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养羊养牛,种植胡萝卜、辣椒等,再也不担心到了出货的时候收货的车开不进村。马良介绍,路修好之前,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才1000多元,路通了,村民挣钱的路也更宽了,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2200多元。“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对我们来说既看得见,也能感受到。”他乐呵呵地说。
循化县仙红辣椒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文成对马良的这番话体会更直接。仙红公司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每年收购的1000多万斤鲜辣椒,涉及到当地5个乡镇21个村8000多农户,可以为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但过去常常为收购发愁,车开不进村,农户自己又运不出来,雨天辣椒烂在地里的事时有发生。现在好了,收辣椒的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了。”韩文成告诉记者。
循化县交通局副局长陈德海对记者说,在循化走一圈,你就能感受到便利的交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据他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只有20公里的简易农村公路,如今全县9个乡镇全部铺上了沥青路面,150个行政村实施了村道硬化。农村公路的通畅,直接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覆盖到所有乡村,2007年全县牛羊运输户就达到3285户,辣椒种植户年收入由2004年的千元左右增加到2007年的2500元以上。
循化县农村公路发生的变化是青海省农村公路变化的一个窗口。青海省交通厅厅长杨伯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青海省2003年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此后建设资金逐年加大,5年累计完成投资65.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5685公里,全省提前3年基本完成了“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全省完成建设总投资达31.9亿元,占青海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40%,是2006年的2.45倍。“这是青海省农村公路建设历年来投入最多、建设里程最长、群众受益最大的一年。”他说。
杨伯让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到2007年底,全省366个乡镇4164个行政村中,乡乡通了公路,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达到286个,占乡镇总数的78%;91.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其中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达到237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7%;实施村道硬化的行政村达到17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3%,受益人口超过160万人。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来自好政策和各方面形成的合力”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托勒台村现在成了当地有名的专业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应存告诉记者,这里靠近黄河龙羊峡水库,大多数村民靠捕鱼为生,自从农村公路通到村里以后,来这里收购渔产品的客户增加了许多,大的客户还就地办起了加工车间,“今年捕捞户的收入可能会有八九千块。”杨应存乐呵呵地说。他告诉记者,现在除了捕鱼,村里的养鸡专业户多了,购买收割机的人也多了,自家收割完之后就可以出去收割赚钱,“这都是因为路通了的原因。”
农村牧区交通条件的改善,给农牧民生产经营观念带来了直接变化,促成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一些县乡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了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许多地方曾经存在的农产品“买卖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玉树县农牧民的农副产品、畜牧产品通过乡村公路直接走向市场,价格较通路前翻了一番。循化县古什群村主任马良和哥哥一起养了50多只羊、14头牛,“这些牛、羊啥时可出栏就啥时候卖,不愁运不出去了。”他说。而在城市周边,农村公路带动了建材、交通运输和劳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农家乐”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新途径。2007年,循化县接待的旅游人数就达到62万,旅游收入达到8298万元。
对青海省农村公路建设近些年的快速发展,青海省交通厅厅长杨伯让总结说,“青海省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之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重要的原因在于党的政策好,以及由此形成的合力。有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政策,有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就有了保证。”
建公路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循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自“十五”以来,完成县域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5亿元,占同期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23%,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79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872公里。青海省公路局局长周勇智则直接用一串数字给出了回答:1998年到2002年,青海省农村公路投资总额13.49亿元,2003年到2007年,青海省农村公路投资达到65.5亿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青海省筹措了6000万元农村公路养护费,其中省财政拨付了3000万元,“这是建国以来青海省农村公路最大的一笔养护资金。”
数字背后显示的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的高度重视。2007年,青海省全年共争取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12.08亿元,比2006年增加2亿元。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州(地、市)、县政府也把农村公路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纳入主要目标进行管理考核,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很多县把农村公路施工营业税专项用于征地拆迁补偿;部分县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但把交通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而且挤出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这种从上到下的政策和措施,对加快青海省农村公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海西州针对海西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项目较为分散的实际,州政府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保证建设质量,海西州政府还专门抽调了技术人员组成海西州地方公路建设管理中心,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同时,当地还仔细研究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具体政策,采取政策引导、财政加大补贴、地方筹资以及动员社会和个人自愿捐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措施,走出了一条各方齐心协力抓农村公路建设的路子。
为了充分形成农村公路建设的合力,青海省还探索了一条群众共同参与的道路管养方法。2007年,青海省通过大通、平安、共和三县和格尔木市的养护试点,组建了权责一致的养护管理机构,按照“县(乡)道县养、村道村养”的模式,县乡道由专业养护队伍进行养护,村道通过“一事一议”和村规民约的形式承包到户进行养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试点县市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作为评价乡镇领导和村委会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严格考核,落实了农村公路管养责任,确保了农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初步建立了农村公路管养的长效机制。
“让交通人精神在每一条乡村公路上闪光”
“过去村里穿雨靴的多,现在都穿皮鞋了。”宋文成站在自家门前的水泥路上,兴奋地向记者讲述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宋文成是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七台村的村委会主任,说起路的变化,他仿佛有一肚子话要说。他告诉记者,七台村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路,过去村民开拖拉机到城里拉农家肥,常常被一道陡坡挡住,得两台拖拉机互相拖才能爬上来,一天只能拉2趟,拖拉机主杠没几天就被震断了。现在这道陡坡路变平坦了,城里的公共汽车也开进了村里。
让宋文成感慨的这条通村公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青海省修建农村公路的难度。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山大沟深,大部分地区寒冷缺氧,修路难,而且每年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可以修路。“但越是艰难,越能考验交通人的精神、体现交通人的精神。”青海省公路局局长周勇智毫不含糊地对记者说。在他看来,青海省交通厅提出的“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人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克服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农村公路连接到每一个乡村,为农牧区人民铺就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幸福路,“让交通人精神在每一条乡村公路上闪光。”
共和县地处牧区,地广人稀,“把解决农牧民出行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进行一体化思考是摆在交通人面前的一道课题。”共和县交通建设局局长杨海林认真地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前几年农村公路建设铺开的时候,共和县在牧区修建的全是硬化路,后来发现这样对环境有影响,也不切合牧区实际,于是改为将旧的沙路提高等级,在设计上尽量利用原有的路线,在路的两旁建设防护带。同时对路面结构进行调整,坡度大铺设水泥路面,平地铺设沥青路面,既保护了环境,还加快了乡村公路建设进度。
青海省公路局的鲍继发是一位年轻的“老交通”,每年的许多时间都在全省的农村公路上往返。9月10日,当我们离开海南州城区进入通往铁盖乡的公路时,看着眼前这条笔直地通向一望无际牧区的道路,他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像这样的沥青表处路,是青海交通人根据高原地区地形气候特点摸索出来的乡村公路结构,“修这条路可不容易,它从上到下有三个层次,既省了成本,不破坏环境,还很管用,是我们的知识产权。”他笑着说。
在因地制宜探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扎实有效的质量管理是青海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农村公路质量,海西州交通局建立了“政府监督、专业抽查、群众参与、施工自检”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自检、抽查、工序交验制度,运用旁站、巡查、检查、检测等手段,对料场、拌和场、预制场、试验室和施工现场实行重点监督检查,使每道工序都处在受控状态,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分项工程坚决予以拆除返工,确保了质量与进度一个也不落下。
而在青海,海西州的做法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青海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之后,青海省交通厅逐步制定完善了全省农村公路建、管、养总体目标和相关措施,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2007年,青海省公路局把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印成册,分发到各州、县,并向各州(地、市)派出了8个技术服务指导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建设过程中,从工程设计、施工监管到建成投入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督与检查。同时各级交通部门都成立了技术质量监督组,严把备料、路基轧实、路面铺装、工程验收“四道关口”,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者:瞿长福 马玉宏)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辣椒种植 产经 出资 出租 特色农业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