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仙桃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县、穷县。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仙桃在全省率先以“退田还湖、退耕还渔”为突破口,大力推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80年代中期,仙桃撤县建市,吹响工业兴市号角,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进入新世纪,仙桃率先进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批企业、客商落户仙桃,仙桃成为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
仙桃市委书记周霁说:“仙桃3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仙桃正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市、由小城市向现代新兴城市、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跨越。”
加速度背景下的实力仙桃
30年来,仙桃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仙桃实现GDP总量190.4亿元、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70倍、33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16亿元,比1978年增长229倍,尤其是第二产业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到目前的45.1%。
这一组看似枯燥的数字,清晰地折射出仙桃工业经济呈加速度快速发展的态势。
就在前不久,香港真巧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落户仙桃,投资1亿元建立巧克力饼干、蛋卷及巧克力制品生产基地,成为仙桃打造以旺旺、亲亲、燕京等食品企业为骨干的百亿元食品产业板块的又一新军。
目前,包括食品产业在内,仙桃工业已形成纺织服装、无纺布卫材、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五大产业板块。五大板块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丝宝集团、迈亚公司已获得3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1个中国驰名商标,彭场镇成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出口名镇”,并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行列。
仙桃市市长刘新池说:“近年来,仙桃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契机,组建招商专班,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板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市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植经济发展后劲,打造实力仙桃。今年以来,已成功引进项目131个,引资74.58亿元,其中已开工的过亿元投资项目13个;新扩建项目113个,总投资40多亿元。”
水患成水利 特色农业显生机
仙桃自古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说法。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仙桃这个水乡湖区,上演了改天换地的奇迹。
深秋时节,在仙桃市张沟镇的越舟湖畔,一望无垠的低湖田里,挖土机轰鸣,大臂铲挥舞。这是村里请来的大型挖掘机,对济塘路北、电排河以东的1000亩低湖田整体开挖,挖田成“湖”。农民仅此一项将年增收500多万元。当地的农民无不奔走相告:昔日的“水袋子”就要变成流金淌银的水产区了!
经过数十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多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昔日水满为患的仙桃,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水产大市、畜牧大市和粮棉油生产基地。2007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24.97万吨,肉类总产8.8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0倍、130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5元,比1978年增长37倍。水产业、畜牧业挑起农民增收大梁。随着水产大市和畜牧大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绿生科技、九珠蛋业、外婆家水产、万荷堂莲业等一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宜居、宜商的新仙桃
仙下河是仙桃不可多得的风景带。这条让无数仙桃游子眷恋的河流,见证了30年来仙桃城市发展、变迁的足迹。
上世纪80年代初,仙下河还是县城周边一条农田灌溉渠;80年代中期,仙桃撤县建市,城区规模扩大,仙下河成为城区的护城河;进入90年代,城市跨过仙下河继续向南发展,城区面积扩大一倍,仙下河成为城中河、排污河;进入21世纪,仙桃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跨过汉宜高速公路,建设南城新区。与此同时,投资近3亿元对仙下河进行综合整治,使之成为城中景观河。该工程成为仙桃打造水乡园林城的经典之作,一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该市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快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等五大板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实施“绿色家园”计划,大面积、高品位地建设“城市之肺”,绿化道路、广场、小区、庭院,呈现出“人在花中走,车在林中行”的美景。
漫步仙桃街头,浓郁的水乡园林气息扑面而来。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昔日一个小县城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宜居、宜商的水乡园林生态城。
(记者 潘文华 通讯员 熊少华 安生永)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