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三宝之地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与甘肃省甘南州及我省果洛、海南、海东等地接壤。南部泽库、河南两县属高寒纯牧业区,属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北部尖扎、同仁两县地处黄河滨地和隆务河谷地。气候温暖,土壤疏松肥沃,有发展种植业的良好条件。
境内有大小河流60余条,黄河流经州域南北边缘,理论水能蕴藏量345万千瓦,可建大中型水电站4座;纵贯南北的隆务河全长144公里,理论水能蕴藏量22.05万千瓦,可建15座梯级小型水电站。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铅、锌等25种矿种。药材资源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马勃等,已开发的帕朱胶囊、三十一味松石丸等蒙藏药品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自治州地处西宁和“大九寨”旅游经济圈的过渡地带,州府所在地隆务镇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距九寨沟景区670公里,是连接我省与国内西南大市场的战略通道。全州现有国家级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87处。热贡艺术享誉中外,与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黄南藏戏一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泽库县境内的和日石经墙规模宏大,被誉为石书奇观。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奇异的丹霞地貌与库区高峡平湖相映生辉,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以开放谋发展 以稳定促和谐 走具有黄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七个致力于 致力于完善发展思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致力于增加农牧民收入,狠抓“三农”工作不放松;致力于文化旅游产业强州,全力打造知名品牌;致力于生态立州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致力于项目立州战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致力于发展特色工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步伐;致力于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依托两个区域(以西宁为中心的我省核心经济区域和以九寨沟为龙头包括阿坝、临夏、甘南在内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培育五大产业(农牧、水电、铝金、文化旅游、蒙藏药),实现两个突破(农牧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和全州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突破),抓好三件大事(齐心协力抓稳定,扎扎实实打基础,一心一意谋发展)。
——生态立州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自治州境内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工程和开发项目不予审批建设;对那些影响生态保护和居住在高山、寒冷、干旱等不宜生存地区的农牧户,逐步向县城、乡镇所在地和其他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实施搬迁。将节能降耗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认真组织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
——特色带动 大力实施“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热贡文化和坎布拉两大品牌,努力疏通“南望九寨、北依西宁”的旅游通道,加快重点旅游城镇改造步伐,精心组织实施了热贡文化产业园区、热贡文化村、坎布拉游客服务中心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重点加强河南牧区有机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依托有机畜牧业基地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牧民增收的格局。
——平安黄南 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全州压倒一切的任务,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省内外相邻的13个县、18个乡镇、143个村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友好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州的民族团结。扎实开展“平安寺院”建设。以“平安黄南”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新时代的壮丽诗篇——黄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仅“十五”期间,全州完成牧区“四配套”建设2835户,建成日光节能温室628个,牲畜暖棚2786万平方米。治理退化草地20万亩,灭治鼠虫害1594万亩,治理“三化”草场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三北造林共38.81万亩,封山育林67.11万亩。河南、泽库南部两县已列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区。
2007年,全州总播种面积17352公顷,比1978年增长44%。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得以全面优化。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14%;粮油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11.7倍。2007年,全州牲畜总增率47.66%,比1979年提高35.2个百分点,出栏率提高40.2个百分点,商品率提高40.44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异军突起
30年来,随着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实际容量160万千瓦)的特大型企业——李峡家发电分公司建成投产,同仁铝业股份在国内上市,全州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速高达46.81%,有力地拉动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州已建成水力发电企业21个,总装机达204万千瓦,铝锭冶炼企业1个。2007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19.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65.3倍。发电量67.11亿度,比1978年增长830倍。
三、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加,经济基础不断壮大
30年间全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59亿元。特别是2004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均超过10亿元。2007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1亿元,比1978年增长的188倍多。
公路交通网络初具规模。30年间,全州用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达21亿元。到2007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829公里(其中三级以上里程770公里),比1978年增加3025公里。新建和改造了西宁至隆务镇、阿赛公路同仁—赛尔龙段、循同线、同夏线、泽同线、坎布拉旅游专业线等,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城镇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属所在地的街面改造、道路改造、供排水工程基本完成,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同仁县城的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容整理、市场布局、环境卫生建设等初具规模,使城镇基础功能进一步完善。
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新突破。认真贯彻“北依西宁,南望九寨”的大旅游战略,新组建了黄南州旅游局和青海黄南州热贡旅行社等旅游机构;国家级坎布拉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双双挂牌,麦秀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正式设立;新建了吾屯—郭么日—隆务寺等旅游专线。
通信网络建设飞速发展。30年来,黄南州的通信技术和方式历经纵横交换、程控交换,发展至目前的软交换和互联网。2007年底,全州电话总用户(含小灵通)23931户,其中农村4955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1部;每9.7人就拥有一部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861户。
四、综合财力大幅度提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全州财政总收入达23942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90万元,比1978年增长16倍,年均增速达10.25%。200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59亿元,比1978年增长47.2倍。年末贷款余额7.84亿元,增加7.77亿元。
五、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民生显著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26.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17.98倍。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2202万元猛增到2007年的28142万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3.18平方米。
截至2007年,全州181760名农牧民群众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12%。全州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697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15781人,失业保险的8200人, 1415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州11008人城镇应保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最低保障范围。1991年至2007年的17年间,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5.16亿元,解决了15.62万名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
六、稳步推进“科教兴州”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学技术事业。2000年以来,全州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2项,落实科研推广资金791万元,项目涉及生态农业、农作物优良品种引进、反季节蔬菜种植、科技养殖、黑土滩治理、中藏药材种植、热贡艺术品加工、星火科技培训、新农村建设和科技信息平台建设等领域和行业。
教育文化事业。自1990年来,先后共投入各类教育资金2.7亿元(不完全统计),新建和改造校舍25.68万平方米。全州有三县实现“两基”目标,“两基”覆盖率达75%,青壮年非文盲率95.5%。2007年,全州共有普通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少数民族中小学238所,在校学生49802名,比1978年增长近1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6%。
“中国青海热贡艺术彩绘大观”长卷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成功举办了“中国·热贡文化摄影节”、“中国·热贡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品博览会、北京和上海热贡唐卡艺术品推介会;《金色黎明》、《藏王使者》、《格桑花开的时候》等大型藏戏荣获全国各项大奖。同仁、尖扎两县农区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2007年底,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7.91%,电视人口覆盖率87.3%。
卫生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全州现有卫生机构56个,年末实有病床616张,比1978年增加140张。卫生技术人员818人,比1978年增长79%。261个行政村建有卫生室,乡村医生263名。各县均达到了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标准,正在实施新阶段的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农牧民初步享受到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藏蒙医药发展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州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州前的30岁提高到现在的66岁。2007年人口出生率为14.88‰,比1982年下降11.52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6%,已婚妇女的综合节育率89.88%。
(作者:多杰彭措)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彩绘 菜种 藏药材 名录 保健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