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地方财力大幅上升。1952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0.1亿元,1978年为0.97亿元,2008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4.9亿元,比1978年增长55.5倍,年均增长14.4%。
同时,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独占鳌头的格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三州公路建设投资达77.49亿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和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水电、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建设,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52年的0.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68.0亿元,增长5680倍。
据介绍,“十五”以来,三州公路建设先后投资达77.49亿元,占全省公路建设总投资的14%,新改建公路里程8106公里。先后开工建设了西攀、雅泸、都汶、二郎山至康定、九环线公路、二郎山和鹧鹄山隧道、九黄、康定机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三州通县油路建设工程的实施,使三州所有县的公路全部实现了黑色化,极大地改善了三州的交通条件。水电开发力度加快,三州地方水电总装机已达400万千瓦以上。社会事业、城建、环保、旅游等一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森林覆盖率已达20%左右,植被覆盖率已达26.6%,实现了生态建设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据了解,民族地区是四川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建设西部旅游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积极培育和壮大旅游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民族地区接待游客超过1.6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7亿元。
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增长59.3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8221元,比1952年(468元)增长59.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08年的3231元,增长25.5倍。同时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
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已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2008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21.6万人,全部实现了“普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51个县(市)已有48个县(市)实现了“普九”,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繁荣昌盛。2008年民族地区拥有卫生机构2090多个,床位15810多张,卫生技术人员15510多人。
记者石莉芳实习生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