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古人对四川道路的描述。如今,这样的局面早已被改变。到2008年底,全省已有公路22.4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6倍多,公路总里程上升为全国第二位,形成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构成的三级公路网。昨日,在“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省交通厅副厅长鲜雄通报了我省交通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
翻了26倍全省公路22.4万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康两省只有简易公路8581公里,缺少桥涵,破烂不堪,通车里程还不足一半。”鲜雄说,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全省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甘孜州得荣县通车,我省实现县县通公路。到2008年底,全省已有公路22.4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6倍多,公路总里程上升为全国第二位。今天的四川,11条国道、36条省道纵横交错,929条县道、6693条乡道经编纬织,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累计已达20.05万公里,位居全国首位。1995年,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此后相继建成成绵、成乐、成雅、达渝、成南、西攀、都映等27条高速公路。2008年新开工建设9条高速公路1120公里,今年又新开工映秀至汶川、成自泸赤、达州至重庆万州、巴中至南充、成安渝等多条高速公路,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392公里。
翻了560倍全省民用汽车224万辆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4000余辆汽车,性能落后、运效低下,60%的县不通汽车。到2008年底,我省民用汽车增至224万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0倍。全省通公路乡镇和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9%和88%。
到20世纪80年代,四川各港逐步建成60多家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协作配套的水运工业体系,船舶能够自造自修。20世纪90年代以来,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等主要港口吞吐能力明显提高,乐山港建成乐山大件码头和肖坝客运码头等专业化泊位;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50万标箱工
程开工;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工程形成生产能力,新建成千吨级泊位2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万标箱。
长江、嘉陵江、岷江“一横两纵”水运主通道日益通畅,宜宾以下航道已实现千吨级船舶昼夜通航;嘉陵江建成航电枢纽8个、在建5个;岷江航运综合开发快速推进,将成为四川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川的大动脉和生命线。截至2008年,全省已有通航河流176条,通航水库、湖泊147个,七级以上航道4026公里,吞吐量在50万吨以上的重要港口21个,1000吨级泊位37个。
应急保障百日抢通映秀至汶川公路
“1997年建成的万县长江公路大桥,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径(420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在建的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小半径双螺旋隧道,为世界首创。”鲜雄说,经过60年发展,四川交通科技力量由弱到强,桥梁隧道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建长江、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涪江、嘉陵江公路大桥150多座,金鸡关、明月峡、华蓥山、二郎山、鹧鸪山等大型隧道相继建成。
交通应急保障能力通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得到了检验。地震发生后,全省投入抢险救灾人员3万多人、机械设备和车辆1.3万台,抢通3600多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全部254个乡的通乡公路和2114个村的通村公路。灾区公路震后先后发生1600多次断道,一般在2小时左右实现抢通。在百日内即抢通了被认为三年内不可能打通的映秀至汶川公路。同时,紧急调集客车2万余辆、货车4.6万辆,运送人员110万人次、物资47万吨,开创新中国成立以来道路应急运输保障跨省市调集客货车辆规模最大、运送人员物资量最高的历史纪录。记者邓宇姚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