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后重建转入最关键的产业重建阶段,如何将对口支援演进为长久合作,这是一篇大文章——
■ 本报记者 李晓东
22日,绵阳高新区新区建设开发指挥部的人员抵达成都金堂县的成阿工业园,考察“飞地”工业园的运作模式。
此时,绵阳高新区正准备启动河北—平武工业园,同样用“飞地”模式,借助援建省的力量,推动灾后产业重建目标的实现。如推进顺利,这将成为绵阳的第一个“飞地”工业园。
缘起:打破限制,谋求资源“飞入”
最近,绵阳决定对高新区进行扩区,将磨家、河边两个乡镇由涪城区移交高新区管理,新增的约60平方公里的工业发展空间被寄予厚望。扩区方案首期将启动15平方公里区域的建设,其中的第一项工程是尽快启动河北—平武工业园。
河北对口支援平武建设工业园区,项目却要落到绵阳市区?据介绍,汶川特大地震中,平武是极重灾区,几十年的工业积累几乎损失殆尽,帮助平武恢复工业机能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建中,绵阳一直谋求将对口支援演进为长久合作,能不能利用对口援建的机会吸引河北的企业到绵阳落户,成为重要课题。但平武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全县只有南坝镇能够承载少量的工业,平武除了发展水电、锰矿、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本地具备优势的资源性产业外,很难吸引企业前来。基于此,绵阳决定采用打破区划、空间限制,实现资源互补、共同促进的“飞地”模式,建设河北—平武工业园。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援建省份的力量,也可以合理利用地震极重灾县的政策,支持平武恢复 ‘造血’功能。”有关负责人说。去年9月,“飞地”工业园的筹备工作启动,并获得援建方认同。
据了解,绵阳高新区新区的城市规划及规划调整工作正加快进行。与此同时,新区的地形测绘、报征等工作也在尽快推进,相关的拆迁安置等政策正在紧张调研中。而这些工作将在未来1个月左右完成。
运作:协作共建,“飞出”高端产业
根据初步规划,设在绵阳市区的河北—平武工业园规划面积为3—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5.4亿元。园区首批启动的资金已经有了着落:河北方面已承诺用3亿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高新区方面也筹得3亿元的灾后工业重建资金。高新区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已规划了园区的两条主干道:往北,一条干道将跨越成绵广高速与108国道相连;往西,另一条干道将于已经建成的绵安北公路相连。未来,新建的成绵高速复线将从工业园旁经过。
运作模式上,工业园将由绵阳高新区、平武县双方协作共建,高新区与平武县共同投资、共同招商、共享收益,平武县履行工业园日常管理工作。尽管收益的具体比例尚未敲定,但绵阳已定下基调:在投入上绵阳高新区将挑起大头,而收益上平武将占比过半。
园区将以发展“高、精、尖、新”产业为主。在规划中,工业园核心企业区占地面积2000亩,计划引进河北知名企业10—15家,实现年度工业产值35亿元。中小企业区规划占地1000亩,发展园区核心企业和周边园区的配套企业,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计划引进40家企业,实现年度国内工业产值15亿元。工业园区为入园企业“设限”:入园企业,投资强度不得低于每亩100万元,总投资不得少于2000万元。
目前,平武的招商人员正加快与河北的企业接触,工业园的方案也已经同河北省进行了多次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