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武汉市主城区过江系统规划图。
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在2015年前形成“六桥—隧三地铁”的过江交通新格局2011年建成二七长江大桥;2015年前建成鹦鹉洲大桥;同时启动杨泗港通道前期工作。
2015年前建成轨道4号线二期、8号线—期两条过江轨道。
打造“两环加半环,三联加五射”,总规模206公里的快速路系统,初步形成武汉市主城区快速路骨架系统。
建设三环线北段、东段,贯通三环线,形成主城外围环路,分离过境交通;
新改建二环线汉口段、二七长江大桥、水东路和东湖路,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快速环路;
建设金桥大道、黄浦大街和徐东路,形成武汉大道。建设武咸公路、江堤路、中北路延长线、江北快速路,衔接对外高速出口路,形成进出城快速通道。
提升中南路、沙湖大桥等5条快捷路,完善主城骨架路网系统。
汉口地区形成“七纵六横”千道网络———
七纵:沿江大道—沿河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幸福大道;三环线北段。
六横:古田二路;汉西路;常青路—青年路;姑嫂树路—新华路—友谊路;香港路—大智路;金桥大道—黄浦路。
武昌地区形成“七纵九横”千道网络———
七纵:临江大道;和平大道;友谊大道—中山路;中南路—丁字桥路;东湖路—珞狮路;民族大道;关山二路;
九横:三环线东段;工业二路;水东路;徐东路;沙湖大桥;武珞路—珞喻路;雄楚大街;南湖南路;三环线南段。
2009N2011年,三镇共建设微循环道路项目约90项,总长度约76公里,其中新建支路微循环道路51公里,改造提升微循环道路25公里,工程投资约33亿元。
本报讯(记者杨捷通讯员白帆)建设206公里由环线和放射线构成的城市快速路网,架设由“六桥一隧三地铁”构成的主城10条过江通道———由市规划局为武汉交通疏堵保畅编制的近期交通建设规划昨日露面,接受全国专家组咨询。
近期规划从2009年到2011年,计划投资566亿元。将通过设立城市交通骨架、快速路、千道次千道支路、公共交通、慢行(人行)系统、停车、交通管理等八大领域目标,实现建10条过江通道;206公里快速路;形成三镇均衡主次千道网;打通三镇断堵头路,建设微循环道路76公里;基本形成主城140公里轨道交通骨架系统;设计201条公交线路与轨道“对接”;二环线内建设91公里公交专用道;新建52处人行过街通道;新增2.2万个停车泊位等,改变武汉市目前拥堵脆弱的交通现状。
据介绍,这项近期规划对武汉交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构架。武汉城市道路网络按此规划建成后,主城区车速从2008年的22公里/小时,提高至28公里/小时。
据介绍,武汉市近20年城市空间扩大了一倍,而规划的城市快速路才建成18%,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80%以上的水平,武汉城市千道的密度只达到国家规范的最低值。目前,我市是快速路和轨道同时上,比2000年广州“阵痛期”的形势还要严峻。
1、轨道交通 近期实现公共交通转型———由常规公交“主打”变为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交通为辅助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
建议启动轨道3号线、4号线二期、8号线—期工程,确保2015年初步形成主城140公里轨道交通骨架系统。
2、公交枢纽规划 规划建设公交枢纽站20座,占地面积209627平方米,新增用地面积141600平方米。
3、优化常规公交线网 规划布局公交线路335条,其中与轨道衔接的线路共201条。共调整13条与—号线平行重合的线路,10条与二号线平行重合的线路,6条与四号线平行重合的线路。
4、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 规划与轨道线路衔接的公交专用道网络。二环内建设总长度约91公里,占二环内主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的38%。
5、推行公共交通—卡通,实行轨道、公交、出租并网运营。
6、提高公交设施的科技化、智能化 有条件路口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采用低底板的新型公交车辆;推广清洁能源等。
广州现有人行立交规模已达到270座,覆盖城市主要干道。武汉城区现有人行立交56座。
2011年前在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新华路、常青路、武珞路、雄楚大街、中山路、友谊大道等道路沿线共建设52处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其中人行天桥38座,地下通道14座,总投资约3.8亿元。
2008年主城停车泊位数为23.5万个,其中配建停车位19万个,路外公共停车泊位8660个,路内临时停车位36057个。
依据停车需求预测模型,主城区停车泊位需求总量约132万个。
近期重点缓解汉口中心区、武昌中心区和汉阳王家湾地区停车矛盾。将选取62个点位,新增2.2万个停车位。
优化主城拥堵路口40余个。
2011年前清理占道道路94项,道路总长度约125公里。确保城市中心区200条主、次干道无违法占道。
TAG: 汉网-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