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证 朱继新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杏林大桥工程管理部经理)
“驼峰”造型防止灯光眩晕
台海网10月1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杏林大桥的建设者———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杏林大桥工程管理部经理朱继新见证了大桥建设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杏林大桥在设计上是独具匠心的。两个“驼峰”如温柔的“M”形,蜿蜒在海上,这座美丽的大桥远离传统大桥平直的“呆板”,在夜色中,两个优美弧线如两轮明月。这样的设计,除了美观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火车灯光对汽车司机眼部的直接照射,最大限度降低眩晕感,保证行车安全。
杏林大桥是公铁两用,铁路桥与公路桥近在咫尺,如果都是直线型设计,夜晚对面火车的灯光太亮,很容易让汽车司机眩晕。专家讨论后决定,将铁路桥设计成直线,隔壁的公路桥以“M”形起伏,高低落差,使得对面火车的车灯不会对公路上的车辆造成眩光影响。如果没有进行这样的设计,大桥上就得安装防眩装置了,麻烦不少。
麻袋减噪音,避免骚扰白海豚
在杏林大桥的施工中,麻袋比钻锤更常见,它除了装东西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和土工布一起,垫在发电机下面。垫上麻袋,是为了减少发电机使用时产生的噪音,并防止油污泄漏造成污染。
如此小心翼翼,是为了保护一种可爱并且珍稀的物种——— 白海豚。杏林大桥穿过白海豚保护区,如何在施工中保护好白海豚,成为施工单位考虑的一个重点。大桥建设前,专家就多次对施工中的生态保护工作进行了充分论证。
施工船舶在西海域内航速限制在8节以下,以免白海豚躲避未及而受伤害。车辆在栈桥上通过时,不许鸣笛,以减少噪音。同时,施工单位制定了《中华白海豚应急救助预案》,在施工中落实白海豚保护岗位责任制,严禁水下爆破作业。
施工方还在栈桥上专门搭设了白海豚观测站,配备高倍望远镜,安排专职环保员24小时对施工场地附近200m水域白海豚活动进行观测,最大限度减轻施工噪声和冲击波、振动对白海豚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天内,13名工人中暑挂瓶
2007年5月初,为了配合园博苑开园及“9·8”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召开,市委、市政府要求杏林大桥的一部分——— 北环高架桥必须于6月30日前全线贯通,以便后续路面、护栏等进行施工。
于是,以中铁大桥局项目经理为首的突击队日夜坚守施工现场,连续10多天每天休息时间不足4个小时。高温天气使工人很容易中暑,曾经有一天,13名工人在医院输液治疗。最终,在大家齐心努力下,2007年6月29日北环高架桥全线贯通。
北部区域 三桥连接岛内外
2008年9月1日,厦门第四座跨海大桥杏林大桥公路桥通车。
杏林大桥起点接杏林侧杏前路至沈海高速,终点接厦门本岛高崎侧高殿二号路及成功大道,全长8.53公里。其中,主线桥长7.48公里,海上桥长5.034公里,引道路基1.050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全桥宽32米,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
据预测,至2010年,杏林大桥的日交通量将达到33800辆,至2027年将达到67100辆,可大幅度缓解厦门大桥日趋严重的超负荷交通压力,从而把厦门岛交通快速路网与岛外的国道和高速公路便捷地连接起来。
随着集美大桥和杏林大桥的先后建成通车,厦门北部几公里的区域内已有三座连接岛内外的大桥,保证厦门岛的进出畅通无阻。
TAG: 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