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本报讯昨日,惠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惠州市中心城区街路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公告》,这标志着惠州市中心区142条未命名街路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了。新的道路命名方案中,凸显了惠州“四东文化”(东征、东纵、东江、东坡)的特征。
街路无名市民不便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城区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道路建设与道路名称命名未能及时衔接和沟通,大量业已建成的道路没有及时定名,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新一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区道路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规划。为此,惠州市民政局于2007年4月向市政府呈交了《关于对市中心区142条未命名街道进行命名有关问题的请示》,8月完成了《惠州市中心城区街路地名规划》方案。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表示,如市民没有异议,4日后这142条未命名街路的名字就按照公告正式定下来了。本次街路地名规划以《惠州中心区街道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布点规划》为基础,其规划范围包括惠城区10街道行政区域中,无名称的已建和规划待建的142条街路。
原有街路地名重名者少
杭州易成地名文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在对中心区街道地名的整理中,发现城区的十个街道范围之间,街路地名重名现象很少。这与国内许多街路地名重名较多的现象相比,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从一个侧面表现惠州地方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即在各时期的地名命名采词时,不追风、不赶时髦、不把地名单纯政治口号化,坚持质朴的本土文化品格,充分反映了惠州浓郁的乡情和淳朴的民风。
从近几年出现的街路地名分析,部分街道本来可以用一个名字指称,却实际上依然存在小跨度命名的情况,如江北1994年前后建成和命名的几条并不太长的街路,都分成了两段,分别命名文明一、二路,文华一、二路,文昌一、二路等,反映出仍然沿袭着局限于小城镇固有观念的街道命名方式。
以东坡诗为街路命名
惠州“四东”(东征、东纵、东江、东坡)的特点,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惠州市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发展。为体现“四东”特点,对各大片区作大框架构建,在江北片区域的东西走向街路中,选择布置“东征路”;南北走向街路中选择布置“东纵路”、“惠宝路”、“育英路”。
在城区南部原有仲恺大道、演达大道布局的基础上,在惠环规划新区分别选择布置以早期革命先驱人物名字为街道地名。在城区东部,东平半岛选择布置以对惠州与西湖的宣传和开发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古代先贤的名字命名“东坡路”。南起四清路、北至上塘街的街路则命名为“江云路”,引自于苏东坡诗“一声鸣雁破江云”。
在仲恺高新开发区街路命名和调整采词中,此次命名完全摆脱了国内其他开发区惯用“高新”、“科技”、“振兴”等没有地方特色的语词的陈套,不跟风追“新潮”,选择以“惠风和畅”为街路地名主词;将该区主要道路按东西、南北走向,分别以“惠风”与“和畅”作为不同走向道路地名的主词。
10月底前安装新路牌
据民政部门统计,市区的城市地名标牌被毁坏、盗走、涂画的现象较为严重。2004年,市民政局在江北制作并安装了一批道路牌、街巷牌共76个,然而现在,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名标志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环。记者在市区江北办事处云山一带看到,这里的街道纵横密布,可就是难觅路牌的踪影,即使看到一块路牌,也是损坏得面目全非。
记者昨日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看到,新设计的路牌已经完成了初步方案,并设计出了样品,该科负责人表示,等市领导批准后,就可以大量生产然后安装,预计10月底前,可以完成市区中心区主干道的新路牌安装工作。
■专家观点
“四东文化”有待梳理
惠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安想珍:
在仲凯-陈江区域,新地名以“惠风和畅、举陈出新”布局。把“惠风和畅”作为地名,文字朴实,感觉清新,体现出交通大格局上的与时俱进,也是构建和谐惠州的一方面。这4个字,并不新潮,但比较贴切地展示惠州的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开放友善、和谐吉祥,还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至于陈江片街路地名,大多采用创业、出新、发展,这是促进陈江持续大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符合潮流,能起到一些激励作用。
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邹永祥:
新地名凸显“四东文化”,这在立意和指导价值上都不错。一定程度上体现惠州特色。非常希望有更多道路以惠州历史名人命名。这是惠州特有的,格外珍贵,值得被多用在地名中,例如文化先贤、革命先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界人士:
对于以“四东文化”取地名,我认为应该辨证看待:总体看没有问题,东征、东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与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历史的缩写,与惠州都有一定关系,东江本来就是惠州母亲河,东坡更是让西湖扬名。但是,目前在惠州学术界,“四东文化”并没有最终形成完整体系,并没有被完全认可和接纳,对于一般惠州人来说,它还没有成为固定的文化概念。个人感觉,现在应该把“四东文化”概念梳理清楚、真正确立下来,这样作为地名,才更加名正言顺。
■市民看法
江北菊韵路挺文雅
在市中心区块街路拟名方案中,西起菊花一路东至沿江一路的这条路被命名为“菊韵路”。据了解,这条路是前年修成的,但两年一直没有名字。这条路旁边一家公司的陈小姐说:“因为楼下的路没有名字,公司只能称自己是江北4号小区,让客户听起来地点不是很具体,现在有了菊韵路这个名字就方便多了。”
当记者告知路边一家士多店的杨老板这条路有了“菊韵路”这个名字后,他表示,此路西接菊花一路,这一带的路都和菊花沾了边,这就形成了一个菊花片区,以后路边的居民可以说自己住在“菊花片区”了。正在金宝兴业家园小区内闲聊的居民都认为,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文雅的,是个好听好记的名字。
江云路别扭不好记
桥东区块南起四清路北至上塘街的路新名拟叫江云路。家住桥东的李女士说,她还没有听说她家附近道路要改名的消息。记者告诉她附近路段要改名“江云”路后,李女士一脸茫然,“为什么要叫江云路呢?听起来太雅了吧?!好别扭,也不好记。”居住在此地的一位阿婆表示,如果从对居住地的感情讲,还是保留原名的好。
在附近华侨中学教书的一位张老师则认为,新改的名字比较好,他很欣赏苏东坡的文采,对苏东坡诗中“一声鸣雁破江云”的诗句也比较熟悉。他说,惠州今天的名气,多因苏东坡而起,用其诗中词语给惠州道路命名,既可以提高惠州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提升惠州知名度,一举两得。
企业冠名道路应限制
网友“湖先生”:企业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花了银子来做公益事业,当然希望名利双收,但是否一定得冠名?是否还有其它补偿的措施呢?如在大桥两头或街道路边为你立个纪念碑如何?要知道,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同时也会有名声不好的风险;然而,地名的性质却不同,一个地名原则上是要求能永久使用下去,用得时间越长,越不宜更改,否则会造成不方便。
■部分片区路名方案
●市中心区块
范围:江北街道所辖行政区域
现状:该区域位于东江北岸,东南西三面滨江,北接小金口街道。无名道路和规划道路有4条。该区域内现有主干街路已基本具备。现有三环北路、惠州大道、先科大道、新寮路、云山路、沿江路及文华路、文明路、文昌路、三新路等。
方案:区域西北部,在现有文华、文明、文昌路的基础上,加强“文”字地名系列,在菊花头片配合现有的菊花一、二路形成菊香、菊韵路等菊字系列,形成小区片的共性特点。
示意性规划线的名称,有与文明路等成系列的文成路、文兴路、文韬路等,共8条。其它待命名街路在原有路网名称基础上协调发展。
●桥东区块
范围:该区域位于东江、西枝江之间,包括桥东街道全境。
现状:区域介于东江北岸与南岸之间,是江北通往江南岸和水口方向的重要桥头堡,交通位置十分重要。东部老城区内街路密集,增加道路数量较少。区域西部新开道路主要在于构建疏通南北交通干线。现有滨江东路、环岛路、新民街、东湖路、东平大道等主要道路。
方案:该区域为古县归善县治,城区内有水东街、铁炉湖-东坡遗迹、归善古巴城及桃子园等历史文化保护区。街路地名以适度反映其历史文化内涵为主。拟以贯通东平岛南北的街路为“东坡路”,并建议将该路延伸到河南岸,并在适宜处以引用东坡诗词为地名。
●江南区块
范围:位于东江南岸,西湖周边及以北的沿江地区。包括梅湖、下角两个片。
现状:该区域的桥西和下角的大部分为老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桥西片内有古城墙、中山路、五一路、金带街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众多文化古迹。老城区内街路已较为密集,街路地名的指位跨度普遍较短,因此地名的密集程度也较高。该地区现主要街路有南坛路、环城西路、下角路等沿湖道路,以及惠沙堤路、滨江路等沿江道路。新的成片规划道路,较集中于下角西路以北,以交通性干路为主。
方案:下角片内的原有街路基础上延伸的、或增加的零星短小街路,均以原地名延伸指称。梅湖片的道路以当地地名派生为主。下角片北路下角西路以北的沿江区域,规划为未来的湿地公园,其街路地名采词以景观意境内涵为主。示意性规划线拟名,在下角片有针对未来江滨湿地公园的观澜路、景园路、云梦路等7条。
●龙丰区块
范围:该区块位于西湖至托盆岭、龙潭仔一线以西,三环南路以北,包括龙丰和铁路西站两片。
现状:该区块现有鹅岭路、仲恺大道、红花湖路、共联路及都田路等主要道路。龙丰片内街路已基本齐备。铁路西站片处河谷地区,为加强西站货物运输的交通能力,道路主要是加强交通性干线建设。
方案:规划道路主要集中于铁路西站片内。规划道路拟名以当地地名派生为主,其中部分规划道路地名已经市政府批准公布。
示意性规划线拟名,铁路西站片有三环西路、黄龙路(通往黄洞)、龙翔路(西经小龙坑)、莲花路等8条;龙丰片有三环西路、三环南路等2条。
A28-A29版统筹:本报记者乔建
采写:本报记者温振儒张展鹏乔建郭秋成摄影:本报记者陈伟斌
TAG: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