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最新交通规划酝酿待批 2020年圈内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运车
任一县级市之间3小时到达
“武汉城市圈要活起来,‘两通’是基本条件,即信息交通和道路交通活起来,这些一旦活了,经济就会活起来。”
建成后,整个城市圈交通骨架将形成四条南北纵线和五条东西横线。
——省交通系统知情人士
“按建设试验区的目的来看,武汉是有望批准保税区的。”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
“城市圈要活起来,‘两通’是基本条件,即信息交通和道路交通活起来,这些一旦活了,经济就会活起来。”昨日,记者从省交通系统获悉,待批的武汉城市圈最新交通规划里,城市圈内行政村的公路通达率将达到100%,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也将达到100%,任一县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
重点建设目标是实现“123计划”
“到2020年,重点建设目标是实现‘123计划’”,据交通系统知情人士介绍,“所谓‘123计划’,就是城市圈之内每个城市到达武汉实现1小时通达,城市圈之内任一城市之间2小时通达,任一县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
据介绍,武汉城市圈公路总里程将超过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2500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超过总里程的15%。
建成后,整个城市圈交通骨架将形成四条南北纵线和五条东西横线。2010年,公路方面,建成城际之间快速通道,形成“环形放射状”的现代公路网,完成城市圈各市县高等级干线公路改造。基本实现武汉市至各县市“两小时交通经济圈”,县市至乡镇“半小时交通经济圈”。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城市圈公路建设的目标就是打造中部地区核心公路网。”该人士总结说。
村村实现通公路、通客运
“城市圈内任何一个行政村将通公路,并且,每一个行政村还将开通客运班车,实现行政村公路100%通达和客运班车100%通达。”该人士介绍, 2020年农村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
据了解,公路建设从2007年到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0年到2020年为第二阶段,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城市圈内行政村公路建设在第一阶段将有望达到90%。
“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在内,这次规划的交通路网和航道网以及基础设置总量等,在具体指标方面比以前都提高了,规划的内容更丰富。”
欲全面启动武汉航运中心建设
航道建设也在城市圈交通规划的有了最新进展,据了解,城市圈内,将建设以长江和汉江为主的航道网,五级以上航道里路(不包括长江)计划为1000公里以上,届时,城市圈内运输的产品将可以直接通达海域,运输更方便。
航道网建设后,通达四海的航道体系将呈现,为了使得航运顺利,城市圈内还规划建设一些优质港口,同时准备全面启动武汉航运中心的建设。
据了解,以上规划目前还在等待最后的批复,这次武汉城市圈试验区获批,将有望促使此规划加速获批。
本报记者 孙厚光
交通
城市圈交通建设
核心是三个一体化
“城市圈的建设,核心是三个一体化,即建设一体化、运输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该人士介绍对三个一体化做了具体的解释,所谓建设一体化,就是城市圈内公路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推进,地方政府不能只挑拣对自己有利的项目优先发展,同步推进,全局统一。
该人士解释运输一体化时举例说,一辆满载的货车从武汉运到某市,回来时可能就是空车,因为外地车辆容易被当地部门和公司阻碍组织货源,这将增加运输成本,导致经济损失,“运输一体化之后,武汉车辆在城市圈内任一城市就不再是外地车辆了,这样物流业也就活了。按照规划,城市圈内的物流业将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物流基地。”
管理一体化是指,地方公路管理规章制度需要服从整个城市圈的管理,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原有的封闭政策也将消失。
■名词解释
三个一体化
城市圈的交通建设,核心是三个一体化,即“建设一体化、运输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城市圈内公路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推进,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原有的封闭管理政策也将消失。
123计划
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之内每个城市到达武汉实现1小时通达,城市圈之内任一城市之间2小时通达,任一县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
新动向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武汉获批保税区的希望大大增强
“按建设试验区的目的来看,武汉是有望批准保税区的。”昨日,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谈到武汉城市圈试验区获批时说。
保税区有利武汉出口和吸引项目
作为城市圈试验区获批,武汉正在力争保税区的批准,争取保税区对武汉有什么好处?叶青称:“一个地区如果拥有这样的区域,可吸引到国际上的名牌企业和公司来投资,优惠的税收政策和管理方式可增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他说,如果城市圈试验区的内容能够包括保税区的设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将成为国际资本关注的焦点,吸引资金和项目,对武汉企业将有不小的拉动和影响。”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各个地区的保税区目前集中开发形成的功能有保税物流和出口加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武汉能够批准设立保税区,将会增加湖北的出口额。”叶青对记者分析:“目前在中部,出口额最大的是安徽省,前三个季度的出口额是116亿美元,湖北以106亿美元排在第二。
制造业发展改革需保税区支持
叶青表示,从设立城市圈试验区的目的来看,武汉有望被批保税区。他介绍,重庆等地设立试验区目的是城乡统筹,而武汉是在符合环境保护的情况下科学地发展制造业,“以发展两型社会为目的”,“要把武汉城市圈试验区作为制造业的发展,就需要保税区这样的经济性区域的支持,所以从设试验区的目的来看,武汉批保税区的希望大大增强。”
本报记者 喻晓璐
■资料链接
何为保税区
又称保税仓库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我国的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即保税区的商品出口他国(地)完全自由,进入国内要按进口征税,内地商品进入保税区按正常出口管理。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
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天津港、大连、张家港等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
谋建中部金融中心条件已具备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武汉市十几年来始终追求的目标。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凌云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已基本具备。
——武汉市金融办副主任吴恒跃
昨日,嘉禾人寿湖北省分公司正式开业;前不久,民生银行将全国客户服务集中处理系统落户武汉。而8天前,在武汉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会议上,“武汉力争建成中国中部金融中心”更是成为顾问团的焦点议题。当时,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罗康瑞认为,武汉可争取中部金融试点的改革任务,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区域性总部,眼下,在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试验区之后,这一构想变为现实的憧憬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金融机构争相来汉
继昨日嘉禾人寿湖北分公司开业后,今年内海尔纽约人寿也将进入湖北。至此,湖北省已有包括14家寿险公司和15家产险公司在内的29家保险公司进入。
5日,民生银行将全国客户服务集中处理系统落在了武汉,这不仅是武汉最大的金融呼叫中心,也是首家在武汉落户的银行全国业务总部。而此前,招商银行已选择在武汉光谷建立其后台运作中心;建设银行也有意将部分区域性业务中心设在武汉。
“这些现象说明,武汉市场对保险机构、银行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市民也将因此得到实惠。”昨日,省保监局局长助理焦清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区域金融中心条件已具备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已基本具备。” 武汉市金融办副主任吴恒跃如是说。在日前武汉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进行的“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座谈会上,吴恒跃表达了上述观点。
吴恒跃介绍,金融业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6年的9.2%。目前,武汉地区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前期试点工作已经展开
据了解,为了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武汉城市圈”正在建设大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电子清算系统,该系统建成后,武汉与圈内其他8城市将实现以票据交换为形式的“大同城”清算交换,这必将极大促进城市圈内的金融合作。而此前,人行武汉分行推出的武汉电子支付系统,其对公业务已经延伸到了武汉1+8城市圈。
建立中部金融中心,
武汉还缺什么?
武汉市金融办副主任吴恒跃表示,对照区域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武汉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全国性的法人金融机构较少,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农村金融体系亟待健全,金融产品不够丰富,金融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等。
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武汉该怎么做?
但大家注意到,武汉获批试验区后,并未获得与金融有关的特殊政策“照顾”。“没有政策,正是最好的政策。”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永刚教授表示:“没有规定的方向,武汉可以大力地自主创新。”
正如吴恒跃介绍的,武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已初具轮廓,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于去年底挂牌运行;争取东湖高新区成为三板市场试点园区、非上市公司股票柜台交易试点等各项工作均在向前推进。
叶永刚表示,武汉可以加快区域性的票据、外汇、贴现等市场建设,建立票据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
“比如说票据交易中心,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建立,武汉就可以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路子,如培育更多主体进入市场、产品创新、交易方式创新等。”叶永刚满怀希望地说。
本报记者刘嗣晶
土地流转
武汉加快土地流转试验
逐步推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模式
本报讯(记者 韩立山 实习生 杨侨)昨日,记者了解获悉,武汉将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试验,做好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试点工作,逐步在全市推广,由政府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
农村土地联产承包人把自己的土地转租给他人使用被称为土地流转。过去,土地流转多为双方私下协商,引发不少纠纷。
今年2月,武汉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在巩固和完善出租、转包和入股等传统流转方式的同时,该市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土地承包权换保障”以及“合作农场”等土地流转新模式。
目前,武汉市农村土地正处在由家庭经营到规模经营的转型阶段。全市6个主要农区共签订规范流转合同12668份,涉及流转面积137381亩,流转总面积占6区农用地面积的5.2%。流转土地中73604亩形成了规模经营,占流转总面积的53.6%。
为此,武汉市在湖北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由政府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在武汉市江夏区、新洲区试点,将逐步在全市推广。
土地流转信息将公示
近期,蔡甸、新洲、江夏、黄陂各区全面收集农民需要流转的土地信息,其内容包括户主、流转面积、四至范围、流转年限、价格、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等多方面。信息整理后将在新闻媒体及武汉农业信息网上分期分批发布。据介绍,这将是武汉首次集中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建立台账;挂牌流转,统计流转土地情况并公示,方便有关方面及时获取流转信息;底价指导,核算防范农户流转风险的最低指导价,避免暗箱操作,所有服务均免费。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试点后,将逐步向全市农村推广。
促进存量土地集约利用
重点建设8个都市工业园区
本报讯(记者 韩立山 实习生 杨侨)昨日,记者从武汉国土房产局获悉,为保证武汉工业建设用地,将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的存量资源,重点建设8个市级都市工业园区,促进存量土地集约利用。
武汉市将重点建设8个市级都市工业园区,即硚口汉正街、江岸堤角、汉阳洲头都市工业园、武昌白沙洲、青山工人村、江汉现代科技、洪山左岭、武昌杨园。
8个市级都市工业园区分布于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规划范围20.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2530亩,厂房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
目前,已先后启动前七个市级都市工业园,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都市产业投资公司)先后投资6.54亿元,储备工业园区土地1480亩。
由于充分利用了存量资产,使改造成本降低,整理后的土地、厂房可按低租金(每平方米仅5—10元)对外租赁,以吸引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入驻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和解决国企下岗职工的就业基地、创业平台。
TAG: 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