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界读者在论坛上发帖说,他注意到施工中有封闭箍筋开口向下的做法,他问做的人有何依据?做的人说不知道,都是看见人家怎么做的就跟着也怎么做。
也有人说箍筋开口应放在构件的受压区,悬挑梁是下部受压,故箍筋开口向下放置。不知道对不对?
首先匡正一下箍筋开口的不正确提法。在各种现浇钢筋混凝土梁类构件中的箍筋,通常分为封闭箍筋和开口箍筋两类,前者为矩形,后者为U形。封闭箍筋又分为焊接连接封闭箍筋和活扣连接封闭箍筋两个亚类。本题所问的,应该是非焊接封闭箍筋的活口,放在什么位置更好的问题。
剪切变形是使杆件横截面间产生相对错动的趋势,受压则是沿杆件轴线的缩短,剪切变形和压缩变形是两个情形,没有必要叠加在一起讨论。
网上盛传封闭箍筋活口朝向的时候,说封闭箍筋的活口一般应设置在受压区。我们指出,这个说法,在客观上是难以实施的。
房屋结构物,在风荷载作用下,或者在地震作用影响下,构部件受到往复振动。
举个例子,某框架柱上午遇到左来风,框架柱就向右弯曲,框架柱的左侧边缘受拉,右侧边缘受压;于是上午请箍筋活口呆在右侧,符合箍筋活口呆在受压区的要求。
还是这根框架柱下午遇到右来风,框架柱只能向左弯曲,框架柱右侧边缘受拉,框架柱左侧边缘受压。于是下午请箍筋活口呆在框架柱的左侧,也符合箍筋活口呆在受压区的要求。
足见封闭箍筋活口呆在受压区的要求,除非让箍筋在构件中具有“见风使舵”的功能,否则就无所遵循。凡是自然人作不到的事情,就不能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咱把这个事再往深里展开来宣传宣传,用生活经验来与读者沟通。读者一般都使用过普通的雨伞。雨天,户外打伞,无风时雨滴向下作用,伞骨的外悬部分,向下弯曲,各伞骨自然上部纤维受拉、下部纤维受压。
一阵大风袭来,将伞反向拉坏,在那被拉的瞬时,各伞骨外悬部分的上部受压、下部受拉。否则,不会发生反方向拉脱的情况。
我阐述这个事件的目的是要读者了解一个现象:附属于竖向构件的悬臂结构根部下方,当竖向构件水平剧烈振动时,会产生很大的瞬时拉力。就跟我经常讲,没有纯粹的轴心受压构件一样,悬臂构件没有绝对的受压区。
当竖向构件产生振动时,我们在附属于竖向构件的悬臂杆的根部下缘纵向钢筋上曾经测到过瞬时“拉应变”。
所以,箍筋就是箍筋,要义是箍住、箍牢、箍均匀。而转圈设置,每个角每4个箍筋设置1个活口,就能使箍筋实现箍住、箍牢、箍均匀 的目标。
1970年代中期,笔者有幸接触到《工业与民用建设结构荷载规范》(TJ 9-74)组在宝岛海南搜集到的台风灾害机理资料,农家外挑的木结构凉晒台的破坏是:台风从木结构凉晒台下方,将其向上掀翻、拽出。
笔者企盼结构工程师在做设计时,对悬臂或外伸长度较大的梁,梁下部钢筋的数量和锚固构造予以控制。
我们接触到许多设计院做的高层,顶部若干层外伸梁上下配筋设计成一样的,对下筋直锚长度也有相当高的要求,这是非常好的。
据悉,在河北省2002系列省标图集中,钢筋混凝土悬挑梁下部钢筋支座处锚固,就规定8度设防超过2m,9度设防超过1.5m时为长臂梁,下部钢筋不得按照受压钢筋的要求进行锚固,其水平段锚固长度应≥0.4laE,且须向上弯锚15d,冀标的这个要求就很科学。
我们凡事是要用自己的头脑考虑,要经过头脑过滤之后再“现发现卖”。包括对笔者的说法,都要像家庭主妇处置买来的菜那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把菜根、烂叶统统放到锅里烩,结果这道菜的质量可想而知是难以下咽的。我们在学习钢筋看图与构造以及下料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某种思维定式贻误自己的技术进步和理论发展 。
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图书手册的编著者大多是我国混凝土结构领域的精英级人士,每本都有闪光点,其中一些经典著作,在五十多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结构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咱们在学习G101系列图集的过程,应当广泛汲取其他构造专家和构造著作的精华来武装自我,提升自我,尤其当设计指定的文件范围内,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构造详图时,也即所谓遇到特殊性问题,具体设计又没作出明示时,就应当积极借鉴这些个构造著作的构造图解,与设计人员一起,积极应对,把问题合理解决。
TAG: 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