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群众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座山养育了青阳人,但阻断了青阳人与外界的联系;一条河哺育了青阳人,却截断了青阳人走出大山的路。这座山叫黄草山,青阳几代人盘走在石崖上;这条河叫青阳河,青阳几代人趟水出山。这就是被外界称为“滚死雀儿摔死蛇”、地处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地区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塔里华村青阳社。
青阳社是我州地处最偏远的一个社,距最近的仙米乡政府驻地有80多公里。这个社是1958年甘肃与青海两省划界时搬迁形成的一个纯牧业社,全社37户142人。由于青阳地处偏远、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青阳人长久共存的梦想:通上电、能看电视;通上路、能骑摩托车;通上水、能喝上自来水;通上电话、能与外界联系。
州委书记严金海于2006年,带着对偏远地区各族群众的深切关怀,跋山涉水,专程前往青阳社看望群众,了解情况,体察民情。他强调,要让每一位群众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这一时起,青阳人长久共存的梦想开始逐步实现,昔日“交通靠走、运输靠驮、通讯靠吼、娱乐靠酒”的生产生活现状开始改观……
(一)
五月的一天,记者前往青阳,了解青阳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变化。
沿着门源仙米至甘肃小沙河的公路,我们驱车经过了风光旖旎的仙米林区,穿过了绿色新染的草原,越过了海拔3900多米的祁连山脉,经过80多公里砂路的颠簸后,来到了甘青交界的三岔路口。在行进途中,经陪同的仙米乡副乡长苏廷林和驻青阳社干部胡廷文指引,我们看到了路旁掩蔽在林间通往青阳社的旧路。细细看去,这条所谓的“路”,其实就是林间的便道,坡很陡,路相当窄。胡廷文说:“爬上这座山,沿着山梁翻过垭豁口,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到山底,过了青阳河上的小木桥,对面的半山腰就是青阳社了。当地人走这条路需要两个多小时,我们走最少需要五个多小时。”听了介绍,很难想象青阳人走出大山,要走这样险而长的路。
在三岔路口,沿着青阳河河床新修建的砂石路,我们一路行进,直到还没有架起桥的青阳河。在修桥施工队的帮助下,我们过了河,徒步爬坡奔向山半腰。在途中,我们看到了青阳人原来走的狭窄山路,盘蜒在对面的山腰间,路下面是千尺峭壁,稍不留神就会滑落沟底。青阳人原来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运输工具是驮牛。 据当地群众介绍,因为山路狭窄、石壁陡峭,马、牛经常挤出路面,翻入青阳河。
行进途中,苏副乡长告诉我们,2006年,州委书记严金海到青阳社时,还没修这条路,骑马翻山进了村。一到村里,就看望慰问所有牧户和老党员、老干部,并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当了解到水、路、电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他责成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尽力协调解决。了解青阳群众看病困难,进村的时候他还带去了价值7000余元的日常药品。在回返的路上,了解到居住在宁缠峡的13户仙米乡讨拉村牧户房屋破旧、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后,他要求有关部门把13户牧户列入重建家园项目。目前,13户牧民除极个别外都搬进了新“家”。
(二)
边走边聊,一个多小时我们爬上了半山腰,终于看见了青阳村庄。整个小村庄盘居在半山腰,三面环山,所有牧户都是青一色的土坯房。让人感到欣慰的,就是每家每户屋前的电视卫星接受“大锅”,透露着一丝现代文明气息。
因为正是牧业转场时节,村子里人不是很多。社长英木什加领我们来到马东柱家休息时,村里有的人也来到马东柱家。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显得非常愉悦。正闲聊时,马东柱两岁半的孙女卓玛在找东西。问她在找什么时,她说找“遥控板”。找着遥控器后,她又闹着要看动画片。小姑娘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电视已经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前来聊天的青阳社原社长汤万山介绍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2006年我们村的29户人家,每户领到了一套价值6000元的太阳能照明、电视机和卫星接收设备,不仅让我们照上了电,还看上了电视”。马东柱老汉接过话头说:“自己家里能看上电视,以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天黑了就没事干,几个人聚在一起,喝上几盅算是惟一的娱乐活动了。人老几辈子,没看过电视的人多了,现在一个遥控板,外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由电视说到电,大家越说越起劲,闻讯前来的村民也不断增多。交谈中,我们了解到,1992年,水利部门利用村庄附近的溪流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大家回忆说,当时为了把建电站的砖、水泥运上来,全村所有的驮牛驮了近一个月,有好几头驮牛被累死。为了把输水的钢管拉上来,大家肩扛手抬,好多人的肩上、手上压出了血泡。但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电站建成不到一个月,由于地质、水流量等原因停止运转了。大家久违的梦想没有得到实现。
说话间,电视画面里出现了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报道。英木什加说:“我们这里的群众通过电视看到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后,大家很痛心很难过。大家说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一家人,应该帮忙,大家纷纷自发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如没有电视,我们很难知道,也就无法表达我们的心愿了。”
(三)
好山好水好人家。因为黄草山的阻隔、因为青阳河的阻截,青阳人只能徒步趟水,穿梭于深山老林,靠马、靠牛运送生活必需品。现如今,青阳的每家每户都买了摩托车,通路的梦想正在实现。
在60多岁的马东柱老汉家房前,一辆大江摩托车特别引人注目,从轮胎上沾满的泥泞可以看出这辆车刚骑回来不久。他的儿子马拉激动地说:“摩托车买的时间长了,就是骑不到家里,一直放在山外面的公路养护点上。现在往村里的路除了桥之外,快修到家了,摩托车可以从木桥上推过来。”从他喜形于色的说话中,可以想象他第一次把摩托车骑到家里时有多风光,让全村人都能听到的轰鸣声告诉人们一个历史即将远去。
地处大山深处的青阳人,从外面买回日常用品,走的是山路,只能依靠马或驮牛,再就是肩扛手抬。马和牛是这个被大山封闭的小山村跟外界联系的最实用的交通工具。生活在这里的青阳人,已经记不清用马和牛驮东西走过多少回崎岖险峻的山路了,只有那些因驮东西而从悬崖上摔下去的牛和马时常萦绕在记忆里。说起走过的山路,马东柱老汉感触颇深。“原来大集体时,去乡上交羊毛至少需要半个月。仙小公路修通后,去乡上也要3天。那时候这条山路很不好走,用牛或马驮。七八年前,一次我从外面回来,驮东西的驮牛下坡时蹄下一滑,滚到山下去了。我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就这样看着它下去了。后来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想起我的驮牛。”马东柱说:“这条路上滚下山驮牛、马很多,让人很痛心。”
“遇上急需救治的病人,这条路走起来能急死人。”马东柱说这话时,不免有几丝伤感。1976年,他的弟弟因骑马摔断了腿,急需外出治疗。“当时,村里八个人轮换抬了一天一夜才到九条岭医院。一路上还不时给病人打止痛针,病人痛得直冒汗,受了不少罪。”九条岭医院是甘肃省武威市的一个矿区医院,距青阳社70多公里。
说到这里,英木什加痛处涌上心头。“我的嫂子就是因为这条路的耽搁,没到医院时就去世了。”2001年的一天,英木什加的嫂子凌晨四点感觉肚子疼,赶紧找人前来帮忙抬往医院。七点多时,前来帮忙的八个人就抬起病人往山外走,到了下午三点多抬至九条岭医院时,病人已经亡故了。医院检验的结果是病人患了急性病。这样的事情谁都不愿意看见,好在通村砂路完成后,耽搁病情的事将不再出现。而且,从州民族卫生学校毕业的村医尕布增已纳入县公益性岗位,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能安心的为这个社群众的健康服务。尕布增说:“现在我能安心地给大家卖药打针,大家有个感冒发烧的,我能及时给予治疗。他们去夏季草场时,也能从我这里拿点常用药品,方便多了。”
陪同的苏副乡长介绍,正在修建的这条通村砂路项目去年正式立项批复,总投资238万元,全长7.8公里。在我们前往青阳社的路上,看到砂路两头并进,70%的工程量已完成,正在修建青阳河桥,只要这座桥建成,这条路就全面贯通了。工程负责人告诉我们:“沿着河道施工难度很大,但为了青阳村的群众,我们正在努力早一点通车。”“等路修好了,我们这里一定会大变样。”张立年老汉说。“我们都希望尽快把路修好,早点通车。”村民们在与记者交谈的话语中,处处透露着对通路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的期待。
(四)
“要是电话通了,牲畜也能卖个好价钱”。采访中,这样一件事情让我们啼笑皆非。
英木什加去年卖羔羊时,最好的羊羔卖了130元钱,较差的反而卖了220元。英木什加说:“当时我非常后悔,但也是没办法,不了解价格。”听到这里,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优畜没能卖出优价,固然有市场的因素,但信息闭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这里地处甘肃、青海边界,两地商人前来收购畜产品的较多,但信息不通,使这里的群众很难掌握市场行情,压价的现象在所难免,畜产品价格自然较外面肯定有差距。
在村里,我们看到,这里的好多群众都拿着手机。问他们能否打通时,他们调侃地说:“这不是手机,是电子表。”驻村干部胡廷文说:“由于没有移动通讯信号,这里的群众与外边联系很困难。如果遇到要紧的事,就爬到村后面最高的山上去。因为是甘肃省的移动通讯信号,话费非常贵。”“要是这里电话通了,不说和亲戚朋友联系方便了,就是牲畜也能卖个好价钱。”英木什加心情有点低沉地说。
苏副乡长还介绍,为了让青阳村群众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政府投资12万元,埋上了自来水管道,修建了供水点,水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临行时,我们看到供水点管子里没有水,询问起原因,新老社长解释说,是因为管道没有铺到水源头,入水口经常有牲畜走动,搅起的污泥把水管口堵住了。英木什加说:“水管修了,更要管护好。我们最近要组织群众清理淤泥。让管道通上水。”
英木什加说:“现在我们社群众能看电视了,路也快通了,相信不久的将来能通电话。到那时,我们社可是另一番模样。”走出大山时,我们看到这里的风景越发美丽,即将贯通的砂路为这里的发展铺就了宽广大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马福明 杜文林 张海旺 李勇 胡廷文)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