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生态家园。民族乐园。
宜业、宜居、宜旅。
这是恩施州近年叫响的宣传词,更是当地的真实写照。“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一步一景点,一景一故事”,“行脚国中复春秋,更无佳处胜施州”,“红灯万盏人千叠,缠绵一片摆手歌”,大凡到了恩施的人,无不为这里的山川河流陶醉,无不为这里29个民族的和睦共兴开怀。
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各民族的和睦,全州391万人在不断努力着。
(一)
恩施州位于三峡腹地,被称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因为大山阻隔、地域偏僻,相对来说,恩施历来的开发性破坏较小,比较接近“原生态”。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更是给层峦叠嶂、千峰万岭的6县2市带来无处不在的生态改良。“山顶树林盖帽,山间南竹缠腰,山脚茶叶环绕,山涧溪流欢跑……这是利川市毛坝乡村民编的新民谣。”顶着6月的烈日走进该乡五一村,小桥流水,特色民居,迎面是一份清凉与幽静。村委会主任余德远说:“几年前,罗清泉省长来看我们,70多岁的村民袁家顺就告诉罗省长,住在青山绿水间,日子越过越安逸。罗省长越听越高兴,就在这青山绿水间与他一家人合影留念!”
事实上,“天生丽质”靠保护,更靠治理。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恩施州生态家园建设给予极大的关心。无论是招商引资发展工业,还是开发资源发展民族经济,无论是特色产业的建设,还是特色民居的建设,无不倾注着省领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关切之情。州委、州政府更是始终不渝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神圣使命,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武陵山、巫山和齐岳山构成了恩施的主骨架。打开大山门,迎送四海客。一座座桥梁跨过天堑,一条条公路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希望与豪迈。在省交通厅的关怀下,恩施州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仅2007年全州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99亿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恩施州的民族文化教育成为湖北“教育大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解决,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生态校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湖北民族学院成就斐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更是为地区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目前,恩施州建立了疾病控制网络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基础得到巩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75万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恩施州的科技事业,也是与时俱进。作为我国马铃薯科研重镇,全州马铃薯面积占全省50%以上,良种良法,今年增收30%以上。
值得骄傲的是,全州人民在营建交通网、电力网、通讯网、商业网、广播电视网等物质财富的同时,还把生态观念、生态产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观念上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2003年以来,全州按照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州”的总体思路,围绕新建70万口沼气池、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目前,全州已建沼气池47万口。这一沼气建设模式和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被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评价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被农业部称为“恩施模式”。
恩施州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路径,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
良好的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成为恩施州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的独特的现实优势,更是这里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
6月11日,建始县官店镇刘家包村农民龚方耀搬进新居。至此,这个县今年遭受雪灾的589户房屋倒塌户全部搬进新居。为建好这589户农民的房屋,省、州、县的相关部门投入重建资金443万元,乡亲们则帮工帮料忙个不停。在恩施这个民族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享受着不尽的温暖。
恩施州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以土家、苗、侗居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6%。“我很庆幸祖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地方,我们一定珍惜机会,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的村民部先瑞,大山中的蒙族汉子,说话自有一股豪气。
三家台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自2001年以来,这个村得到省、州、县的大力支持。目前,这个村建起1座直径20米的蒙古包、1座民族标志型牌坊和1栋村委会办公楼,新修、硬化了11公里公路,11户贫困农户完成迁建。这个村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原始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
雨打芭蕉根连根,各族同胞心连心。恩施州浓浓的民族工作氛围、各族干部群众浓浓的民族情,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中颇有名声。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恩施州成立了芭蕉、晓关、长潭河等3个侗族乡。长期以来,侗乡群众和全州人民和睦共处,同谋繁荣。2006年4月16日是芭蕉侗族乡成立20周年的喜庆日子,当天,庆典活动空前热烈。这个乡,在省直各部门的关怀下,已建成为“中国富硒茶叶基地”和“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第一乡”。这个乡的高拱桥村,被省民宗委、恩施州确定为14个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之一。村民曹春元说:“只有民族团结进步,才有我们共同富裕安居乐业的甜日子。你看我们的住房,木质栏杆等选材用料,都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整体上又与乡亲们融为一体。”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族地区无小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恩施州对从事个体经营的1万多名下岗职工减免税费5000万元,为13个企业和1200多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贷款1500万元。积极打造市场平台,建成9个人力资源市场,新增就业人员15万人。2007年,全州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商业保险快速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城镇低保对象低保、医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解决了11万贫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作有序推进,解决了部分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万人;解决了5万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和1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万人。
2004年以来,州委州政府每年为群众所办的“十件实事”,件件关民生,事事系民情,每年投资数以亿计。今年又再次提出:“努力使全州各族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字里行间,彰显着州委州政府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
在考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恩施州把以加快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教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恩施”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既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客商的“软实力”,又为生活在本民族地区的人们筑起心灵的憩息地和精神家园。牛王节、摆手节、女儿会、州庆成为全州民族节日,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在城乡蓬勃开展。恩施古城内的土司城、亲水走廊、清江风雨桥、船儿岛、清风明月广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无不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韵。
沐浴着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州委书记肖旭明说:“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信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
恩施州25年的光辉历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今日之恩施州,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各族人民满怀自信,在新的起点奋勇前行——这,就是我们考察的结语。
(记者 蔡华东 吴畏 通讯员 王邦寿)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