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松高 本报通讯员 胡禄太 王警卫
在街头漫步,因为心中有爱,路过献血车的时候主动挽起袖管;到银行汇款,因为有了等待呼叫服务,再也不用受排队之苦;到医院看病,因为医护人员体贴入微,心情变得格外舒畅……
在威海,自2004年开始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让普通市民实实在在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让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因文明而更加美丽,因和谐而更加动人。
“创城不仅仅是为争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以其为载体,凝聚民心,满足民需,汇聚民力,推动科学发展。”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说。
尊从民意 人人都是参与者
威海有个“5·23歌咏会”,每年的5月23日,群众都自发成立合唱团,组织演唱。
威海市因势利导,面向基层培育群众文化团体,仅中心城区——环翠区的群众文化团体就发展到200多个。依托这些文化团体,全市广泛组织夏季广场纳凉晚会、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持续整整一个夏季的街头歌咏和文娱活动,在每年的5月23日这天拉开帷幕。夏日的威海,人如海,歌如潮。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威海市近几年设计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环境文明小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阳光机关”、“环境友好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和“感动威海十佳人物”、“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本着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设计开展了以“给每一位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给每一位身边的人一声亲切的问候,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主要内容的构建和谐威海“三个一”活动。广大市民举手投足间的细微变化,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相互之间不再陌生,心与心不再有距离。
各级各部门立足本职、贴近群众,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市妇联的“村在绿中”、“节能减排进家庭”活动,市发改委的“城市创新在行动”活动、市教育局的“师德教育月”活动、环翠区的“环保进社区”活动等,深受群众欢迎。姚洪波是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开出租10年,行程200多万公里,一路播撒爱心和文明。市交通局以此开展了“客运出租业创文明示范窗口”活动。现在,“拥军车”、“敬老车”、“雷锋车”、“高考服务车”遍及各大出租车公司,今年高考期间,市区有8家出租车公司的185辆出租车为考生免费服务。
尊从民意、人人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是市民素质的不断提高。2006年元月,威海突遭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数百辆汽车和1800多名乘客被困公路,威海市展开冰雪大营救,公路沿线的村民主动让出热炕头,端上热汤热饭。汶川大地震后,威海人主动捐钱捐物,有的捐出10万元不肯留下姓名,有的卖掉轿车支援地震灾区……
满足民需 人人都是受益者
威海市委、市政府听民意,摸民情,下大气力改善民生。
——坚持富民优先。健全了促进创业、扩大就业的制度机制,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7.4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5%;城镇每年新增就业5万多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城镇登记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失业率多年控制在1.6%以内;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今年提高到760元。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达162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3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一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起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率平均达到75.4%;五保老人全部得到供养,集中供养率70%;100%的行政村、96.9%的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今年起推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2万多人,其中中心市区8万多人,覆盖率60%。为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这个市开办了22处慈善救助超市;实行了城市每人每月300元、农村每人每年10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
——优化环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行动,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居住环境。全市饮用水源、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相应功能区标准,空气环境优良率10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总分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加大植树造林和市政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8平方米,86%的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威海市居环境竞争力首位。
汇聚民力 人人都是监督者
每天上午7点半,众多威海市民习惯性地打开收音机,收听市电台的《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在这条热线,44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轮流走进直播间,为市民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栏目开播6年来,市民打进热线电话16834个,98%的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在威海,像《行风热线》这样的市民投诉渠道还有市长信箱、12345市长热线和市建委、环保、工商等部门的固定热线电话。不仅如此,在今年全市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中,58个政府部门依次亮相市直各新闻媒体,围绕服务谈措施,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创城是一项全民工程,理应充分汇聚民力、依靠民智,从这个角度上说,广大民众理所当然是创城的监督者。”威海市文明委的同志说。
在这一思路下,近几年,威海市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建设,形成了市、县、镇、村政务公开体系,重大决策、重大收支项目接受市民评判监督;深入开展文明办评议行业、人大代表评议部门、纠风办评议行风“三大评议”活动。市委专门成立工作考核办公室,将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并建立起目标决策、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大体系”,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达标的单位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市民有监督,工作有动力。对民众反映的问题,威海市下大气力整改,有效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土地出让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针对公车私用、公款消费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大力推行行政集中审批、“阳光审批”,简政放权,减少收费,提高效率。近4年,共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42个,占总数的46.7%;取消收费项目87个,合并降低46个。
TAG: 大众网-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