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省建筑业发展概况: 扩量增效 全国领先
(一)2007年江苏建筑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建筑业总产值7450.27亿元,同比增长29.72%;
2.企业营业额8101.16亿元,同比增长27.55%;
3.年末从业人员465.56万人,同比增长17.20%;
4.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493.31亿元,同比增长45.36%;
5.全行业实现利润269.01亿元,同比增长54.87%;
6.劳动生产率155805元/人,同比增长17.98%;
7.技术装备率11293元/人,同比增长-8.16%
8.动力装备率6.06千瓦/人,同比增长1.17%;
9.人均利税11849元/人,同比增长27.68%;
10.人均劳动报酬24040元/人,同比增长16.67%;
(二)在全国同行业中保持领先
2007年,在全国建筑行业中,江苏建筑业以占11%左右的从业人员完成了13%左右的产值总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除了从业人数和建筑业总产值在全国各省、市、区名列第一,建筑企业总数、一级以上企业数量、企业营业额、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和荣获“鲁班奖”、国家级优质工程奖的工程项目,均在全国名列第一。
(三)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省建筑企业上缴税金224.30亿元,有41个县(市、区)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亿元,其中最多的达8亿多元。在相当数量的县市、乡镇,建筑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全省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中,85%以上来自农村,农民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约占全省农民纯收入的27%,苏中部分县(市、区)这一比例超过35%。
二、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情况: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07年江苏建筑业以“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要内涵抓紧转型升级,全省建筑企业利润增长率高出全省建筑业产值增长率近一倍,说明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工程总承包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江苏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仅限于施工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等较低层面。近年来一些高资质建筑企业已进入施工总承包这一较高层面。2007年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力量推动开展更高层次的工程总承包,着力培育造就一批工程总承包企业。省建管局适时推广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公司、苏州中材公司、中江公司和苏州二建等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做法。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江苏部分建筑企业已开始实施BT、BOT、BOOT等工程总承包运作模式,为接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作出有益探索。
科技进步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为推进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指导全行业形成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省建管局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建筑工业化导则》,是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上推动建筑工业化的省份。全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高等级资质企业研发中心的建立、运作、考核评价和管理办法的研究,推动高等级资质企业和大型专业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中心;加强了专利、国家级工法的研发和申报工作,发布数量较往年有大幅度增加。2007年全省共有49项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118项工法被评为省级工法。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仅省建管局对建筑业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就近100万元。全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在各地巡回演讲,促进了新技术在施工中的推广应用。全省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分别为17项和136项,还有194项被列为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目标项目。
多元经营发展势头强劲。为扭转建筑行业利润普遍偏低的状况,全省许多建筑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变单一型为复合型。2007年,全行业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涉足领域越来越多。沿产业链上下游经营、跨行业横向拓展已成为优势企业的普遍做法。全省建筑业企业完成的多元化产值达到541.41亿元,同比增长26.80%.
三、市县建筑业主要情况: 承大启强 竞相发展
围绕构建建筑强省的目标,各市、县建筑业在做大基础上做强,在做强目标引领下做大,部分地区已率先成为建筑强市、建筑强县。2007年2月,省政府决定授予南通市“建筑强市”的称号,授予通州、海门、海安、如皋、启东、姜堰、江都、昆山、泰兴、宜兴等10个县(市)“建筑强县(市)”称号。另外,2007年2月经省政府同意,在前些年已授予21个县(市)“建筑之乡”称号后,又重新命名高淳、江阴、铜山、溧阳、常熟、如东、赣榆、涟水、阜宁、高邮、句容、靖江、泗阳等13个县(市)“建筑之乡”称号。
区域建筑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南通、南京、苏州、扬州、泰州等5个省辖市建筑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其中南通超过1500亿元,南京超过900亿元,苏州超过800亿元,继续在全省领跑。苏北地区的盐城、徐州、淮安3市建筑业总产值均一举突破300亿元,并接近400亿元,进入全省建筑业第二方阵。建筑业产值规模相对较小的宿迁市增长幅度近50%,增速全省第一。
县级建筑经济中,建筑企业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县份由2006年的11个增加到19个,超过200亿元的县份由2个增加到7个,其中海门市、通州市均超过300亿元。有60个县(市、区)建筑业利税总额超亿元,比上年增加9个;超过5亿元的达26个,比上年增加10个;超过10亿元的由上年的3个增加到11个,其中海门市、通州市一举突破20亿元,分别为22.50亿元、21.03亿元。
四、建筑企业基本情况:做大做强 再创新高
2007年,全省建筑企业总数约12000家。
按资质等级分:特级企业32家,一级企业560家,比上年增加90家;二级企业2629家,比上年增加350家;三级企业7100家。一级以上资质企业所占比例由4.1%,上升到4.6%,说明全省建筑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按专业分:施工总承包企业3718家,房屋建筑工程企业2558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126家,公路工程施工企业105家,市政建设施工企业776家,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施工企业27家。专业施工企业4265家,其中,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企业1820家,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企业170家,防腐保温工程施工企业171家,钢结构、网架工程施工企业487家,建筑幕墙工程施工企业91家。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专业企业和施工总承包企业数量增加,说明全省建筑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围绕构建建筑强省的目标,建筑企业更加致力于做大做强。全省涌现出一批以建筑业综合实力30强、外经10强、钢结构10强和装饰10强为代表的强势企业;有4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商225强;9家企业进入全国装饰百强行列;一部分企业具备了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企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386家,比上年增加309家;超过10亿元的95家,比上年增加21家;超过20亿元的47家,比上年增加13家;有4家建筑企业的产值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增加3家。产值1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已成为全省建筑业主力军。
为激励引导建筑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7年2月,省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授予30家企业“江苏省先进建筑业企业”称号。同时,省建设厅、人事厅和建管局历史上第一次联合授予47名企业领导人“江苏省优秀建筑业企业家”称号。
五、建筑市场拓展情况: 发挥优势 竞争胜出
凭借传统的“江苏建筑铁军”品牌优势、企业集群协同作战优势、行业管理优势和近几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新优势,江苏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在本省建筑市场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数以千计的境外、省外建筑企业和中央直属建筑大军大举进入江苏建筑市场,江苏建筑企业依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确保了市场主导地位。2007年,江苏建筑企业省内施工人员350万人,省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28.28亿元,同比增长30.44%%,市场占有率达三分之二。
国内省外建筑市场拓展连创佳绩。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江苏建筑业先后与10多个省份建立了互利互惠的双边合作关系。2007年,全省赴省外施工人员达128万人,比上年增长9.69%;实现省外建筑业总产值2621.99亿元,同比增长28.44%.京、津、沪和东北等传统市场稳定发展——施工产值平均增长10%以上。中西部市场势头强劲——施工产值平均增长超过40%,其中,新疆增长32.94%,河北增长46.40%,宁夏增长59.64%,安徽增长61.58%,湖南增长92.95%,贵州增长107.81%,四川增长233.19%.沿海市场增幅喜人——产值增幅超过了省外市场的平均增幅。其中,广东市场增长29.78%,浙江市场增长35.60%,山东市场增长40.42%,福建市场增长48.42%.
境外建筑市场开发打开局面。2007年全省建筑业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新派出国施工人员51712人次,比上年增长8%,总数已达117199人次;境外新签合同额(不含国内外资)45.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6%%;完成境外营业额(不含国内外资)41.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20%.经过洽谈,江苏建筑业与新加坡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工作开始启动。
六、改革改制情况: 纵深推进 激发活力
2007年,召开了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筑企业改制和深化改制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省建管局不仅通过会议交流各地改革改制经验,还组织专人赴改制滞后地区指导。建筑业企业改制未完成的有关市、县进一步加强了对改制工作的领导,一些地区通过存量资产变现为企业筹措改制成本,引导企业采取产权转让、增资扩股、主辅分离等方法推动改制。全省需要改制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共394家,至2007年底已完成改制375家,其中有6家于2007年完成改制;未完成改制的19家企业中有11家已进入改制程序,并基本完成员工身份置换、实现政企分开;18家改制不够彻底的企业,于2007年开展深化改制,其中2家完成了改制任务。南京、南通、苏州、镇江、无锡、盐城、宿迁等7市的建筑企业已全部完全了改制工作。原省属三大公司改制工作进入了人员安置、土地处置的扫尾阶段。各地还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总分包体系和母子公司体系,在推进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七、质量和安全生产情况: 提升水准 促进和谐
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质量技术标准,着力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积极开展工程创优活动,2007年全省建筑企业承接的建筑工程,优良率超过50%.全省共有11项工程获鲁班奖,12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总数列全国第一。142项装饰工程、9个幕墙工程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省内289项工程被评选为江苏优质工程“扬子杯”奖;在江苏建筑企业承接的省外工程中评选出187项“扬子杯”奖;评选出省建筑装饰优质工程奖259项。在全行业倡导绿色施工,有45项工程被列为首批省级资源节约和环保型工地目标项目。在全省组织开展的“建筑装饰环保行”大型公益活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各地继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出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安全生产管理力量。省建管局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多次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治理活动。如对建筑施工塔吊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全省共检查7363个工地的11381台塔吊,查出不合格塔吊1607台,经整改1327台达到合格标准,其余280台予以禁用或拆除。
八、建筑业人才培育情况: 有序展开 素质提升
全行业人才培训工作有序展开。各地通过自主办学、联合办学、委托办学等多种形式,培训注册建造师、中高级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工等各类人员约12万人。2007年,全省建筑业技经人员数达69.79万人,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全行业共有15个项目获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资助项目。省建管局与省建设厅等六部门联合推动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创建工作,规模以上工程逐步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大批农民工开始接受正规系统培训,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九、建筑市场管理情况: 依法行政 服务一线
做好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工作,全面推行企业诚信管理制度,按照信用评价记分标准进行检查,加大了对严重违规和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全省先后有67家企业因为不良行为受到查处,部分企业受到降低资质等级、取消招投标资格的处罚。配合省有关部门妥善处理省外建筑业企业在江苏省诈骗的重大案件,深入细致地做好省外受害建筑企业的维权稳定工作。认真做好被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理工作,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做好省内市场开放工作。2007年,有1346家省外企业在江苏备案登记承接工程。省外企业本年度在江苏共完成施工产值2500多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施工产值的三分之一。
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做好服务工作,各级行业主管部门以基层和企业满意为标准,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机关。为探索机构经费保障、减轻企业负担、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对策措施,组织专人深入调研、上门服务。为帮助企业做好资质过渡时期达标的各项准备,成立了高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培育指导工作小组。针对企业困难,提出了原有特级企业保持资质的一系列措施,对31家申报升级的企业进行了具体指导。2007年,共受理二级以上企业资质升级申报700多家,审查批准主项、增项500多家;受理企业申报安全生产许可1124家,审批通过1159家;发放“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47975本。因为在指导行业发展和依法行政方面成绩突出,省建管局被建设部、人事部共同命名为“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
十、存在问题、面临困难和对策举措: 好字优先 稳中求进
2007年,江苏建筑业尽管收获了喜人成就,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譬如,建筑业高端优秀人才集聚较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不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不协调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功夫加以解决。而且,新的征程中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以次贷危机为起始的经济衰退,使世界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有所增加,对外向度较高的我省建筑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内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交织,为防止经济增长偏快转为过热和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整个宏观经济趋紧,也增加了江苏省建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为了解决主要存在问题和应对新的困难、新的挑战,江苏建筑业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建筑业科学发展。争取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坚持统筹兼顾,努力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全行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力度,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向大型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总承包公司过渡,引导中小型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逐步在全省形成大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企业为主体、相关企业为补充的优势互补、合作组合的企业结构体系。2008年开始,以资质为抓手,扶持专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下大力提高全省建筑经济的运行质量。通过推动企业上市,以上市促进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加快发展。年内力争培育5家建筑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1~2家企业上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来实现比传统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资源配置。适当时候,将在全省推广企业依托信息化进行管理创新的先进经验。
(二)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是全省建筑业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大型、特大型企业规模;与此同时,着力培育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通过规模企业和产业集群“双轮驱动”,提高集约化水平,改变建筑业粗放增长的格局。力争2008年培育出营业额超150亿元企业,3个以上营业额超200亿元的集约化市场,4~5个营业额超800亿元产业集群。着重引导资金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强、资本运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建筑业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资金和管理承揽国内外工程总承包项目,并以此促进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加速由垫资向投资转变,加大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中的贡献度。引导建筑企业在战略层面上走产业协同之路,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资源,调整弱势产业和落后产业,在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上促进建筑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建筑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坚持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导高等级资质企业和专业骨干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组织力量对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和工法、专利的研发申报情况进行专项指导。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筑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继续拿出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资助企业承担的科研课题。抓好科技示范工程的创建,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2008年召开第三届全省建筑业科技进步大会,评选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评选建筑业科技进步奖,表彰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一步加强建筑业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建立建筑业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人才服务等平台。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加快全省建筑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建筑业项目的实施,继续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
(四)坚持外向开拓,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发挥特级企业和外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各地具有不同功能要素企业间的合作,加大投资总承包和投资开发的力度,提升国际化水平。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全省拥有对外签约权的企业都能组成国际工程开拓联合体。引导企业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机,与国际工程承包商结盟,在共同拓展市场、承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施工水平,以及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利用江苏深化苏新合作的机遇,组团赴新加坡商谈合作事宜,争取两地企业在联手拓展中东建筑市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借助外贸外经外援,形成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省企业进入非洲、中东较早、介入较深、信誉较好、环境熟悉等有利条件,巩固和放大自身优势。
(五)坚持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平安江苏建设
进一步加大工程质量管理力度,建立完善工程质量诚信评价监督体系,加快责任主体质量信誉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工程质量投诉问题的查处力度,逐步将监管的重点向使用功能、质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评价,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在全省开展以防范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坍塌等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为重点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总结提炼易发事故的技术性和管理性规律,逐步建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长效机制。根据省政府要求,建立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资的长效机制,催生工程担保制度出台,防止新的拖欠发生。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2008年,要在全省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本报告所使用统计数据是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省建管局共同制定的报表制度采集汇总而来,包括省建管局管理范围内的所有取得建筑业资质的企业(含商品砼、钢结构、门窗等工业企业)数据,不包括省外进入江苏施工的建筑业企业数据。
(来源:江苏省建设厅 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TAG: 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