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企业经营业务结构和行业内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各项体制改革获得稳步推进,对外市场开拓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仍面临着市场景气程度下降、行业弱势地位加剧、行业和企业“大而不强”、产业竞争力不高、建筑施工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
产值突破四万亿 行业整体规模继续扩大
行业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行业经济效益状况也有所改善。2006年,全国建筑施工业总产值从34552.1亿元增长到415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27%;全行业利润总额达到119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9%。2007年1~3季度累计完成总产值30582亿元,增长率达到22.7%,利润总额为658亿元,比上年增长44.5%。2007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1000亿元。
企业经营业务结构调整加快,非施工类业务所占比重上升。目前国内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已经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建筑施工类业务,逐步向上下游产业的经营业务拓展和延伸,很多企业事实上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经营业务在内的综合型企业,甚至还在向主业之外的其他行业领域拓展和延伸经营业务。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前十强企业基本上都属于经营业务多元化的企业。
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获得较大进展。随着施工企业竞争态势的逐渐变化,行业内部整合也在加快。一部分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展开了兼并重组活动,如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兼并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兰州设计院与中国石化第三建设公司联合重组为中国石化宁波工程公司等。这些兼并和重组活动,使得企业从过去单一的建筑施工经营业态逐步向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综合性业务转变,从企业经营层面呈现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2006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2.9%和37.8%,为历史最好水平。2007年1—10月新签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26.3%。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约有1800多家企业参加了对外承包工程。
2006年签订的上亿美元的项目增加到96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项目5个,单个合同平均金额508万美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对外工程承包中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增多。
大而不强 产业竞争力位于第二产业末位水平
2006年,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值利润率约为2.8%,2007年1—3季度下滑到2.2%左右,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资产负债率约为64.92%,在第二产业中排名第三;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约为2.57万元/人,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约12.38万元/人的平均水平;2006年人均固定资产为2.92万元,与其他工业行业比,排名从2005年的倒数第四位下降至倒数第一位。与之相应,行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技术装备水平不断下降。
工程款清欠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现实中尤其是房地产工程中“边清边欠”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从农民工工资清欠来看,尽管目前施工企业拖欠劳务公司款项的现象已经得到缓解,但包工头和劳务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换,再加上目前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市场监管制度、企业诚信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实际市场监管中的执法不严等问题,使得目前建筑施工领域无序竞争、不合理压价、垫资施工、回扣和商业贿赂、拖欠工程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建设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仍然很严重。
建筑施工领域的安全管理依然令人担忧。以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为例,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374起,死亡465人,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6.5%和2.52%,但发生较大事故20起,死亡86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5.26%和17.81%,全国共有15个地区发生了较大事故。
农民工问题不容乐观 仍有三成的人不能结清当年工资
目前建筑施工行业农民工的实际组织形式多数仍以包工头带队的各类非正规、非法人组织的施工队,直接受雇于劳务公司的农民工占建筑业农民工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5.6%。
以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获取劳动技能的比例超过50%。建筑领域传统的产业内培训制度不断淡化,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完整有效的新的培训制度尚未建立,这种状况对建筑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和安全生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受工资支付方式和“低价中标、垫资施工、肢解工程”等经营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民工能结清当年工资的比例只有72.3%。
受农民工法人组织形式发育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社会统筹不能全国甚至不能全省流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多方施治 亟需政策扶持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政府可考虑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购置、建筑构件生产基地改造等固定资产活动,给予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减缓建筑施工行业弱势加剧的趋势。
对招投标中的不规范行为和无序竞争、建筑业的商业贿赂和回扣、企业诚信缺失、政府市场监管乏力等长期存在、严重影响市场秩序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建筑施工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明确工程款结算方法和工程款拖欠处理规则,完善包括企业协商、争议仲裁、行政和司法处置在内的各项制度性手段,解决清理工程款拖欠中的“边清边欠”问题,建立防止工程款拖欠的长效机制。
通过政策激励与强制性制度安排,鼓励现有包工头带领的施工队向正规劳务转换。强化劳务公司的法人地位,明确其法律责任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制推广劳动用工正式合同管理,提升劳务公司正规化管理水平。
以建筑施工业为试点,对工伤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金,以支付卡为主要技术手段,按照先省内再全国的次序,推进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终实现“一人一卡”,各地区“互联互通” 的社会保障网络。
通过鼓励职工持股的股份制改造,企业间联合、兼并、重组,重点推进中西部中小型国有施工企业的改制和改组。放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国有中小型施工企业改制的限制。探索包括吸引战略投资者、经营者或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多种方式的改革。
TAG: 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