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西长约310公里,南北宽约180公里,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100米,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但是,都兰县在不断的解放思想过程中,紧紧抓住“瀚海绿洲”的优势,使农牧业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灿灿枸杞点染戈壁新景
金秋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的枸杞挂满了枝头,采收枸杞的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今年又是一个柴达木枸杞丰收年。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都兰县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光热条件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枸杞生长的有利条件,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柴达木枸杞特色产业,培养了一批枸杞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带动了全县农牧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宗加镇成为全州枸杞种植示范区。近年来,受诺木洪农场种植枸杞成功经验的影响,都兰县宗加镇、巴隆乡、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等地也兴起了种植枸杞的热潮,各乡镇纷纷带领农民到万亩枸杞园“取经”,如今,小面积试种枸杞已获成功。他们打算,今后逐渐扩大枸杞种植规模,力争让柴达木枸杞成为农户致富的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枸杞5.476万亩,经调查进入丰产期的枸杞亩产干果4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每亩收入约在6000元以上,都兰县宗加镇2007年试种的480亩枸杞今年平均亩产干果200斤,可产生经济收入144万元。据初步测算,今年全县枸杞产业总收入可达6399.51万元。
在重点抓好枸杞产业的同时,都兰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全年经济发展规划和农牧民增收目标,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特色农牧产业培育中,都兰县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全县共种植各类作物185650亩,粮食作物82930亩,油菜5008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4910亩,包括枸杞、马铃薯、甘草等,“一乡一品”“一村一业”雏形已基本形成。今年,巴隆乡与青海省雪旺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4000亩的马铃薯种植订单,香日德镇中庄村与甘肃兰州黄河啤酒厂签订了10000亩的优质大麦种植订单、下柴源村与省种子站签订了1645亩的豌豆种植订单,香乐村与青海农科院签订了2500亩的手拉手豌豆种植订单,东盛村与青海省藏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2000亩的甘草种植订单,察汗乌苏镇西沙滩村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4000亩的甜菜种植订单,订单农业把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将柴达木绿洲农业引向集约型和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都兰县香日德镇香乐村文化大院的灯就亮了。村民晚饭后,三五成群来到文化大院,年轻人有的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看报,有的在射箭场练习切磋技艺,老年人有的在娱乐活动中心打牌下棋,有的在院子里扭起了大秧歌,跳起了健身操,好一幅村容整洁、村貌秀美、乡风文明、农民生活富裕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图。
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都兰县结合实际坚持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在当前发展与长远目标中积极做好能办到的事情,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发展经济与村庄建设中注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的增收致富水平;政府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但突出农牧民自力更生的主体地位;基础设施与提高农民素质并驾齐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文明和谐新风;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加强示范引导,防止强迫命令、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形式主义等错误倾向。
都兰县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强化了新农村规划的实质就是发展规划的思想,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用工业思维扩展特色增收产业。今年县委、县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拿出100万元,加之外地帮扶和去年的300万元,今年共投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资金400万元;州、县财政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察汗乌苏镇西星村、上滩东村、香日德中庄村、热水乡扎麻日村养殖小区;在对去年编制的55个村级规划进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全县确定察汗乌苏上滩东村、香日德香乐村、夏日哈联合村3个县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村和2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目前,试点村的建设规划和生产发展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党员活动室、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已完成村道硬化100余公里,建成党员活动室49座,村级卫生室45座,“百企联百村”活动有序开展,全县已有5个乡镇45个村被列入百企联百村帮扶对象,参加活动的企业共34家,其中41个村与32家企业签署了《海西州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合作协议书》,已有多家企业落实了帮扶措施,全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加强生态保护再造秀美山川
车辆沿109国道驶入都兰县境内乌兰山时,过往旅客会惊奇地发现在乌兰山的沙丘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青杨,昔日黄沙覆盖国道的现象不见了。乡间小道,公路两边,林木一排排、一层层整体推进,不仅挡住了风沙,降低了风速,而且使农田和村庄得到了有效保护。
近年来,都兰县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都兰为目标,以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强力推进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建设,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几年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草10533.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3133.4公顷,荒山造林种草7400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造林任务161151.5亩,造林成活率达81.7%;结合其他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示范项目10500亩;设置了9个管护站,管护人员653名,管护范围涉及8个乡镇、46个建制村,管护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229.3万亩,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植树造林工作连续多年居全州第一,2007年都兰县政府被授予全省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乔福才、张华同志分别被授予全国、全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加大生态建设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近年来共组织推广了免灌深栽造林技术、沙拐枣、白刺野生植物驯化等多项新技术,有力推动了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全县生态气候得到改善,生物物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狼、棕熊、盘羊、鹿、黑颈鹤等多年不见的物种开始出现。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优化城乡居民居住环境。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成立环卫站,配置了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和清扫工具,全面负责县城卫生清扫工作。投资1180万元建成城区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加快城镇绿化建设,对县城交通要道进行系统绿化,道路两侧种植旱柳、新疆杨等苗木15000株,隔离绿化带内栽植各类花灌木12000株。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生态化的要求,建成了温馨家园、惠和等绿色住宅小区,已入住500多户。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曙光初现
都兰县把发展生态效益畜牧业,推进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作为全县畜牧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增加投入,加大科技含量,积极开展以草定畜、畜种串换改良、舍饲半舍饲和牛羊育肥试点等工作。并加快牲畜周转,加大牲畜出栏出售力度,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整体效益,使畜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抓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广畜牧小区养殖模式,坚持走以小区、大户、养殖专业村为重点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以村为单位,选择合适场地,统一规划,统一引种、统一防疫,鼓励有基础、有条件、有经济实力的养殖大户向小区转移,形成“大基地、大规模、大群体”的规模养殖格局,目前已建成4个养殖小区。其中,察苏镇西星村养殖小区项目投资108.06万元,确定示范户40户,每户建畜棚面积60平方米,共2400平方米,畜圈160平方米,共6400平方米;同时配套管护房、储草棚和门卫房,小区占地达20.5亩。
抓农畜产品加工。通过“企业加农牧户”的方式,密切农牧民与企业的联系,并逐步建立农牧户与企业利益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农畜产品加工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培育了州级龙头企业青海雪洋肉联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每年与本县各乡镇及周边各县签订菜牛羊订单,组织活畜调往广东、河南、贵州、新疆等省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1010户,户均增收600元。
抓品种改良。采取引种改良、淘汰改良、冷配改良等多种措施,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存栏牲畜的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了都兰县瘦肉型良种猪繁育推广项目、黄牛改良建设项目、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农区牛羊棚建设项目等。设施农牧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围栏、畜棚、定居点、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得以长足发展,几年来全县共建围栏149万亩,建成畜用暖棚2427座(面积328000平方米),占全县牧户的78.2%。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各项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加大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畜牧管理干部、养殖大户以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力度,强化了全民防疫意识。同时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乡、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了畜牧业生产安全运行,使全县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 张忠鸿)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优惠 菜种 草种 5元 成功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