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增收
巴燕镇围绕市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里抓调整,养畜奔富裕,"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据了解,该镇种植业收入从2005年的480元增加到2007年的590元,增长23%;牧业收入由2005年的430元增加到540元,增收25.6%;种养业收入10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近年来,巴燕镇在认真落实"三补贴、两减免"政策,积极与农业部门协调,广泛开展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加大了油菜、洋芋、豌豆、蔬菜和青饲草等特色作物播种面积。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5%。在寺尔沟、庙尔沟、上下地滩4个村建立了4000亩青稞基地;在瑶湾、辛家瑶、上下卧力尕等4个村建立了500亩豌豆生产基地;在上下加合和下胡拉、藏滩4个村建立了170亩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同时,全镇积极开展良种串换工作,使良种使用量达到29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为把畜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他们围绕市场需求,狠抓自繁自育和贩运育肥工作,抓好品种改良和畜疫防治工作,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目前,什杰列、缠么等村充分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已培养251户养殖示范户开始发展舍饲养殖业。今年上半年,全镇加大畜疫防治和畜种改良工作力度,春季防疫密度达100%,完成牛改良410头,猪改良160头。牧畜存栏26720头(只),其中牛羊存栏13210头(只),出栏4800头(只),出栏率达39.6%。
让农村低保真正成为百姓放心、安心的“民生工程”
为使农村低保工作成为巴燕镇百姓放心的民生工程,巴燕镇党委、政府坚持对农村低保实行分类施保。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民主评议制度、监督督查制度等,做到了低保对象应保尽保。
为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该镇专门成立了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坚持做到在农村低保日常工作中每年对农村低保人员审核一次。镇、村干部进行入户调查和走访,逐项核实"家庭成员"、"家庭月收入情况"等,广泛听取左邻右舍、知情群众(单位)的意见,做好记录并填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调查表》,最后在调查人一栏中签名盖章。通过调查,在村委初审公示和在镇上复审公示,对在公示中群众有异议或有反映的,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入户复查,确保该保障的对象一个不漏,不该保障的对象一个不进。今年上半年,根据县民政局《关于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50元未纳入低保范围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的通知》精神,他们对本镇38%的农村特困户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因残、因灾致贫的和计生双女户、独生子女户进行重点调查,经查,计生双女户168户,独生子女户86户,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1918户,共计2072户,涉及10307人。他们还对各村印发了意见建议征求函,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人大代表监督的机制在农村低保工作中全面实施,从面保证了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目前,该镇已纳入第一批农村低保的特困人口为481户1784人,占农村人口的6.6%,其中特殊对象1125人,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40人,患病卧床一年以上的113人,无劳动能力的423人,60岁以上老人249人。目前,共发放上半年低保金255250元,保障金的发放率达100%,让农村低保真正成了让百姓放心、安心的"民生工程"。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巴燕镇党委、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巴燕镇以"绿化、净化、美化、畅通"为切入点,以创建"文明乡镇"为目标,坚持对党员干部设岗定责,增强了责任心,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各村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在努力推进村务公开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制定了内容完善、制度健全、监管到位的《村规民约》,提出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新思路。各村以改善环境为目标,镇上与各村签订了《巴燕镇村容村貌整治目标责任书》,以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为主要形式,对公路沿线各单位、住户、店铺、饭馆发放了《通知》,彻底治理"脏、乱、差",仅2007年,全镇修建了上加合等10个村共21个垃圾箱,配备专人集中定时清理和拉运垃圾,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并且继续与农户签订《门前环境卫生承包责任书》3600份,投入资金200万元,发挥了示范村的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让乡村"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支柱产业,一条通畅的公路,一套完备的信息网络,一套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过硬的村级班子,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的宏伟蓝图,正在巴燕乡村得到落实。
人大代表倾心解民忧
巴燕镇人大十分重视"访民情、解民意"活动,他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帮民富、代民言、解民忧,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县人大的安排,镇人大就开展"访民情、解民意"活动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增强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深入村社、广泛征求意见,镇人大将县、镇人大代表分为6个小组,代表们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共走访29个村580多家农户。发放意见建议征求表240份,共征求到意见建议18条,其中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2条,农村道路硬化和村容整洁1条,环境卫生方面1条,教育工作方面l条,扶贫整村推进方面l条,其它方面3条。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镇人大按照"三级联动、公开办理"的原则,转交县人大协调办理的1条,交镇政府办理解决的4条,交村级办理解决的4条。镇党委、政府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对镇政府能办理的意见建议制定措施,明确职责,按期办理。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镇政府办理不了的转报县人大等有关部门解决。目前,已办理的有5件,如南街村、西下村、缠么村、阿扎卜扎等村的道路硬化;马场、上地滩、下地滩、水乃海等10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李家庄、庙尔沟村的校舍危房改造;缠么、什杰列、东下三村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正在办理的2件,如铝厂、水泥厂、冶炼厂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上下联动,左右牵动,使代表的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基本上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处
巴燕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总揽政府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巴燕镇有农业户数5179户,27158人。自去年以来,该镇发放粮食直补资金57.2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助款272万元,均已发放到户。完成了投资215.468万元的缠么村、什杰列村、东下村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受益334户1553人;完成了阿扎卜扎、下胡拉、缠么、南街4个村硬化道路30.31公里;完成了投资达81万元的尕西沟、上加合等9村"两委"办公室及村级卫生室建设,现已投入使用。十村人饮工程已竣工验收,总投资255.26万元,受益1128户,5685人,解决了11134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收缴参合金206490元,参合人数20649人,为群众报销药费871000元;居民自愿参保3812户7922人,参保金达71.8万元。按"两免一补"的原则,实行零收费,中小学生免费教科书比例达100%。解决贫困学生的家庭困难,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镇上结对帮扶学生16名,每名学生资助100元,资金共计1600元,本学年共筹集资金21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给缠么完小修建教师宿舍7间,新建了缠么完小和什杰列初小的围墙和校门。巴燕镇在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和公示制,让群众具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群众满意、放心,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感。
残疾人事业有序发展
巴燕镇党委、政府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为核心,以关心残疾人生产生活,帮助残疾人发展经济为目标,切实把残疾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之中,层层落实责任,残疾人事业有序发展。
巴燕镇4.3万人口,其中残疾人365人,占总人口的0.085%。去年以来,该镇继续实施好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调查登记52人,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6例,协调县残疾人联合会已解决18辆轮椅,使康复服务走进了残疾人家庭。生活保障是残疾人康复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如何抓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对此,巴燕镇在不断完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实实在在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今年上半年,他们将全镇68名农村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10户长期卧床不起的残疾人,送去慰问金1200元,面粉1000公斤,给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镇党委、政府还在干部职工中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在助残活动中,干部职工积极捐资850元,协调相关部门争取10户残疾人无住房项目,共投资资金7万元,建筑面积达495平方米,确实给无住房的残疾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巴燕镇名片
巴燕镇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府,是化隆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省城西宁103公里,距海东行政公署70公里,平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巴燕镇东与石大仓乡相连,西与二塘乡接壤,南与沙连堡乡毗邻,北与乐都县相望。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耕地面积7.2万亩,总人口4.3万(其中城镇人口1.6万,城镇化水平25%),农民人均耕地2.6亩。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5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80元。巴燕镇现有24所中小学,在校生9700多名。加合工业小区位于巴燕镇,先奇铝业、盛兴冶炼、水泥厂先后在工业区落户,工业投资超过5个亿,110千伏高压专供先奇铝业,750千伏高压穿境通过。地价便宜,土地资源丰富。农业解决不了脱贫的问题,农民盼望工业强镇、工业富民的愿望迫切。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50元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