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投向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夯实广东发展之基
◎开栏的话
翻开广东刺激经济发展十六条措施,加快铁路、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赫然列在首位,其年度安排投资的资金达1760亿元。珠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铁路干线网、高速公路网、阳江核电、港珠澳大桥等项目建设全面加速推进,以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夯实广东发展之基。
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有利于我省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未来发展条件,又能有效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其总投资规模将达3464亿元,能够带动钢铁和水泥等建材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超过600亿元。
□专家点评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弥补公共服务短板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此次省政府所推出的拉动内需等新政策包括了16条措施,其实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问题。
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公共服务的贡献。我们一直都说,政府需要承担四方面职能,包括经济增长、市场监管、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原来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是不足的。通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可以把广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而且目前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在经济过热的时期,做这些事情可能是雪上加霜。但现在处于寒冬,则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基础设施投入最大的不足是,对于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的效用相对不高。而政府最终目的是希望拉动内需,那么如何通过政府投入,来最大限度把内需刺激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琢磨。
?交通
明年交通重点项目投资1080亿
条款:加快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安排交通重点项目投资约1080亿元。
亮点:
○加快推进铁路干线网建设,投资约400亿元,建设里程约2100公里。
○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投资约300亿元,建设里程约695公里。
○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投资约250亿元,建设里程约2100公里。
○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及航道建设,投资约80亿元。
○加快民航机场建设,投资约50亿元,主要包括白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深圳机场扩建、揭阳潮汕机场等项目。
○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等与港澳地区相连接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
铁路重点工程频密开工
自上月13日至本月9日不足一月之内,我国开工线路最长、投资最大的客运专线之一———武广客运专线新韶关站和新清远站先后开建,连通我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铁路大通道———贵广铁路开工、南宁至广州的南广铁路也于本月9日破土动工,广东迎来最频密的铁路重点工程开工潮,昨天接受记者采访的铁路界人士分析,随着本月14日省政府进一步加大铁路等基础投资力度的《意见》出台,广东将会进一步加快在建重点项目,加速启动新的建设项目。
根据广东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安排交通重点项目投资约1080亿元,其中铁路干线网的投资约400亿元,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网络的投资约300亿元,两者超过全省交通重点项目投资额的七成五。“如果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的是以公路基建投资为主拉动内需,那这一次会以铁路投资为主。”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市场人士分析,铁路相关工程的大力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完善铁路路网,还会对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电子电器等行业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将会为广东下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的融合和广东经济的辐射力。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运输能力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少的交通方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铁路建设更为迫切。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研究专家丁力分析,相对而言广东经济腹地较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一块,而在泛珠三角的概念下,需要良好的交通设施来扩大其经济腹地。广东把大量的投资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尤其必要的。南广铁路、深厦铁路、珠三角轨道交通等都是基于广东目前发展所遭遇的“瓶颈”而采取的“一箭双雕”的举措,扩大内需的同时亦解决了珠三角可持续发展所遭遇的难题。
根据有关中远期规划,到2020年,整个泛珠三角区域铁路里程将达到2.9万公里,届时,广东地区“买票难、乘车难”等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景小华
2020年建成全国综合交通示范省
“至2020年,我省将建成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示范省。”省交通厅厅长何忠友介绍,到时我省将基本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与周边地区连接顺畅,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紧密,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省已经制订综合运输发展规划。根据“广东省新十项工程”的项目清单,在未来5年安排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共71项,总投资6472亿元,其中2008年—2012年,我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预计投资3600亿元。到2012年,力争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00公里左右,出省通道总数达到17条,实现与陆路相邻省区均有两条以上高速公路相通的目标;全省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279个。
沈昀粤交综
?能源
2010年核电在建规模1600万千瓦
条款: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安排能源重点项目投资680亿元。
亮点:
○2010年核电在建规模达1600万千瓦
规模化发展核电,投资80亿元,2008年底正式开工建设阳江核电项目,争取2010年前开工建设台山等核电项目,使核电在建规模达到1600万千瓦。
○2009年新开工燃煤骨干电厂1400万千瓦
优化电源布局和结构,投资280亿元,抓紧建设一批交通运输便利、电网输送条件好的环保型燃煤骨干电厂,力争2009年新开工燃煤骨干电厂1400万千瓦。
○300亿元加快电网建设
加快电网工程建设,投资300亿元,加快在建电源送出工程和跨区域输电工程进度。
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及LNG接收站建设,投资20亿元。
核电产业链初见端倪
综观能源项目的安排,可以看出,在加大投资之际,更可看出广东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方向和路径,气、核、油、煤电并举,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新电源将不断优化广东能源结构。
规模化发展核电是广东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阳江、台山核电均列入今明两年开工的重点项目。在国务院最新核准的重大项目中,阳江核电榜上有名,6台100万千瓦级的机组,总投资约700亿元,首台机组将于年底开工,6台机组将在2017年全部建设完成,每年可以生产总计45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专家表示,发展核电有助于优化电源布局,改变广东过分依赖煤油等常规能源的状况,实现能源多元化,降低能源风险。若按到2020年新增2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计算,广东能源自给率可从现在的13%提高到20%。
电力建设的大投资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在核电发展方面表现得犹为突出。
据专家测算,如果2020年广东新建2000万千瓦核电装机,约需投资2500多亿元。每台核电机组建设造价中,设备费约50%,按70%国产化率算,其对相关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带动性相当强劲。
核电设备国产化的“盛宴”极大吸引了各大装备制造业巨头的目光。广东正抓住核电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拓展核电产业链条。
在核电设计方面,广东电力设计院抓住了国家“积极发展核电”、广东建设“核电特区”的机遇,在业内率先开展了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设计技术的引进消化,抢占先机,目前已拿下岭澳核电站二期、福建宁德等18台核电机组常规岛设计任务,装机容量约占全国当前核电开工项目的65%。
在核电装备制造方面,目前我国三大动力集团之一的东方电气集团在广州南沙建成重型装备基地和出海口基地,形成了年产2套百万千瓦级核岛蒸发器、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常规岛汽水分离器等核电主设备生产能力。并计划进一步扩建汽轮发电机总装车间。核电装备制造相关企业逐步以广州南沙为中心聚集,省内已有16家企业参与核电站设计、安装和部分设备供应,佛山、中山等地一批中小装备制造、机械加工企业列入东方电气集团配套合作企业序列或中广核集团国产化设备辅导企业名录,广东核电产业整体竞争力正逐步形成。陈韩晖
?城市建设
2200亿建亚运场馆配套设施
条款:以亚运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带动城市建设
解读
迎亚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一届体育盛会将制造出怎样的经济奇迹?
对于广州来说,第16届亚运会是广州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全方位地呈现和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最佳契机。对于广州和广州市民而言,亚运会带来的不仅是展示羊城风采的“契机”,更多的是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方面的“改变”和“提升”。
2010年亚运会举办之际,也是广州完成“十年一大变”工程之时。因此,广州提出把亚运建设与城市改建、旧城区改造、道路整治、环境卫生紧密结合,借亚运建设实现市貌大变。自获得亚运举办权之日起,广州即大声宣布:全面启动迎亚运工程建设。
根据计划,广州2010年前将投入2200多亿元用于亚运场馆、运动员村、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展望未来两年,举办亚运会而带来的经济优势将更明显。
目前,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在展开,“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旧城区改造等城市建设项目被提上了“快车道”。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新机场二期工程、新火车站工程、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或将进入“正在进行时”状态。据官方部门估算,这些城市基础和亚运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高达2000亿至2200亿元,庞大的投资总量除了给企业及老百姓带来无限商机外,也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了城市功能的改善和完善。
正如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所言,亚运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参加者和参观者亲历亚运会盛况”,直接受益的是旅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城市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将随之改变,由此必将带动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谭亦芳
?水利明年水利投资史上强度最大
条款:加快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
亮点:
2008年至2009年筹集资金127亿元支持重点水利建设。
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江海堤围达标加固、内涝整治和中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
解读
防灾工程:筑起发展保护屏障
记者了解到,2009年广东水利将是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的一年。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共有293宗工程项目,工程实施范围主要包括城市防洪工程、江海堤围工程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工程。
2007年底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决战三个冬春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的重大举措,力争按照既定目标和标准,在2009年完成建设任务,把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了解,目前,我省部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经完工,并开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江大堤经过几年来的加固达标,防洪能力明显提高。2006年7月,北江出现接近5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达17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安然流经北江中下游,北江大堤全线没有出现一处险情,实现了“防洪度汛不抢险”,有效捍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汕头市牛田洋海堤,过去堤身低矮单薄,抗灾能力脆弱,曾经在1969年7月28日被强台风摧毁,造成553人葬身大海。作为粤东海上防线的牛田洋海堤加固被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项目于2005年底完工后,海堤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2006年5月,超十二级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汕头的时候,堤围安然无恙,无人员伤亡。
省水利厅表示,随着2009年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广东的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将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陈清浩粤水婷
专题统筹:
本报记者陈韩晖
TAG: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