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区改革发展30年系列报道之二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10日,闲暇之余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前坪村村民马占彪望着不久前竣工,犹如玉带般飘落在山腰间的硬化公路,久久不愿离去。他怎么也未想到,昔日崎岖不平且的10多公里山间小道说变就变成了宽而平的水泥路。
记者在两天时间中穿行在民和县乡村沃野,感受最强烈的也莫过于路的巨变。昔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硬化路。一条条硬化公路犹如一条条玉带,将散落在山坳的村庄紧紧串联,也串起了人们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
据介绍,2008年是民和县公路建设史上争取项目最多、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实施的新建项目30项,总投资29534万元。除重点的公路项目建设外,仅改造乡与乡之间的羊肠小道里程达118公里。通过公路建设,民和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为“毛细血管”,连接城乡、通达周边、快捷迅速的二线三环四纵五横的立体交通网络。
民和县的交通发展,也是近年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体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在去年投资42.9亿元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金50.8亿元,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涉及50个子项目,包括农村水、电、路建设、文教卫生、生态保护等工程。截至9月底,八项实事工程共落实资金570454万元,为计划的112%。其中落实资金超过原计划的项目有14项,按计划足额落实的项目有27项,部分落实的项目有9项。这些工程的有效实施,对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饮工程给我们村解决了大问题,以前吃水要到几里外去挑,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这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河东大庄村50多岁的撒拉族老汉乙卜拉日前告诉记者的话。今年,循化县像他们这样得到解决饮水困难的群众达3880人,牲畜4026头(只)。饮水条件的改善,使当地农村通过水利增产,户均年增收300元以上。
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119.96亿元,特别在“十五”期间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46.92亿元,是建国以来前50年水利投资的总和。以“引大济湟”工程为龙头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共投入人畜饮水资金12亿多元,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4万余处,兴建人畜饮水供水管道3103条,形成了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累计解决了农牧区245.2万人、1141.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海东供电公司主要承担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县的工农业生产用电,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海东供电公司积极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实施低压改造和乡镇业扩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海东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继2007年在平安县沙沟乡树尔湾村建成我省首个新农村电气化试点村后,2008年公司又对平安县平安镇东村、南村、西营村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对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县所辖台区实施业扩建设;对乐都、互助县营业区实施部分低压改造。仅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工程,受益客户就达到1441户。目前,海东供电公司所辖营业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
2008年10月24日,在青海省国家电网覆盖下的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竣工。“户户通电”工程2006年6月启动,在国家电网公司和青海省政府的共同推进下,我省提前14个月圆满完成了此项工程,解决了313个无电行政村,4.8万个无电户、22.1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工程竣工后,通电户数比原计划多出1199户,投资比原计划节约2.6亿元。这是继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建设之后,青海农电事业取得的又一个丰硕成果。
目前,我省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边远地区通信难问题明显缓解。
乐都县下营乡上营村村民李阳昌杰谈到近年来的农村变化时激动地说: “共产党就是好,自来水拉给了,水泥路打到了家门口,电视锅装给了,太阳灶发给了,电话拉上了,羊圈猪圈修给了,庄子也顺眼了。再不把路扫干净、家里收拾整洁,脸上就没光彩了。” (作者:寇俊山)记者感言水、电、路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牧区基础设施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逐年加大和支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随着我省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的有力实施,我省农牧区基础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能源、人畜饮水、公共服务等农牧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牧民清晰地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合资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