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理县9月18日讯(记者 李京枝 裴烈学 罗明松)“理县将依托藏羌文化走廊,打造藏羌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理县将融入成都“两小时”经济圈。”9月18日,“边走边看长征路”采访组一行在红土地、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理县专访了理县县人大主任、县委书记蒋刚。
![]() |
理县新貌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理县的巨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蒋刚:新中国成立60年来,理县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理县通过致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加大生产性社会事业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三次产业繁荣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旅游业为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仅174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4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1万元。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3310万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68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62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20万元。1978年全县人均GDP为420元,2007年人均GDP达到13245元。
记者:5.12汶川大地震后,理县作为重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蒋刚:“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理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目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讲:
科学规划为先,精心绘制重建蓝图
根据理县的区位、资源和文化禀赋,结合国家、省州关于灾区恢复重建相关要求,科学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国家批准的83.77亿元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将重建项目分为8大类、654个,其中国家切块灾后重建项目436个,力争用两年时间使全县从保障民生到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防震减灾到生态恢复、从物质家园重建到精神家园重建等都有质的飞跃。
基础设施为重,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坚持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重点,全力改善发展条件。理县全县86条农村公路、27个桥梁重建项目全面开工,汶马路改建工程、县城过境段建设进展顺利;涉及7条线路的电网恢复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下孟220KV变电站和县城110KV变电站等电力配套设施重建正抓紧进行。城镇供水系统、环卫设施等市政设施建设正抓紧进行。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捆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4.7亿元,全面推动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1个试点村扶贫攻坚任务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其余各村也将于年底完成。
产业发展为基,着力增强发展实力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进产业重建,切实增强发展后劲。总面积1200亩的十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424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巩固,五大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理县县境内受灾企业全面恢复生产,投资1.1亿元的湖南□下孟工业集中区、湖南□县城绿色集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提速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先后与11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意向投资总额达40余亿元,其中已有两家企业入驻湖南□下孟工业集中区;47个文化体育重建项目加紧实施,甘堡藏寨、桃坪羌寨恢复重建项目进展顺利,米亚罗、古尔沟、杂谷脑、薛城四个重点集镇风貌改造工程基本完工。
加强协调,对口援建扎实推进湖南省现已批复对口援建项目42个,援建资金总规模约19.6亿元,计划分三批实施,涵盖了教育、卫生、安全饮水、市政建设、产业重建等灾后重建内容。为加快推进援建项目,我们及时组建对口援建机构,主动沟通衔接,科学制定援建计划,及时调整优化援建项目,采取“五定”即定项目、定班子、定资金、定时间、定责任机制,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营造重建环境。目前,76个项目中51个交钥匙工程已开工46个,5个未开工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将于10月底前全部开工;委托理县建设的25个交支票项目投资达到4.37亿元,已开工20个。目前,交钥匙和交支票工程累计完工14个。
记者:在灾后恢复发展中,理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哪些惠民措施?
蒋刚:理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提升灾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势力工作重心,正确把握和处理重建、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全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竭力维护受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
扶贫解困
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力度,全面推行低保分类施保,继续抓好城乡理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今年共兑付临时生活救助金35.4万元,农村低保374.7万元、城镇低保268.9万元,将250名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孤寡人员纳入集中供养。
促进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新增城镇就业416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设社会公益服务岗位3560个,共72人实现再就业,农村群众技能培训278人次,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64人。
教育资助
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提高全民素质,真正为理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2008年共有165人参加高考,被大中专院校录取123人。
医疗保障
全面恢复理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参保人数为32562人,参保率达91.7%。
农村交通
全面实施交通“村村通”工程,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有条件的村道将全部硬化或者黑色化,彻底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
城镇建设
坚持建管并重,注重提升县城品位。按照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注重功能分区、功能配套、产业支撑、文化底蕴独特,加大理县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建设。
环境整治
制定和完善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了资金保障、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等配套机制,重点从城乡结合部、水源地周边、人口密集地等三类区域着手,彻底整治“五乱”现象。切实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
维护稳定
始终保持维护社会稳定高度责任感,强化重点对象的防控措施,认真落实包案联系制度,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稳控工作。
记者:灾后重建理县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那么民生工程的落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蒋刚:民生为本,全力实施惠民项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启动、全力推进各项民生重建项目。
农房重建全面完成
借助对口援建建立委托贷款机制,破解资金难题,通过采取“自建为主、委托代建、互助互建和联户共建”等多种模式,全面加快建设进度,全县农房重建5692户全部完工,成为全州第一个完成农房重建的县。
城乡住房重建加快
采取综合措施,强化建设进度,注重工程质量。截止8月底,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开工2298户,完工2298户,完工率100%;重建开工1630户,开工率100%,完工864户,完工率53%。
学校医院重建提速
全县16所学校重建项目已全部竣工,确保了所有中小学校9月1日全面开课。县人民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13个乡镇卫生院施工进入攻坚时段,县人民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主楼已实现封顶,其余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面完工,教育、卫生设备设施采购已由州交易中心实施。
基础设施重建有序
77个“三湘情”饮水灌溉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保障了理县全县3.5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和农田灌溉需求;七条输变电线路恢复重建全部竣工;薛孟路、庄毕路等工程全面动工,拟于今年年底全面竣工;理县大桥、“三改二”过境路、理小路、三湘大道建设进展顺利;全县9条通村路面较差的公路、6座桥梁,涉及15个村7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全面启动。
记者:在重建过程中,理县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蒋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理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科学重建,注重民生。坚持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自立更生与协作共建相结合,注重设施恢复同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藏羌文化走廊,努力打造三大基地。
记者:请蒋书记描绘一下建成后的理县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蒋刚:伴随汶马路三改二道路的竣工,理县将彻底融入成都“两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建成后的理县,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县境内交通、通信、电力、文卫等基础设施完备,农业、工业、旅游产业恢复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兴旺景象。
TAG: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