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炜
时间:9月23日下午3时。
地点:中铁七局埃塞俄比亚118公里道路工程施工现场。
气温: 45摄氏度。
这是一片让人过目不忘的土地,也是常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火山岩覆盖区。大地苍黑如炭,岩石裸露峥嵘,火山喷发时岩浆流动形成无数褶皱和断层。40公里之外,一座名叫Erta Ale Crater活火山的山口中,还在翻滚着浓稠的岩浆。
轰鸣的挖掘机正在山脚铲挖石料,推土机正在清除地表嶙峋的岩石,黑色的大地延伸着一道灰白色的公路雏形。这条连接埃塞俄比亚西北地区与吉布提港口的交通命脉,将为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筑路者,是中铁七局郑州公司的110名工作人员和数百名当地工人。他们施工的路段,是整条公路中地理环境最恶劣的118公里。
当初该路段工程招标时,包括数家西方国家的工程公司都望而却步。然而,来自中国的中原好男儿们,他们以不畏艰险的气概,开始了在这片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荒漠中开山筑路的壮举。
行路难。记者9月22日清晨6点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驱车前往118工程营地,一路上越野车两度爆胎。此时汽车的仪表盘显示,车外气温44摄氏度。站在路旁等待司机更换备胎,记者身上的钥匙扣热得烫手。
项目经理周合军告诉记者,这项工程的最低段海拔-115米,大部分地段也都低于海平面。一年中的6月至8月,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人几乎处于中暑状态,机器也经常“罢工”。一位来自焦作的小伙子向记者描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极度缺水,去年刚进驻时营地没有打井,吃水要到2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砂石中出没着硕大的毒蜘蛛和蝎子,一旦接触人体,就会皮肤溃烂,痛苦不堪。水,在这里意味着生命。记者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副营地看到,工人们正在为一群游牧者放水。在喷涌的水龙头旁,一群几乎袒露上身的黑衣妇女正在用羊皮囊接水,饥渴的牛羊围在水坑前跪饮,驱之不散。
荒漠中,路在延伸。
这是一场挑战极限的战斗,也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它告诉世人,来自中国的筑路工人,在地球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正开拓出一条长118公里的道路。
24日清晨记者告别时,工人们紧紧握着我们的手,如别亲人。
这些天,记者在非洲大陆奔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所见所闻,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工程人员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海外传奇,加深着中非人民的友谊。
再过数小时,记者将启程飞回祖国的怀抱。我们挥动手臂,告别这些亲人,也将他们的赤子情怀告诉祖国的朋友们。
非洲,再见!②13
TAG: 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