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日合洞村坐落于班玛县亚尔堂乡美丽的玛柯河畔,是一个以牧为主的藏族集居村,这里平均海拔3550米,山高坡陡、植被稀疏。
上世纪90年代初,日合洞村实行土地、草场承包到户后,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集体经营变成分户经营,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随之高涨。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日合洞村村级班子涣散,召集村民会议无人参加,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工作一盘撒沙。同时,随着过载放牧导致的草山退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到九十年代末牧民生活依然停留在“出门基本靠牛马、吃饱基本靠糌粑”的状况。
日合洞村牧民群众迫切期盼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1998年,日合洞村“两委”班子换届中,村里的致富能人——公社,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成为全乡乃至全县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第一人。
面对牧民群众的信任,面对贫困落后的村子,公社深感肩负的担子不轻,他与支部一班人积极探索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了支部学习制度,逐步培养起了全村党员干部奋发向上、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和作风,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深入开展“三培双带”活动,将村里一些有文化、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年轻人作为“三培双带”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并充实到村级群团、治保、调解等组织,形成了村级工作合力。积极推行村干部公开承诺、牧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生产、致富增收,主动到县乡争取扶贫物资,为困难户排忧解愁,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制定和完善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大会、村务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做到了村务秉公办理、财务及时公开、干部作风民主,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通过以上措施,有力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贫困落后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全村上下呈现出发展、文明、和谐、向上的新气象。
村党支部一班人历来把维护稳定、反对分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在牧民群众、寺院僧侣中开展“两个对比”宣传教育活动,即与建政前作比较,以牧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主的事实,使广大牧民群众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改革开放前作比较,以日合洞村的发展变化,使广大群众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引导他们不信谣、不传谣,积极维护本村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发展致富、维护稳定已成为全村村民共同的心声。
多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草场退化,村民增加收入十分困难。千般优、万般好,不如群众的袋子鼓。从2003年开始,村党支部筹资购买8辆四轮拖拉机,组织本村青壮年组成"三佳"运输队。2005年,村党支部又与达日、甘德等县联系,组织村民60人组成中草药采挖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支部一班人敏锐地把握发展机遇,依托区域优势,调整发展思路,确立了"支部牵头、群众参与、市场主导、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2007年,党支部发动党员群众40户,筹措资金315万元,购买了28吨型运输车10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与县干部住房改造办公室联系,承包干部住房改造工程的水泥、钢材、红砖等建材货物拉运项目,仅此一项,创利润200多万元。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全村牧民群众尝到了增收的甜头,也看到了发展致富的希望。
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坚定了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村党支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以“补助大部分、自筹小部分”和组织群众帮工帮劳的方式,投资31万元将居住在山顶的21户群众,搬迁至交通、饮水便利的班友公路附近;争取资金12万元维修了村上的3座吊桥;筹资32万元,修建乡村公路22公里。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团结带领和不懈奋斗下,日合洞村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多万元,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在全县各行政村中位居前列。
在谈及今后日合洞村的发展时,公社充满信心地说:“要继续努力,让全村人富裕,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的目标。” (作者:郑 教)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会议 袋子 产经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