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市市长大楼楼顶安装的粘滞阻尼器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一位地震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士,原本是要回国推广抗震新技术,两年后却发出这一技术“发展得太快了”的感慨。
何以会从“推广者”转换到“质疑者”?显然这与他所总结的建筑抗震结构保护领域的五大乱象有直接联系。
建筑为百年大计,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随意和马虎。作者反映的情况,值得人们关注。
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一幕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一个城市被摧毁了,24万人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
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尽量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义务和职责,然而唐山大地震30年后的今天,我在国内抗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却看到种种非常令人担忧的局面。
发展“太快”,来不及消化
结构保护系统,是国际地震工程界借鉴机械、宇航等行业的经验,将其成熟的研究成果、设备和理论引入抗震工程后提出的新概念,它给传统地震工程领域带来了强大的活力。经过近10年的淘汰发展,液体粘滞阻尼器耗能技术、基础隔震技术、金属屈曲约束支撑成为在美国应用发展公认的成功技术和产品。
两年前,我回到国内从事结构保护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高兴地看到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巨大发展,苏通长江大桥、江阴长江悬索大桥、南京长江三桥、北京银泰中心等工程都已经或准备使用这一新的抗震手段,北京市的部分奥运工程也开始引入结构保护系统。
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看到北京及其它地方建设中,在应用地震工程这一新技术时存在一些日趋严重的负面问题。
对于结构保护系统这种抗震、抗风的最新技术手段,我国似乎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众多高校、科研单位、设计院、施工管理或监理单位对它还没来得及深入地了解和消化。
与此同时,市场混乱、不负责任、不问效果、不管质量,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却随之发展了起来。而有的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并没有跟上,客观上听任冒牌货、假货在重点项目上应用。事情已经发展到非常危险的地步。
建筑抗震行业五大乱象
设计施工错误百出。从我所接触的事实统计来看,几乎1/3—1/2的液体粘滞阻尼器设计都有概念或计算上的错误;几乎1/3建筑和桥梁工程中使用的结构保护系统未经计算或在计算中有严重问题;不少结构保护系统的设计都没有同时提出测试要求,使用前也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测。
当然,大部分施工单位也都是第一次进行这种施工,再加上没有严格的施工培训和监督,安置的结构保护系统可能根本没有用——在南方某知名大学的“基础隔震”体系居然被室外地坪封死,是个不能自由运动的体系,完全起不到隔震作用。
产品测试缺少章法。我国结构保护产品的测试和鉴定规范制定滞后,在阻尼器上少有真正符合要求的测试单位。现有的测试设备能力难以达到目前大部分工程所需要的测试。不少结构保护系统都没有要求、也很少做过真正的动力荷载测试,所谓测试都是厂家自行的规定,大部分属于给别人“看概念”的模型测试,而不是测试系统的使用能力。
结果,相当数量的产品都未经严格的测试,其应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叫人无法判断和相信。
获奖成果名不副实。近10年来,我国桥梁和建筑领域报科技成果奖的项目不少,新成果未经实质的检验就上房、上桥应用的工程项目也不少,这些都是新的科技成果吗?实际上,对于模仿式的试生产,除非在产品的理念、结构、适用性和可靠性上真有建树,否则不应算为“重大科技成果”。
为什么我们敲锣打鼓庆祝的“重大科技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阻尼器产品,事隔两年就会全面出现质量问题而不得不更换?研发人员不感到内疚吗?
伪劣产品通行无阻。没有合适的规范、没有鉴定的规定、没有测试的要求和监理,其后果就不难想象,不仅国内什么样的产品都能应用,国际上一些被淘汰、被否认的产品也不愿放过这一绝好的机会,纷纷到中国来销售它的“产品”,抢占我国建筑和桥梁的巨大市场。
科研人员为利所诱。国内运用这一全新的技术和产品,大多是从大学、研究院的教授们的认同开始的。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一些教授甚至领域里有名的教授都各自抱定一种结构保护系统产品,不分青红皂白地推荐和在设计上推广使用。
设计中“捆绑”现象在国家工程投标中被明令禁止,但设计人员在设计结构保护系统的同时,还指明生产厂家和产品型号。他们往往会联合一个大学为他们作计算分析,作为“理论的后盾”。这种“大学—设计院—生产厂家”捆绑在一起的联合设计结果,业主一般不会、也很难抗拒。
真出了问题谁负责?
劣质结构保护系统在国内外使用都有过失败的教训。美国加州一座大桥安置的阻尼器,仅仅两年后就发生严重漏油,韩国高速铁路也发生过类似情况。土耳其某公路桥上安置的钢阻尼耗能支座由于设计不当,结果桥面在地震中严重破损。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赛场因为以前安置的很多劣质阻尼器和隔震支座而不得不重新翻修。在希腊发生问题的类似建筑还有几座。
一位桥梁界著名教授告诉我,为了达到铁路提速的要求,需要对已有的铁路桥梁进行加固,试验发现,不少阻尼器的性能和质量不合格。此外,一些在长江大桥上的斜拉索阻尼器使用不到两年就开始漏油,已经成为桥梁工程上的一大问题。不久前,结构保护系统著名专家康斯坦丁诺教授在访问我国5所大学和研究院后感慨:看来中国要重犯希腊的错误,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这些问题,在近期很少有地震的地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严重后果。但康斯坦丁诺教授反复问我:将来真要出了问题,谁入监牢?我要说的是,恐怕入监牢也无法挽回巨大的损失!
唐山地震到现在30年了,我衷心地希望国内同行在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时,要本着对国家、对工程负责的精神,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和试验。我衷心地希望所有设计人员全部退出产品的采购,所有拿回扣的现象都应受到查处。我衷心地希望有关部门对全国使用了“建筑工程结构保护系统”的上百个工程作一次系统调查,审查一下设计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工程是否满足抗震要求。我衷心地希望全行业组织联合测试,所有新使用“建筑工程结构保护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奥运工程,从设计到验收都应该严格把关。
(作者为地震工程高级工程师、旅美归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