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加入WTO,政府部门须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营造有利于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公路建设企业要提高应变能力和改革速度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程度,要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跨国公司的进入,强化规则意识和人才意识,转变经营机制,坚持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速公路行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关键词 入世公路发展分析对策
1、前言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0余年,成果卓然,但是改革开放需要有新的动力以实现新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为公路建设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获得更多与外商合资合作的机会,是一种新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的引入。这为我国公路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新一轮的改革方向。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各国基本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只有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2、现状
2.1中国公路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1年为止,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9.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9437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仅占13.4%,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里程仅占39.6%。从绝对数字来看,我国高速公路总量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占公路网的比重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总量同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的客观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高速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总量仍不足,需进一步加快建设;同时,在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仍存在严峻的问题,须加大公路的技术改造。
根据《2001 年公路水路交通统计分析报告》的有关信息来看,在2001年公路建设资金中,国内贷款占41.1%,自筹资金占35.8%,国家预算资金占10.1%,利用外资占3.2%,部专项资金占9.8%,建设资金仍是由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且资金到位率有待提高,资金缺口大。仅靠国家力量很难满足我国公路建设的需要,需尽早调整投融资领域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引导和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
2.2 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府是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投资主体,投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主体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而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我国仍沿用同一种模式,没有实行分类管理。造成对国有资金来源的工程项目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对非国有资金来源的工程项目管理又过严、过死,行政干预过多,使投资规模膨胀,投资效益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我国市场建设不发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行业化管理亟待加强,政企不分、多头管理和地方、部门保护的问题仍较为严重。这些既不利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与国际接轨,又不利于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亟需加强我国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迎合外企的加入。
3、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机遇是,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获得更多的与外商合资合作的机会,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机会。我们享受的最优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将为我国公路企业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创造稳定的良好条件和保障。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体制对接和人员素质。当前,政企不分是制约企业发展、改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接,是国有公路建设企业面临的最大冲击。全球化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劳动力严重过剩与高素质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却十分突出,中国企业在人员素质和用人制度上的不适应会充分暴露出来,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4、国家对策
4.1 转变政府职能
为适应加入WTO的形势,政府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至关重要,为此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国际经济规则包括WTO的规则,政府要将自身管理经济的职能定位在规范功能(即加强宏观指导)、规划功能(即进行产业导向)、监控功能(即依法行政)和服务功能(即增强服务意识)上,逐步实现经济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对不适宜直接介入的领域,政府要主动“让位”于市场。要逐步弱化直至取消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式行政性垄断。通过引进多元市场竞争主体,政府要为企业建立和维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活力;同时,扩大公路建设开放程度,创造市场条件和政策条件,以吸收更多外资,鼓励国内优势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4.2 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在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普遍实行国民待遇后,人民币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就变得更为重要。加入WTO后,我国应在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经常项目有条件自由兑换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使人民币汇率逐步成为调节我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工具。配合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积极、稳妥、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注意建立防范机制。
4.3 改革建设市场运行机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公路建设市场将有条件对外开放,国内、国外企业将在同一个市场中公平竞争,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建立公正合理的“游戏规则”,是使国有企业尽快适应国外企业集团的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几年来,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强化监督、健全约束机制、加大处罚力度等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公路建设市场秩序,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建设市场正在形成,但是规范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路建设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国情,便于与国际接轨,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建设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将建设市场的运行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1)改革和建立规范的建设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凡从事公路建设管理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制定更加明确、严格的处罚方法,对于违法违规或发生工程质量、伤亡事故的,责任单位要依法做出降低资质大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还要依法取消责任人的注册执业资格,并在一定年限内不得申请重新注册。对于有欺诈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吊销其资质或资格证书。为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软硬件条件和施工水平应列为审批施工企业的必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扶植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有条件的工程项目上推广总承包方式。调整和完善建筑业的所有制结构,将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统一的资质管理轨道,取缔资质挂靠的行为。实行单位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管理相结合的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
改革现行的单位资质审批办法,实行专家评审、政府核准,充分发挥学(协)会在单位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单位资质的管理,可按照资质审批权限,分级组建资质评审委员会,政府主管部门根据资质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报告进行核定批准,颁发资质证书,对个人执业资格的管理,可由学(协)会承担资格考试的组织工作,并承担相应的姿格认定和注册工作,从而对现行的管理办法进行改革。
2) 改革传统的项目组织方式,建立完善的工程咨询代理制度
业主作为投资者,往往不具备直接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机构,受业主的委托,协助或代表业主组织工惩项目的实施。积极发展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及其他工程咨询机构,由其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工程咨询服务。同时要改革现行的勘察设计、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机构的收费管理办法,逐步将国家定价改为行业指导价,由相应的学会或行业协会制定并公布各类指导性收费标准,并限定最低收费价,供委托方和受托方商定合同价格时参考。
3)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建筑产品特点的质量监督制度
建立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依据,以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强制监督为主要方式,以地基基础、主体机构、环境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证和使用许可证为手段,以保证使用安全和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我国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建设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政府对建设市场的管理。以规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运作为基础,以单位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的计算机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4) 建立以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建设规模巨大,加上市场各方主体不成熟、行为不规范,使工程风险的因素大大增加。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国内建设市场也在开放。因此,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起以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已有综合性的《担保法》、《会同法》等,但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应制定有关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条款;同时,加快工程风险管理中介咨询机构的培育和发展。这些咨询机构将能帮助企业洽谈保险合同,分析潜在工程风险,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指导保险合同的实施,以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
5、国企对策
现在不少公路建设企业依靠政府这一保护伞,尚未经过完全市场经济洗礼的中国企业,在国内竞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的同时,要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使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加入WTO以后,如何提升我国公路发展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我国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改革的速度。
5.1 欲求发展,观念先行
我们正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改革和发展时代,国内企业的工程管理模式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我们的企业应有信心,有勇气,在竞争过程中与跨国公司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应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跨国公司的进入,要学会“与狼共舞”,实现优势互补。对于这一点,改革开放20年来在竞争大潮中摸爬滚打起来的中国家电业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更需要我们革新观念,不断迎接新的挑战。转变观念的重大意义在于提高开放意识,用开放的观念去指导工作,解决问题。面对新形势,我国企业界要改革被动适应的精神状态,树立主动进取的观念,国有企业要深化和加大公司制改造力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迅速把握市场主动权。有条件的要尽快进入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为企业发展储备后劲,为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作好准备。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发展的机遇;企业界要摆脱依靠政府及政策经营的束缚,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不断开拓创新制订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依法经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必须加强依法经营的观念。
5.2 加强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增强自觉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
中国企业首先必须熟知WTO有关协议和条款,涉及关税的减让、非关税措施的取消、投资自由化、贸易保护措施的正当使用、公平竞争、服务市场的开放、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内容,还要了解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其次,我们的企业还要掌握驾驭WTO规则的艺术,要学会如何运用和怎样运用这些规则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善于运用这些规则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我们必须学习开放市场规则,要学习和运用新思维,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规则的对策,并在未来的国际经贸活动中,使规则为我所用,为我所动,为我所变,为我所赢。
5.3 按照市场要求加速企业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非公有制公路建设企业进一步规范管理的基础。中国企业应当努力学习国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参照国外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完善。以行业式的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主要特征,加入WTO后,这种传统的经营机制显然有悖于现代企业的基本体制,要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同时要积极抓好技术的创新,努力到国际市场去拓展业务,在与外企的碰撞中磨练和增强竞争力。
5.4 靠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实际是科技的竞争,面对全球化的市场,各国企业的自下而上都依赖于企业的技术持续创新,真正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熟悉和利用规则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尽快提高企业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重要性的一点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段将要求企业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谁最先掌握最新技术谁就占据了竞争的主动权。经过努力,我国的公路桥梁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交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定要在科研成果上下功夫,只有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形成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5.5 在本土化做文章
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公路建设市场是想利用中国的资源的市场,去赢取利润。我们同样可以在相互平等的贸易格局中要力争双赢、共赢,防止两派俱伤。要学会以中国的市场、劳动、土地、生产能力等条件与外国公司进行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具体的说,就是用本土化的资源与外国公司换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换知识产权。以进一步开发能力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6 罗织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
中国加入WTO,最先展开的将是人才之战,竞争的实质还是人的竞争。世贸组织西雅图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已对各国用工标准提出了种种要求,这预示着中国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劳动力价格低而保持在传统领域的竞争优势,必须努力提高人员素质,使技术和智力成为保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要素。
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将加紧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我国公路行业都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局面。激烈人才争夺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下降,优秀的人才流入竞争对手一方,就会进一步削弱自己的竞争力。跨国公司与对各类人才的争夺将会是中国企业所共同面对的最大冲击和威胁。
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制定应对措施,加紧做好吸收、培养和用好人才。根据国际环境和企业人才现状,尤其要注重培养能适应并加速企业结构调整和熟悉管理的复合型知识人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经营需要的经营与决策人才,能熟悉国际惯例、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要改变以往的行政任命的班干部人事制度,要坚持以市场取向网罗人才,尽快完善选拔、培训、考评机制,摒弃传统的人际关系,不拘一格选拔、聘用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国有企业一定要深谙“人才先导、科技兴企”的门道,敢于打破常规,切实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永恒发展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 徐大国.《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2、 黄仁诚.《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中国交通报》",北京:2002年
4、 陆燕.《WTO-走进中国企业入世必备》.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5、 郑志海.《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
罗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