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坂山隧道是亚州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本文提出的工程地质选线技术采用从区域地质条件入手,深入研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技术路线,应用遥感、物探、钻探等综合工程地质勘探和冻土预报,风吹雪等专题研究的技术对策,查明了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经综合评价,提出了隧道推荐方案。
关键词 隧道工程地质选线技术
1. 概述
大坂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山脉东段大坂山中段,为一北西西向展布的条形中高山区,一般海拔3650~3900m,相对高差300m左右,海拔3780~3850m以上分布有多年冻土。宁张公路大坂山越岭段,道路等级低,雪害严重,是全线的“卡勃子”路段。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共提出了三个隧道方案,见表1、图1。
大坂山隧道方案表 表1
大坂山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3.1℃,一月平均气温-15℃,七月平均气温7℃,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25.6℃,年降水量841.1mm,年蒸发量615mm,年平均相对湿度60%~84%,最大冻结深度18~14m,最大积雪深度200cm,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程约3850~3780m,,地温年变化深度18~14m,年平均地温2.1~0.9℃。
大坂山位于祁吕贺山字型褶皱带与秦昆东西向构造带之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异常发育,组合形式复杂,F1、F2(见图1)两条断层均是大通山~大坂山深大断裂的分支断裂,走向NWW~SEE,倾向S、SW,均属高角度逆冲断层。隧址区外围地带新构造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地震活动,水热活动及地震破裂形变带等。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主要类型有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多年冻土区),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非冻区)。由于大坂山区降雨量充沛,各类地下水非常丰富,多以泉水形式在沟谷中溢出,形成高山草甸温地。
隧址区地震基本烈度7.8度。
图1 大坂山隧道工程地质略图
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资料分析,大坂山隧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1)地壳稳定性、场地稳定性;
(2)断裂活动性;
(3)构造应力场特征;
(4)水文地质条件;
(5)冻土类型、分布特征及隧道冻土变化预报;
(6)冻胀引起冰压力试验;
(7)风吹雪灾害特征及雪害防治。
3. 隧道综合工程地质研究技术路线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公路行业还没有专门的要求和规范,在1992年,只是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有一些简单的规定,由于像大坂山这样的特殊隧址勘察,更没有现成的规范可遵循,为此,笔者与从事此隧道勘察的同仁一起,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经过深入研究,制定了从区域地质条件入手,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场地稳定性。进而研究各隧道方案水文地质条件,围岩力学特征。同时针对冻土预报,冰压力模拟,风吹雪灾害及防治开展专题研究,从而进行各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如图2所示。
图2 综合工程地质研究技术路线
4. 工程地质选线技术对策
大坂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用常规的勘察手段,难以解决相关问题,为此,通过大量调研,制定了以遥感技术解释区域地质构造,以综合物探方法勘察断裂构造、岩性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以钻孔方法揭示验证关键部位地质特征,建立合适的气象观测站,收集隧道进出口气象资料,采用探井了解冻土分布及冻隔特征,用深孔地温观测,了解地温变化规律,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冻土预报、风吹雪雪害和防治方案。详见表2。
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表2
5. 隧道工程地质选线
5.1 地质选线
工可调查阶段,在宁张公路翻越大坂山主峰10km范围路段进行隧道区域地质选线,在初设阶段,在6km范围内进行综合地质选线。应用遥感地质,多种物探,地面调绘和钻探等综合勘探,以多种方法多层次多参数综合分析,相互验证,取得如下成果。
(1)在区域上看,活动性壳级断裂大通山~大坂山断裂在场址附近通过,第四纪以来本区相对上升速率达0.1mm/年,也有发生地震记录,故区域上地壳稳定性差,但隧址区没有活动断裂通过,无历史地震记录,是一个“安全岛”。
(2)查清了隧址区构造应力场,提出了隧道最佳走的方向。
(3)据钻探资料分析,隧道可能会遇到洞身围岩失稳、塌方、漏水等情况,但没有产生岩爆的可能性。
(4)冻土分布,北坡3780m以上,南坡3850m以上分布多年冻土。最大冻深北坡4.5m,南坡3m,年地温变化8~14m。
(5)冻土预报可知,隧道建成当年,冻结深度可达3.3~4.2m,三十年后,冻结深度将达6.2~8.0m,多年冻结层厚度达4.0~6.7m。若以聚苯乙稀泡沫塑料(λ=0.22m/m.k)作为保温材料,当其厚度达10cm时,可使隧道50年内不会出现多年冻结层。
(6)雪害主要有雪檐雪崩和表层新雪雪崩,主要分布在K108+100~K109+920之间。
5.2 方案评价
经过初设阶段深入的勘察,从各隧道方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引线段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各隧道方案优缺点如下:
I方案:进口边坡稳定,出口位于漫坡坡麓,洞门不稳定,进出口无多年冻土,但进、出口段地下水较丰富,季节性冻融严重,轴线与地应力夹角较小,洞身V、VI类围岩占隧道全长的56%,III类围岩占13%,II类围岩占32%,隧道出口及引线广泛分布大规模雪檐,有产生雪崩的可能性。
II方案:进出口边坡稳定,进出口无多年冻土分布,季节性冻胀和融沉作用对隧道工程危害小,轴线与地应力夹角40º左右。洞身V、VI类围岩占隧道全长65%,IV类围岩占11%,III类围岩占2%,II类围岩占22%,进出口位置均已避开了中等风吹雪危害地段,引线也不会有风吹雪堆积。
III方案:进口边坡基本稳定,出口有季节性地下水潜流,洞门不稳定,进出口位置均应于多年冻土带,出口段地下水丰富,冻胀危害严重,轴线与地应力夹角很小,洞身V类围岩占隧道总长19%,IV类围岩占49%,III类围岩占9%,II类围岩占23%,进出口及引线均位于中等以上风吹雪危害范围内,出口正位于雪崩运动路线上,洞口有被雪崩淹没可能,进、出口引线路堑风吹堆积和风吹雪灌入隧道内的危害将不可避免。
由以上综合分析不难看出,从工程地质角度,II方案是最优的,I方案次之,III方案较差。
6. 几点体会
(1)开展综合工程地质勘察,发挥不同勘察方法的优势,相互验证,综合分析,综合评价。遥感解释适合区域性宏观判释,对区域性断裂及不良地质判释效果良好,多种物探方法相互验证,综合解释工程地质构造,地下水及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重点部位,采用钻孔揭露,尽量一孔多用,收集更多信息,探明深部地质情况,核对和验证物探和地面调绘的资料。地质工作应重视地面测绘等传统地质工作方法,同时充分引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综合分析水平。
(2)对特殊的地质问题,应开展专题科研攻关,确保地质问题基本查清。
(3)对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越岭隧道,地质勘察工作要有一个合理的程序,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一定要给地质勘察工作一个合理的周期。
(4)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隧道地质勘察,要100%查清地质条件是困难的,所以要充分贯彻“动态设计,信息施工”思想,在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地段,及时勘察、及时调整设计。
参考文献
1. 隧道及地下工程论文集.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10 南京
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6
赵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