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彭薇)大城市里,很多行车人都有类似经历:因不明前方道路状况而多花了时间;要赶飞机,却不知到机场还需多长时间……由上海市建委交通信息中心、交警总队、市政局、上海电科所等单位合作研发的城市交通智能诱导系统,让市民对路况信息“了如指掌”。这也是我国首个城市级交通信息综合集成平台,该项目近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城市交通基本饱和,长时间处于拥挤状态,提前预知路况信息可以让行车人做到“心中有数”。而交通管理分属市政、交警等部门,交通信息分散在各独立系统中,行车人无法同时获得高架、地面道路等不同路段信息。2004年,本市集聚建委交通信息中心、交警总队、市政局、电科所、同济大学等单位优势,合力攻克“指路”难题。
有了全市统一的交通智能系统,本市已在延安、南北、沪闵等高架道路和地面主干道装上了电子“慧眼”,监控反馈上海快速路的交通状况。“红黄绿”三色牌每天为市民报告拥堵信息,红色代表前方堵塞,行车速度每小时低于20公里;黄色表明前方拥挤,行车速度在每小时20—40公里之间;绿色代表一路畅通。在虹桥路、长寿路等主要道路上,“电子板”还会根据道路现状即时发布信息。比如,到人民广场、上海火车站等城市地标处,你还需要多长时间,为行车人“精打细算”。有突发交通事故,“电子板”还会进行“前方事故,请绕行”等提示,让行车人绕道节省时间。
该交通智能系统还是政府部门的“得力助手”,为其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本市主干道路路面每隔三四百米有块方形“标记”,地下1厘米处就藏着电子眼的“神经末梢”———感应线圈。过往车辆的流量、流速和路面占有率等数据都将反馈给监控中心。2006年,经过“采点”反映,延安路高架段南北侧车流量不均衡,一头宽松一头拥挤,根据监控到的数据,政府部门立刻采取措施,将“3+3”车道变成“4+2”车道,为较为拥堵的一侧增加一个车道,有效缓解了拥堵状况。
目前,该项目技术已在上海全部城市快速道路上应用,经权威部门评测:通过路网的总体流量增加了15%—20%,相当于新建18公里的快速道路,节约建设资金50亿—60亿元和大量道路用地,缓解交通拥堵所节省的出行费用达到每年5亿—8亿元,车速提高并减少大约3%以上的尾气排放。
项目各参与单位还将继续合作探索,设想今年信息发布范围可从城市道路交通扩大到高速公路、公交出租客运、货运、停车场等;下一步还将考虑集纳飞机场、火车站等对外交通状况;告知方式也将“个性化”,除了由电子信息板“广而告之”,今后市民还可通过车载导航设备、手机、互联网等形式订阅道路交通信息。
由市建委、科委、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审团:这是国内首个在特大型城市工程化实施的大规模交通信息智能化系统,在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核心技术具有创新性,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TAG: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