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9时30分,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江西代表团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主题为“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构想”。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江西代表团团长苏荣主持记者招待会。省领导吴新雄、陈达恒、凌成兴、赵智勇和全国人大代表刘三秋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殷切希望,是赣鄱大地4300万人民的不懈追求”
苏荣:各位女士、各位来宾:上午好。首先,我以十一届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的名义对各位嘉宾和新闻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各位对鄱阳湖的关注,也感谢各位对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关注。我相信,大家对鄱阳湖的关注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厚。
刚才在会场的入口处,我发现不少新闻界的朋友在看鄱阳湖的图片。图片是摄影下来的,更希望各位看到一个真实的鄱阳湖,那里确实是山清水秀,女士去了更漂亮,男士去了更健壮,到了那里会流连忘返。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1998年退田还湖后,湖区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公里,可蓄水340亿立方米左右。鄱阳湖不仅养育了江西4300万人民,而且正常年份流入长江的水达到1460亿立方米,占到长江年径流量的15.5%。这个流量超过黄、淮、海三大水系的总量。鄱阳湖还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是最大的候鸟集散地、栖息地,受到世界各方面有关人士的关注,在中国被称为“大陆之肾”,在世界上被称为“少有的湿地之一”。可以说,鄱阳湖不仅仅是江西的,而且是全中国的,是世界的。
鄱阳湖的治理和开发建设,始终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治血吸虫病,造福于湖区人民。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江西举全省之力,坚持不懈地实施了一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宏大系统工程——“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入新世纪,全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进一步推进了湖区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殷切希望,是赣鄱大地4300万人民的不懈追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江西视察,无不赞叹江西的生态环境。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温家宝总理曾专门就江西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把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扎扎实实推向新的阶段,促进科学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
今天大家放弃休息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记者招待会,我们很感动。下面请大家提问。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先请一位女士提问。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构想”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吴省长,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之后,大家非常关注中部各省的发展,今天你们提出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我想知道它的初衷是什么?对江西的发展又会起到什么作用?
吴新雄:谢谢你的提问。我想介绍几个情况:
第一,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我们倍受鼓舞,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江西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并为此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省委书记苏荣到江西就任后不久,就首先倡导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我们将积极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纳入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推进实施。
第二,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氧化的湖泊,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经济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构想,必将对江西全省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起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重视环鄱阳湖生态保护,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如果没有绿水青山,宁可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绝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是实现江西崛起的必然要求。一个地方要发展、要领先,最重要的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江西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自然生态。江西不仅要加快发展和崛起,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崛起、绿色发展。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是保护“一湖清水”、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实际行动。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丧失。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负责。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就是要让江西4300万人民能够感到天天有个好心情、处处有个好环境、人人有个好身体、家家有个好生活。
第三,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初步规划和基本定位。
一、建设范围。以鄱阳湖为核心,并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所谓“三带”,即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四区”,即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
二、战略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试验区。
三、主要目标。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全省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城乡协调的先行区和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1.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江河湖水系,保护和发展林业、湿地,进一步提高防旱、防涝、防血吸虫病的能力。
2.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不搞粗放型,更不搞污染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搞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
3.改革开放前沿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集约发展。
4.城乡协调先行区。坚决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环鄱阳湖地区的城乡差别。
5.江西崛起带动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经济总量,要努力争取超过全省的50%,争取达到60%,在江西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保护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光明日报记者:请问刘三秋女士,您曾经在高校担任教授,对鄱阳湖比较有研究。从学者角度,您认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对江西省的发展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哪里?
刘三秋:谢谢您的提问。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过水性、濒土性、季节性淡水湖,高水的时候是湖相,低的时候是河相,鄱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国在关注、世界也在关注。
上世纪60年代,鄱阳湖的水质是贫营养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鄱阳湖的水质呈现出中营养化。近年来,江西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江西的经济也快速地增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07年,我们的水质没有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是中营养化,现在还是中营养化,没有富营养化。所以,江西人民为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对我国长江下游水质量的保护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但是,目前鄱阳湖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2007年,水位突破了历史最低点,旱象显露,植被动态改变异常,生物量下降,湿地面积在缩小,生物及越冬候鸟的数量也在减少。与此同时,水质也日渐营养化,湖泊所承受的生态压力不断加大。与其密切相关的区域面临严重的水生态安全的威胁。因而保护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将实行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开放。”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我们非常关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提出,并且我们也十分关注江西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请问赵智勇副省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对下一步江西进一步推进大开放主战略将产生什么影响?有什么具体的进一步的举措?
赵智勇: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一条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进入21世纪以后,大开放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我们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目前对外开放对江西经济的总体贡献度已超过50%。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中,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开放。
在这一区域实行更为广泛的开放有着很好的条件。这里有3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3个机场,有两个国家级的内陆港口,有很好的交通条件。同时,在这一地区也有很好的农业、林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这一地区,有40个经过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一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
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将实行更加全方位的开放,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实行硬实力的开放,同时要在文化、教育、科技等软实力的领域实行开放,因为在这一地区中有江西73%的科研院所和75%的大、中专院校。
我们将实行更深层次的开放。也就是说,我们在增加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的过程中,将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视对生态的保护,更加重视对循环经济的追求。在这一地区中,我们有一个口号,“要更为自觉地择商选资”,要符合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而不是“进了篮子都是菜”。
我们要实行更高质量的开放,也就是更加讲求投入产出比,更加讲求集约,更加讲求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更加讲求在单位投资的强度和单位投资强度基础上的产出。
“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打交道,更会受到外资的青睐”
中国经营报记者:请问两个问题,一是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环保资金是怎么筹措的?使用的途径对整个吸引外来投资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第二,在现在环境经济政策中,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排污费、环境补偿等政策,不知道江西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经验供全国借鉴?
凌成兴:非常感谢这位记者关注江西,关注鄱阳湖,关注江西的环境保护。我先举一个例子,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首先就是治理污水,要把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的生产污水结合起来进行治理。今年我们安排了90个污水治理规划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措施:一、企业建厂。企业减少排污,也就是把污水处理口处理好,进行企业市场运作;二、政府建网。筹措财政资金,每一公里的管网投入23元;三、以奖代补。把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把省财政的环保资金,与中小企业治理花费绑在一起;四、价格引导。通过城市用水和污水的价格绑在一起,治理污水的企业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环保效益、经济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吴新雄: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在财政方面进行了一些转变,江西新增财力主要是四个倾斜,即向困难企业、向基层、向县区、向社会事业和生态地区倾斜。所以,尽管江西是欠发达地区,但我们每年都安排很多资金用于保护环境,而且随着财政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第二,江西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会不会影响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江西?我认为不会。外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才的合作,投资者到哪里去,首先看你这里的诚信、效率,是不是负责任。如果一个政府只顾当前的发展,不管长远的利益,这种不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可打交道的政府。我们江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既要对当前负责,更要对长远的人民群众利益负责,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多年来,江西历届领导都坚持了这一方针:凡是对江西排污有影响的项目坚决不搞,凡是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凡是“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搞。我相信,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打交道,更会受到外资的青睐。
“加强鄱阳湖的开发与保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江西是农业大省、鱼米之乡,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被分为四大功能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请问江西在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过程中如何巩固和加强江西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
陈达恒:江西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不间断调出商品粮的主产省之一,对国家粮食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常年调出粮食上百亿斤。抓紧以粮食为重点的主要农产品供给,也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要课题,它既是加快农民致富的内在要求,也是支持江西持续发展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今年江西遭受的连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农村受灾最重,农民损失最多,农业损害最深,需要比较长的恢复时间。但江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信念、克难攻坚,提出了“四个不动摇”:一是大灾之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不动摇;二是坚持江西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三是确保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和有效供给不动摇;四是确保江西对国家粮食贡献不减少、不动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出台了一些措施。总的来说,就是要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得到应有的补偿,让务农的农民得到应有的回报,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还以增粮重点,大力推进农田基本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总之,鄱阳湖是我们江西的母亲湖,鄱阳湖是鱼米之乡,江西是国家的产粮大省,加强鄱阳湖的开发与保护,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江西人民为保护和治理鄱阳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香港文汇报记者: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目标之一是江西崛起的带动区,经济总量要超过全省经济总量的50%,力争60%。可是我们知道,环鄱阳湖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江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相当艰巨。请问在这之前,江西做了哪些保护和开发鄱阳湖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是怎么支持的?
凌成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江西省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保护和治理鄱阳湖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刚才苏书记、吴省长已经作了全面的介绍。我想补充几件具体事。第一,兴修水利,消灭血吸虫病,结束了鄱阳湖地区多年来血吸虫病泛滥的历史。1958年6月30日,鄱阳湖地区余江县做到了全部消灭血吸虫病,毛主席闻讯后即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第二,我们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以后实行退田还湖,鄱阳湖区面积由3100平方公里增加到51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历史性跨越。第三,江西坚持20年实施“山江湖”工程,使江西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
苏荣: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大家还言犹未尽。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来江西采访,我们将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谢谢大家!(照片均由本报特派记者周霖摄)
本报特派记者桂榕 罗德斌
TAG: 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