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为阿坝州农牧民创造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宏平 松涛
4月1日,一场大雪中,若尔盖县包座乡卓塘村大骨节病人尕西告别几十年的泥巴棚,搬进新房。搬家头一天,他特意走了几公里山路来到县城,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移民搬迁远离病源”,下联是“调整结构走致富路”,横批“不忘党恩”。
尕西的肺腑之言,抒发了阿坝州各族群众的心声。
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总人口不到86万的州,却有4万多大骨节病患者,是典型的集“老、少、边、穷、病”为一体的整体贫困地区。
“在中央和省30年扶贫开发政策强力支持下,阿坝州已有33万农牧民基本和稳定解决温饱。”阿坝州扶贫办负责人介绍,中央和省投入各类扶贫资金累计达22亿元,从1978年开始实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阿坝州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31万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7.84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由19.44万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9.56万人。
感恩——
点滴变化写在病区群众的脸上
“我非常喜欢新学校,这里每天都有新鲜蔬菜和肉吃,每月还有100元生活补助……”3月25日,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学生让央转学来到乡中心校时,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让央所在的吾依村是大骨节病重灾区,全村70%的人都患有大骨节病。让央一家人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患有大骨节病,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孩子在新学校里快乐健康成长。”让央的父亲扎巴感动地说,以前孩子上学都吃自带的青稞、酥油糌粑,现在吃上了内地的大米和面粉了。
到此时,全州26411名“易地育人”学生全部纳入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学习,新建成的34所学校投入使用。
阿坝州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据统计,全州有11个县、79个乡(镇)流行大骨节病,294个村为病区村。病区村人口达14.71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21.71%。
让病区群众远离病源、让病区群众生活有依靠、让病区群众走上致富路……2007年,中央决定在阿坝开展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省上将其列入惠民行动后,国家、省、州共投入资金33870.8万元,通过易地育人、换粮换水、社会保障、调整结构、易地搬迁等举措,解决病区的防治和发展问题。
“是共产党的关心、关怀,我们才对幸福生活有了新期盼。”4月4日,阿坝县河支乡河支村村民罗支沉浸在喜悦中,县城来的工作组为村里171户人留下好消息:今年,全村人将全部从山上搬到山下。从病区搬迁到非病区,村民们一百个乐意。
好消息不停地飞向病区:在阿坝州4万多大骨节病人中,有5000多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该州将他们安置在敬老院和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今年,又有10个敬老院开工建设。国家和省上决定,未来5年投入35亿元,彻底解决以牧区藏族群众为重点的贫困问题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问题。
致富——
产业扶贫,农牧民迈步小康路
2006年12月的一天,几名干部到马尔康县松岗镇调研时,被一幕情景深深地震撼:多户贫困户还住在泥巴土墙的房屋里。
“决不能让一名藏族同胞在小康路上掉队!”从2006年开始,州财政有限的资金中挤出5000万元,以每户补助近万元的标准,拉开规模巨大的农牧民住房改造工程序幕。
“政府帮我们盖新房、引自来水、修公路,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住院还能报销,这样的日子很幸福!”4月7日,松岗镇松岗村藏族农民阿松坐在新房的阳台上,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享受着高原的阳光。
阿松和松岗村的32户村民一样,2007年以前尚居住在地势险峻且属地震带的山上,交通不便、吃水困难、致富无门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村民。2006年,当地政府把地震区群众的搬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规划,给每家资助近万元,在河坝修建了32幢藏式居民楼。
目前,这项工程已使全州上万户农牧民受益。州委、州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使大部分农牧民都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
“各级政府将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最近几年,是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阿坝州委书记侍俊说。
近年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州委、州政府着眼于“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从解决最急迫的问题着手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式新村扶贫;积极推行新村、移民、教育、卫生、牧区“五项扶贫工程”,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配合救济救助和社会保障等综合措施,探索出一条综合治理贫困的新路子。
今年初,若尔盖县连续下了几场大雪。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遭灾的牧民极少,大多数牧民因有了牲畜棚圈,有了储草,牲畜都可安全过冬了。这正是若尔盖县开展“牲畜越冬育肥工程”的成果。从2006年开始,这项工程在阿坝、壤塘、红原、马尔康等地推行,9960多贫困人口受益,牧户人均增收550元。
多年的扶贫经验让州委、州政府认识到:仅靠“输血”是不够的,要想让群众彻底脱贫,更重要的是“造血”。选准一个致富产业,就是给群众扎下了致富的根。
小金县美沃乡花牛村村民三郎俄木家共有5亩地,前年,全村人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地里全部种植上白菜、莴苣、番茄等蔬菜,“无菜村”变成了蔬菜基地,年收入比往年翻了好几番。
为支持大骨节病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2007年春耕时节,州政府垫资210万元为病区群众购买种子、种薯、种苗等,当年就建成1.6万亩特色马铃薯基地、2.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0.67万亩特色水果基地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了200元左右。
期盼——
幸福、安康、和谐
3月18日一大早,松潘县川主寺镇传子沟村村民扎西进城买回一面国旗,在妻子的帮助下,端端地立在自家的房顶上,迎风飘扬。在阿坝州,像扎西这样在自家房顶上插上国旗的老百姓还有很多。
为啥要插国旗?扎西道出个中缘由:“每天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觉得日子像火一样温暖。”
扎西的母亲今年已84岁高龄,“现在生活条件好,生了病也有很多好的医院可以去。”扎西相信自己的母亲一定能够长寿。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着力推动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今,阿坝州农村人均寿命比解放初增长了25岁左右,全州91.11%的农牧民均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幸福、安康、和谐,是藏区广大人民群众近几十年的切身感受,也是对未来的最大期盼。
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最为直观。“十五”以来,国家对阿坝藏区的投入达2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500余个。从2003至2007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达400多亿元,年均增长24.1%。建成了九寨黄龙机场、川九生态示范公路、郎川高等级公路,牧区电网、通乡油路、通村公路、饮水安全、农村信息化等工程,为藏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阿坝州掀起了“四改两建”(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建设沼气池、通村入户路)热潮,全州仅2007年就建成通村公路1410公里,解决8.34万人
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户用沼气池7807口。沼气的使用推广,改变了农村卫生条件,也让农牧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州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州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达到2400元。
记者从州政府获悉,作为今年扶贫解困民生工程之一,全州108个扶贫工程项目正在启动。完工后,将解决1.1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1.8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