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南岸的滩涂区,有近10公里宽,起重车和起重船都开不进,使用常规作业无法架设桥梁,成为工程的“卡脖子”的难点。大桥建设者集中专家智慧,创造性地研发出“梁上架梁”的先进技术,成功解决了滩涂区架梁的世界难题。他们研制了一辆有640个轮子的特殊卡车,能将每跨50米长、重达1430吨的箱梁从工厂运送到施工前线,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千脚蜈蚣运梁车。再运用类似架设铁路铁轨的架梁机,利用已经架好的箱梁作跳板,去架设下一跨箱梁。而在深水区的箱梁,每跨达70米,每片重量达2200吨,被称为世界梁王,吊装他们靠的是被称为“大力神”的起重船:小天鹅号和天一号。小天鹅号能承载2200吨,而天一号能承载3000吨,被称为“天下第一”起重船。
李小萌:吕总在架梁的这个阶段我们又有多少个世界纪录产生?
吕忠达:我认为这块不论是海上的70米梁还是滩涂上的50米梁,整体预制安装来讲,最大的创新刚才讲到的就是一个梁上运梁这个技术,过去这个梁上运梁技术,仅仅在我们国内也就是铁路,在国外也主要也是铁路为主的,真正在公路上用,我们资料还没有翻到。对我们70米梁来讲,最大的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整体预制,它的一次性的浇铸的混凝土要达到850方,可以讲一次性浇铸世界上最大的梁了,一次性浇铸会带来的问题就是混凝土早期开裂,这也是世界性难题,国外的做法是把它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把它穿起来来做,这样功效低,成本高,但能不能做到70米梁一次性把它解决掉,所以我们提出来一个发明技术,就是叫二次张拉发明技术,把早期裂缝问题彻底解决了。这是一个应该算我们70米梁里头一个最大的亮点。
李小萌:听得出来,杭州湾大桥的梁分成50米长和70米长两种,不同的长度因为它所在的位置也不一样,施工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先说说这个长的70米梁,负责施工的是哪位?对,介绍一下,倪国梁是小天鹅号和天一号运输梁、架梁起重船的总指挥,这个船是归您指挥的吗?这个图片就是正在架梁当中。
倪国梁:对,正在落梁。
李小萌:从这个图上看不出工作人员是在什么位置,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倪国梁:工作人员全部在甲板面上,在驾驶台也好。
李小萌:操作每一次架一个梁的时候要多少人协同工作?
倪国梁:船的本身有34个人,另外那个梁上面还有装吊工人
李小萌:几十个人一起工作,这个好像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对吗?
倪国梁:对。
李小萌:怎么实现精准?
倪国梁:它的误差我们控制在三厘米,两千多吨的梁控制在三厘米的误差,完全靠天一号本身八个锚,抛出去的八个锚,用锚绳来调整它的准确度。
李小萌:每一次都是一次成功吗?
倪国梁:肯定是一次成功,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时候,这个不成功就是因为风和海况引起的,我们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去跟大自然做抗争,为了安全,所以我们把梁提起来,再把船退出来,因为杭州湾这个地方的气象条件、气象环境很恶劣,它有一种风,气象台是没有办法预测的,很怪,说来就来,而且风力很大,我们遇到过这种事情,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撤出来,为了保证驾驶的安全。
李小萌:其实都是有一个工期要求的,但是因为恶劣天气要停下来,一年当中有多少比例的日子是必须停工的?
倪国梁:这个比例,老天爷给我们的比例大概只有64%左右。
李小萌:64%是可以施工的。
倪国梁:一百天只有64天可以作业,如果说我今天遇到了天气预报报告,预报说今天的海上风力在六到七级,我们会认为,今天的天气很好,杭州湾有一个潮流、潮汐的影响,水特别急,东海桥的涌,杭州湾的流,它的流速大的时候,大潮汐的时候有六七米。
李小萌:只有百分之六十几的有效的工作时间,会不会出现拖工期的现象呢?
倪国梁:如果我们不好好组织,肯定会拖工期,所以在这个架设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失败过一次,也不允许我们出任何问题,因为出现问题就是天塌下来的问题。
李小萌:接下来我们再说说50米梁梁上架梁的技术,我们请杭州湾大桥架梁队的队长刘乃生,也是来自中国中铁二局,这个图片就是梁上架梁当中必须要用的一个设备,也是第一次在施工当中使用的一个设备,你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震惊吗?
刘乃生:我感到非常自豪,不是震惊,因为我是成套设备的总设计,总设计、总制造、总安装。这套设备非常精密和复杂,我用一组数据来说一下,它全重是4000多吨,我统计了一下,它的液压和电气管路全部加起来有一百多公里,相当于咱们三座跨海大桥的长度,其中大量使用了创新的这种工艺,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运梁车,我们一片50米梁自重是1400多吨,如果用普通设备来运输,很可能要把这个设备压垮,开句玩笑说是严重超载,同时也会把桥梁桥墩压坏,我们怎么设计呢?构思很巧妙,我们采用四个台车,像古代用抬轿子一样把这片梁抬着往前走,这样一个台车它的承重量就不到四百吨,同时我们采用了大量的轮胎,您可以猜一下这个轮胎有多少。
李小萌:我不猜,我知道。
刘乃生:这个是有640多个轮胎,我们形象地称它为千脚蜈蚣,这个轮胎的设计数量非常大,它有效地把箱梁的载荷分成了很多很多脚,相当于一只大蜈蚣虫一样,非常平稳地托着它往前走。
李小萌:但是它靠轮胎支撑,如果有一个轮胎爆了会不会出现整个这个车都跑偏的问题呢?
刘乃生:您问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首先从设计上,我们轮胎是采用的双倍载荷设计,就是本身它超过它的额定载荷一倍的话是不会破的。其次我们是采用两个轮胎并排在一起,其中如果有一个轮胎破了以后,另外一个轮胎可以承受载荷。同时它采用这种液压自动均衡机构,一个轮胎破了以后,它本身应该能够承受的载荷在瞬间就传递到其它的轮组上去了,这样能保证整个设备和运输箱梁的安全。
李小萌:谢谢。王总,施工单位在根据施工的要求,自己在设计施工工具,施工的设备,这个时候您能配合他们做什么呢?
王仁贵:我们就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比如承载力能多少,允许多少提供给他们,他们就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数据,然后进行设备的研制、研发,满足这个施工的这样一个要求。
李小萌:是不是说因为这些技术还没有出现,您的设计已经出来了,是不是我们的设计跟技术水平之间相比有点超前呢?
王仁贵:杭州湾大桥我们用了很多创新的技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是做了大量的调研,全世界范围之内,对于我们全世界所有的打桩船,架梁的架桥机,包括我们运梁车等等,这都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在工可阶段,就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我们就做了全面的调研,根据当时的情况,可能有些船还达不到这样一个要求,比如说像东海桥用的用的小天鹅号,可能还满足不了我们架梁高度的要求和重量的要求,但是可以通过这这个技术的改造,通过我们自主创新,经过努力之后能够达到,能够实现这样一个技术要求。
李小萌: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通过这么几个点,尽量去了解杭州湾大桥,现在它已经通车了,我想你们应该是在上面已经跑过几次了吧?跑过几次了?
王仁贵:至少可能自己开车在上面已经走过有二三十次吧。
李小萌:吕总呢?
吕忠达:我自己没跑过,开车没跑过,坐着车子跑过了,但是我在来前的头天晚上我是全程跑了一下,特意跑了一下,感受一下晚上大桥的景色。
李小萌:开车跑在上面感觉怎么样?
吕忠达:太美了,真的太美了,我们不敢讲把它表述成为十全十美,完美无瑕,真的,自己感觉到进到一个梦想的领域里。
李小萌:王总您在白天在这上面行驶的时候感觉又是怎么样?
王仁贵:进入这个大桥以后,当然我作为设计者来讲,心情可能跟一般人还不一样,我在大桥上走的过程当中,不仅来感受这个大桥的壮观,感受它的宏伟的气势,同时我在感受来感觉,用心感觉我们所有的构件,我们的设计是不是能够让我们普通的试驾者,包括我们的乘客他的舒适性怎么样,安全性怎么样。
李小萌:怎么通过设计给行驶的人一种安全感?
王仁贵: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在做桥面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就是我们桥面要选择比较平整的桥面,比较好的结构,我们的护栏它的防撞的性能,包括它的刚度,还有挡风的阻风的系统,包括我们桥墩两侧设置风障,都是为了保证我们行车的安全,安全性和舒适性的。
李小萌:这是行车的安全,在刚才我们讲了那么多施工当中的问题,大家也会联想到,说这个桥本身的安全性,怎么时时能够监控它,保证它的安全?
王仁贵:我们这个大桥有一个全桥的经常监测系统,对我们重要的桥梁构件都有时时动态的监控,我们车在上面走,包括我们的外力,像风、温度、地震,包括我们的船装,偶然的船装,对桥产生的影响,我们会动态反映到我们的监控中心。
李小萌:有多少个监控头?
王仁贵:这个监控头可能有成千上万应该说,这个就是我们不同的部分都有不同的,比如像结构的耐久性方面,像主桥塔里面通电流的保护,它的电压电流的情况都会在我们监控中心反映出来,包括我们外部风的大小,能见度的大小,有雾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大小都会在我们控制中心都会有反映,相应有一定的,比如超过一定的数值的时候,它就会提示你,要进行什么样的一个操作。
李小萌:吕总我知道,当这个项目在论证的时候,当时朱镕基总理特别关心一个问题,因为这里是最壮观的钱塘江潮的地方,修了这个桥之后会不会让这个潮不见了?
吕忠达:有这个问题,因为它是世界著名的潮涨海湾,钱江涌潮世界闻名,所以造这么大一个建筑,大家自然会想到,到底会带来多大影响,我们实质上在一开始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除了数模、计算,还进行了整体的一个模型试验,最后得出的结论,对钱江涌潮基本没影响,影响的程度是零到两个公分,两公分,那是非常非常小了,零到两公分,非常小。
李小萌:肉眼看不大出来这个变化。
吕忠达:那看不出来。你看,有桥造了以后,这几年的涌潮是有什么明显变化吗?大家都觉得这两年涌潮更大了。当然不是说桥造了以后它更大了,就是它自然的影响非常非常小。
李小萌:在归纳杭州湾大桥的意义的时候,有一句话说这是我们从内河走向海洋,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一个标志,为什么一座桥会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呢?
王仁贵:我们在做内河桥梁的时候,它考虑的问题跟做跨海桥梁的时候,考虑的视角、视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海上的海况跟我们内河的,比如长江、黄河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复杂的,而我们杭州湾大桥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在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地方理论方面是有创新的,比如像我们波浪的计算,还有我们冲刷的计算,这都是一般的内河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的,包括我们机构的梳理,控制的因素也都不一样,所以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
李小萌:吕总这座桥是连接上海和宁波,而我知道您就是宁波人,作为宁波人应该是特别开心的。
吕忠达:是。
李小萌:这个开心的原因都有什么呢?
吕忠达:直接来讲,这个桥应该讲把宁波跟上海它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了,我们一直在讲,进入了两小时的交通圈,实现了一个同城效应,这是宁波跟上海的关系来讲。另外,宁波过去由于交通的不方便,它往往就是个交通的末梢,末端地位,现在一建成以后,它就是一个交通的重要枢纽,所以这些应该是反映这个大桥对宁波的重要作用。
李小萌:听得出来今天每一个说话的人都是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其实你们两位在接这个项目任务的时候都是三十多岁,没有到四十岁,在承受这么大项目的人里面算年轻一代,这么年轻怎么有这样的信心接这样的项目?王总。
王仁贵:我想是这样,这个事我们这代人很幸运。有人说假如提前20年能不能建这个桥?我说那时候可能我们还不具备这样一个条件,从技术上不具备,从我们经济实力上也不具备,但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经济,包括我们人的思想,包括我们的设备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有了这个底气是全国人民给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李小萌:吕总呢?
吕忠达:我是1995年就参加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的,算比较早的,所以讲第一是很幸运,像我们学土木工程的,人家六七十岁的人一辈子都碰不上这么庞大一个工程,而我们当时三十几岁的人都遇到了这么一个好机遇,所以第一是幸运。
李小萌:很高兴今天你们来跟我们分享你们这些喜悦,这些收获,最后给杭州湾大桥送出你们的祝福吧。
吕忠达:大桥跟我们应该讲跟我们的心这一辈子应该都连到一起了,所以祝愿大桥按照我们建设者们的设想和努力,去为我们国人争光。
王仁贵:我祝愿我们杭州湾大桥在一百年使用寿命里面,能够安全畅通,能够为全国人民,为宁波人民带来幸福,带来安康。谢谢。
李小萌:好,再一次感谢,也再一次祝贺,谢谢,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