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绵阳灾民救助站的九洲体育馆内的两小学生趴在地铺上看书。本报记者 徐万涛 田振龙 摄
汶川大地震灾民的帐篷生活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多天,震区灾民们的生活基本得到了安置,他们大多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简易的“家”有了,但是,他们的生活还远远没有恢复平静。
关键词:帐篷之家
“刚开始还真不习惯”
都江堰天府路,两百多个大帐篷支撑在路中央。每个帐篷里摆放着几张大床,住着几家子的十多口人。
尽管相关部门在安排时,特别考虑将亲朋好友安排在一起。“好在几天来大家慢慢都混熟了,刚开始还真不习惯,”一位灾民告诉记者。
“一般晚上很晚才睡觉,梦里总是地震时的情景”。一位张姓灾民说道,每天晚上,灾民们都会坐在帐篷外面,谈论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地震。“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淡忘的。”
在深夜里,常常有人会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也有人会忽然大叫被噩梦惊醒。
关键词:余震
“我们已基本麻木了”
19 日,相关权威部门公布,近两日,汶川地震灾区附近可能还将有较大的余震发生。
当晚,本报记者在成都市看到,大多市民因对地震的恐惧,纷纷离家,或露宿街头,或在自己的车里将就一晚。
据都江堰地区灾民介绍,昨日凌晨,该地发生了余震。“当时躺在床上就感觉身体摇摇晃晃。”
但是,这些已受地震重创的灾民们,没有惊慌失措。“最大的地震我们已经历过了,余震也已感受无数,我们现在对地震已基本麻木了。”灾民王永宏说。
关键词:饮食
“最想吃一口热饭菜”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四川各地的多个灾民安置点,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他们对生活没有过高的期望,“只希望能吃到一口热饭菜。”
前日,记者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看到,中饭只有稀饭和咸菜,而且,这仅有的稀饭,也是优先给老人和孩子。
更多的居民则是用无法完全沸腾的开水泡方便面,或者吃着已腻味的饼干和面包。
有条件的灾民,用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电饭锅胡乱地煮点蔬菜。“每天有这样的食物就已很满足了”,几个灾民围在电饭锅旁边吃边说。
昨日,都江堰养鹿场灾民安置点,一位大姐从锅里捞出大大一块香气腾腾的五花肉。
“这是一个亲戚给送过来的,好久没吃肉了,馋得慌”,这位大姐说。简单吃了几口之后,她又将剩下的饭递给坐在一旁的憔悴的丈夫。
记者 张振军 沈右荣 孙明 姚德春 刘飞超 雷闯 覃秘
◇链接
心理学研究生灾区“救心”
四川地震,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心理咨询志愿者走到了灾区。
昨日,本报记者在都江堰灾民安置点遇到了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几个大学生。
据了解,此次,他们学校由一位副校长和导师带队,来了几十名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布在不同灾区,对因地震而产生心理障碍的灾民实施心理咨询。
在天府路安置点的150 号帐篷里,几十个灾区的孩子们聚集在老师们的周围,耐心地听着老师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开心得手舞足蹈。
而在帐篷外面,三个女大学生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跑着跳着做游戏。
“在大灾当中,孩子们的心灵往往是最容易受创伤的”,一位女大学生说,“物质的救助在于一时,而心理的救助可能会关乎人的一生。”
以上大学生说,他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特殊的游戏设置,了解孩子们目前的心理状况,从而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救助。
通过传统心理咨询手法,大学生们给孩子们纸和笔,让他们用房、树、人画出一幅画。“地震之后,不少孩子心理受到影响,往往他们会画得不那么阳光,甚至取名为‘地震中的家’”,一位心理咨询志愿者说,这表明了孩子们心里还存在阴影和恐惧。
绵竹·东北镇
搭帐篷、找失误 村民到处遇"活雷锋"
昨日中午12 时30 许,记者来到绵竹市东北镇天齐村12 组村民杨广富的家中。虽然已到午饭时间,但是杨家一家人还没有顾得上吃饭,都在忙着搭帐篷,因为天已经下起了小雨,当地的广播说晚上会有较大降雨,杨家的人都在与风雨赛跑。
杨广富的母亲没有时间淘米煮饭,只好煮了两包方便面。
杨母一边煮面一边介绍家中的情况。地震发生当日,儿子出门在外,儿媳妇在家中的楼上,强烈的震动将儿媳妇晃到了楼下,腰部磕伤。家中的房子瞬间变成了一堆瓦砾。当时自己三岁的孙女正在幼儿园上课,幸亏幼儿园的老师抱着孩子疏散才没有发生危险。家人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比较幸运。
这时一个车队从汉旺方向开往绵竹方向。行驶到杨广富的门前时,见到杨家人正在搭建帐篷,立即停车,一对战士下车帮着杨家人一起搭建帐篷。两名战士进入杨家的瓦砾堆,尽可能地帮其找回能够使用的物品。一名战士扛出一扇门板,另外一名战士则找回杨家的半个圆桌。战士们将半个圆桌用作帐篷的一面墙壁,用钉子钉牢。战士们动用自己的携带的铁锹、撬棍等工具很快帮着杨广富将帐篷的框架搭建好,随后再搭上雨布。
记者了解到,该队官兵是从广东赶赴四川的灾区抗震救灾的海军陆战队,该队官兵为其一支机动小分队。带队负责人介绍,他们刚刚从东风汽轮机厂撤出,接到新的指令后,立即划分片区。他们这一队负责60 多户村民的灾后重建。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主要是帮助当地村民抢救被困危房中的财物。昨日上午,官兵们在行驶中,接到一户村民的求救,“家中的房子被震坏了,里面还有五万元现金,希望战士们帮忙找回来。”接到求助后,该队派出一个班的战士进入当事人的家中进行搜寻。很快将五万元现金找回并交到当事人的手上。
记者 张振军 沈右荣 孙明 姚德春 刘飞超 雷闯 覃秘
德阳·东风医院
专家组:争取提升抗震设计标准
昨日记者在德阳东风医院偶遇两位建筑业内人士。杨明是德阳市安监局的工作人员。谢建平为四川省化工建筑工程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地震发生后,两人奉命带领两个专家组对震后的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已经连续工作整整一个星期,昨天本来是休息,但是两人还是自愿赶到房屋受损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查看。
一个星期来,两个人带领的专家组已经查看房屋四百多栋,“地震后的情况比预先设想的要好一些,但是很多房屋还是大面积地遭到破坏。”两位专家介绍,通过此次勘测评估,希望为以后的房屋重建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将抗震设计标准进一步提高。”
记者从该厂区出来时,卫生防疫人员为走出厂区人员进行全身全面消毒,“这种消毒液为生物制剂,效果很好。”记者看到,厂区内一些建筑物坍塌严重的地方,救援人员仍在进行清理。对于建筑物容易发生倒塌危险的路段,墙壁上都张贴有安全提示,毁坏情况比较严重的路段设有专门的士兵值守。
记者 张振军 沈右荣 孙明 姚德春 刘飞超 雷闯 覃秘
德阳最大灾民救助站
心理援助志愿者:“不让恐惧在心里发芽”
舔尽碗底最后一口汤,4 岁的小婷婷放下碗摸了摸肚子,笑着对妈妈说:“吃饱了。”说完,拉着比她大一岁的玩伴雅琴,在体育馆内欢乐地蹦跳起来。
孩子童真的笑脸,并没有带走地震带来的伤痛。旁边的大人们挤在一起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视画面,每一个同胞的生与死,都牵动他们的神经。
这里就是德阳体育馆,德阳市最大的灾民临时救助站,近千人从绵竹等灾区被送往此处安置。在场馆中间,铺满了床铺,大人、小孩、老人吃睡都在这里,这里是他们临时的家。
医护人员24小时驻守
早上馒头稀饭,中午两荤一素的盒饭,晚餐额外再加一份汤。这是小婷婷他们每天的伙食。每到8 点、12 点、下午6 点,待志愿者们抬来饭菜,他们主动站成三列,排队打饭共进晚餐。
在场馆门口,2名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60 岁的婆婆看病。“如果哪个病人不舒服,我们会及时为他诊治,如果诊治不了,就迅速送往成都。”在这里,一天24 小时都有医护人员驻守,翻开记录本,已经有千余人在这里拿过药。
医护人员每天还要对场馆进行消毒清理。灾民们说,“白衣天使构建了他们的第二道生命线。”
“小婷婷又开始蹦蹦跳跳了”
场馆内外,还活跃着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志愿者。
刚复课一天的德阳二中高三学生,因为余震原因被迫再度休课。近百名学子主动请缨来到体育馆当起了志愿者。有的帮助灾民送水送物;有的帮忙卸货,当起了搬运工;有的向躺在地上的灾民们发放宣传资料,气象预报,地震资料等。
还有一名从上海医疗队来的志愿者徐斌,在德阳体育馆当起了“孩子王”。他学习过心理学,14 号来到这里,主要工作就是对孩子们进行心理治疗。
“来,跟着我念,四川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一定可以把它建设得更好”一边说,他还一边教着孩子们在纸上写。徐斌说,“地震让孩子们认识了灾难,在他们心里形成了恐惧,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恐惧会在他们心里发芽,对他们成长非常不利。”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努力,在孩子们身上已经初见成效。小婷婷的母亲说,“婷婷刚从灾区转移到此地时,目光有些呆滞,不肯说话不愿吃饭。在徐斌的教导后,孩子又开始蹦蹦跳跳玩了,基本上恢复到地震前无忧无虑的性格。”
记者 张振军 沈右荣 孙明 姚德春 刘飞超 雷闯 覃秘
◇声音
“确保每个人不会饿着、冻着、病着”
除了德阳体育馆这个最大的灾民临时救助站外,德阳市还有90 多个救助站,从德阳市区驱车前往绵竹、什邡等重灾区,沿路都是搭建的帐篷救助点。
“目前我们已经临时安置了近百万群众。”昨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救灾组组长黄旭介绍,目前不缺少食物,除了源源不断的救济外,当地居民和餐馆每天都送来免费的饭菜。每个救助站都有专业的医疗队伍,各种感冒药、疾病预防药还比较充裕,各种救援物资还在源源不断送来。同时,每天都还有人对救助站消毒清理,有效保障了医疗卫生。救助站还有充足的饮水和衣服,保障灾民的后勤。“加上自发而来的各地志愿者默默的奉献,救助站能确保没有一个人冻着、饿着、病着。”
随着救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黄旭表示,他们已经成立灾后重建办公室,正在考虑如何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目前他们正在筹划,选择适当的地址,建立平房,将灾民从路边的帐篷、体育馆内转移到安全的区域内集中居住。
目击
废墟!废墟!全是废墟
凌晨2 时40 许,车子抵达什邡市。尽管已经很晚,但公路上、广场上到处是居民,他们都是地震的幸存者。根据统计,作为德阳的一个县级市,什邡已有3546 人遇难。
什邡广场上安置有大量灾民,夜已深,他们都已入睡。车在什邡停留片刻后,立即朝洛水、莹华、红白三镇驶去。路本来就是土路,再加上地震的破坏,愈发难走,车厢里的人被颠得昏天黑地。
这里实行了交通管制,公安部门设的检查卡渐渐变多,而通过车灯,记者看到,马路两侧的房屋绝大多数已变成了废墟,触目惊心。
越往前,灾情越重,地势越险,两边的山离公路十分近,一旦滑坡,车子必埋无疑。司机也惊恐无比,每经过一个险沟时,都加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
车入洛水,几百台大客车一字排开,断断续续,一直排到莹华镇。车上清一色全是前来抢险救灾的军人。
5 时30 分,车子在行驶了140 公里后,在离红白镇5 公里的中铁8 局抢险现场停下,8 名来自武汉的重庆籍铁路技术工人前去指挥部报到,司机将车开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记者休息一下。
但记者怎么睡得着?十分钟后,借着东方露出的晨曦,将行装整理好后,记者启程前往红白镇,但走到半路被抢险值班人员拦住,红白镇旁的两座大山在震中合二为一,加上可能发生的七级余震,太危险。
天渐渐亮,此时记者才看到,山谷中,还驻扎着一支消防部队,而隔河的绵竹县几个村庄亦是一片废墟,四周陡峭的高山上到处是滑坡留下的巨大创口。
在莹华镇仁和村,村民肖化菊告诉记者,他们村已经有96 个人受伤,66 个人重伤,全村房屋全部倒塌,她的弟弟也在灾中受了重伤,说完,匆匆向医院赶去。
走进蓥华镇,所有人都戴上了厚厚的口罩,空气里弥漫的液氨味呛得人喉咙发疼。蓥峰实业公司复合肥厂两幢高大的建筑已全部坍塌,沉重的钢筋混凝土堆起了高高的土包,通往公司的一座桥梁被生生折断。
几千名解放军官兵没有放弃救生的信念,努力在废墟中搜寻着300 多名至今下落不明的职工。
一些村民们指着河边的一个已发生大面积滑坡的山体向记者介绍,这叫仙人洞,是四川省有名的风景区,可能埋着不少游客,但肯定已无生还可能。
本报记者 姚海鹰 刘渐飞 通讯员 邓石
TAG: 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