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金堂县大力实施环境工程、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倾力打造成都东部绿色屏障
走进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天府水城金堂,无论从哪条通道进来,满眼的绿色便映入眼帘。县城内绿树成荫,城区大街小巷四季花香四溢,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在农村,一排排、一片片经济林郁郁葱葱,满山遍野的天然林不仅营造了自然的生态环境,还给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插上了翅膀。
金堂县幅员面积1156平方公里,可无论是金河、毗河、沙河三河环绕的县城,还是美丽的沱江小三峡,蜿蜒而过的龙泉山脉,处处都可见挺立的树木、美丽的花草,与碧波荡漾的三河一江交相辉映,使全县充满精灵之气,也因此先后荣获成都“十大魅力城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百佳县”、“省级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殊荣。目前,全县已有全国绿化百佳乡镇1个,全国绿化小康村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15个,市级绿化之乡镇13个,省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2个,省、市级绿色学校12所。今日之金堂,见证着金堂林业和园林工作正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环境工程——
让天府水城处处有绿
滔滔不绝的三河一江为金堂的林业园林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依托境内丰富的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金堂县倾力打造“天府水城,人居金堂”,着力突出“水、桥、路、景、园、船、食、游”水城特色,完善城市“休闲、会务、旅游、人居”功能。为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近郊山区森林化、城市(镇)园林化、道路水系林荫化、农村院落庭院化”的生态建设模式和目标。县城可视范围内的山丘地区和九龙长湖、梨花沟风景区,涉及赵镇、淮口、官仓、三星、栖贤等乡镇,实施山区林地绿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院落绿化、陡坡耕地和宽大地埂绿化、交通水系绿化、县城和建制镇绿化以及单位内部绿化等。绿化以重点目标管理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保障,努力构建县城近郊绿色生态体系,打造最佳宜居环境,实现城市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共荣共生,“城市、环境、人”相依相伴。
为了让天府水城更加美丽,近年来,围绕县城的环境总体规划,坚持“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内容来培育,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资源来管理,作为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来建设。园林工人们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普遍绿化和重点绿化相结合,以大环境绿化、公园绿化、广场绿化、街道绿化、居住区绿化为重点,着重扩大绿化量,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当地乡土特色高大乔木与柑桔、桃李、杜鹃等观赏性花木相互点缀,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圈面互补,错落有致的绿化形态,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据金堂县林业园林局统计,仅2007年全县栽植各类苗木360.5万株,其中香花槐、黄花槐、红枫、红叶李等观赏树种58万株,巨桉、杨树、台湾桤木等速生树种210万株,玫瑰、剑蓝、夜晚香、子花、银柳等花木0.5万亩。五彩斑斓的各类苗木装点在山坡地、景区道路、江河沿岸、农户庭院,为县城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县城绿化面积510公倾,绿化覆盖面积562公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4平方米。截止2008年6月,全县已实施退耕还林4.65万亩,荒山造林6.5万亩,天然林保护38.87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32.35%。
生态工程——
让金堂成为成都“绿肺”
“今后的金堂将更美丽,更生态,成为成都东部的‘绿肺’!”在金堂县林业和园林局,笔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该县将以实施“十一五”规划为龙头,突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金堂,打造成都绿肺”这一主题,努力发展规模林业、科技林业,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抓住“全域成都”的发展机遇,立足金堂实际,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搞好成都东山绿化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据悉,通过实施全县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规划,金堂县将打造“一带一园一片二廊多点”的东山绿化总体格局。预计5年内,一个更生态、更美丽的“成都东部绿色屏障”将呈现在市民面前。
据介绍,“一带”是指沱江两岸水源涵养风景林带,一方面主要以沱江上游金堂段的九龙长湖为基础,以及其两侧第一层山脊内,规划构建集水源涵养、风景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九龙长湖生态旅游区”;另一方面将依托沱江两岸“淮口—五凤”段,以及两侧第一层山脊内,打造水源涵养林带。形成沱江两岸水源涵养风景林带。“一园”指打造云顶山森林公园,以山脊上部云顶石城古寺为公园中心,在从峡口至九龙滩的西岸临江坡面上打造总面积28000亩的全生态森林公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并对规划范围内的现有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区划为公益林,落实公益林补偿相关协议,限制性采伐,配套森林公园建设,引进适宜树种,提高森林游憩景观;同时,在总长度30公里的森林公园内部道路旁,采用常绿树种,如木兰、香樟、榕树、香花槐等树种勾绘出天际轮廓线,形成特色景观;在裸露的边坡,种植草本、藤本、灌木等植物,形成绿色覆盖;并在云顶山主道两侧,栽植火炬树、北美红枫等;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幽、隽永的格调。据悉,结合森林公园的现有绿化情况,将突出已有古柏,挖掘文化背景,在坡面山峰、小流域沟,设置多个小景区衬托主题;配合小景点建设配置“竹、梅、楠、樟、银桦、木麻黄”等相应植物种群,并形成一定规模,使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与“九龙长湖”景区建设遥相呼应,共为一体,形成“春临碧江桃花艳,夏至三峡绿满荫;秋看长湖红叶飘,冬来云顶清幽静”的公园景区绿化格调。
“一片”指在金堂赵镇等乡镇建集生产、加工、休闲为一体的花木基地,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缺口大、观赏价值高的花卉苗木,为城市提供园林绿化花木与盆景,同时利用花木基地的景观优势及地理优势,开展农家休闲旅游。“二廊”指以增加森林植被,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噪音危害为核心,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道路等级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绿色廊道。规划构建2条绿色屏障长廊,主要是以成达线、成南高速2个主线为基准,在沿路两侧200米内规划构建2条绿色屏障长廊,形成绿色屏障护路林。“多点”即是依托龙泉山脉大中小型水库,打造库区水源涵养区,库区以第一层山脊内,规划构建水源涵养林。
富民工程——
让林木助民致富增收
“要想富,先种树,这话说得没错。我们要通过植树造林,达到做优环境、提高生态、同时助民致富增收的‘三赢’!”每年开春,县四大班子领导都会带头来到县城郊外的山坡,亲自挖窝、植苗、浇水、培土……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群众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
据介绍,在绿化和致富的平衡中,金堂县坚持以村组绿化为“点”,路渠绿化为“线”,农田林网建设为“带”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林,在美化农村环境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林木的经济效益,针对不同的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林,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截止目前,县上已在广大农村发展巨桉、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5万亩,建蚕桑基地6.5万亩,花木基地1.3万亩,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还因万亩桑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2007年度全国绿化小康村”。“今年,我们还将发展速生用材和工业原料林5万亩,生态林2万亩,干果基地1万亩,蚕桑基地0.5万亩,花木基地1万亩!”县林业局负责人激情满怀地说。
在县委、县政府和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从今年春季开始,全县启动了“绿色家园”工程,正式拉开了成都东山绿化的序幕,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把全县各乡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沟边路旁和全县98个中心村农民集中聚居点栽植速生林,由政府免费提供320余万株树苗,县林业园林局技术人员全力搞好技术服务工作,各乡镇组织农民栽植,建立健全管护机制,确保了苗木栽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造林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全县向实现“城镇园林化,近郊山峰森林化,道路水渠林荫化,农家院落庭园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全县紧紧围绕“兴林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以项目为支撑,以“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金堂县林业园林局共编制、包装项目20个,启动实施11个,完成投资2659.3万元。实现林地流转4.3万亩。目前浩天公司、大古公司、沱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林业产业化企业,已完成工业原料林建设5万亩;蚕桑产业化龙头企业——龙腾茧丝绸公司依托转龙镇、竹篙镇蚕桑基地,按照企业出资、农民土地入股、集中土地流转、统一订单销售的“村企合一”市场运作模式,达到共赢的目的,有效地实现了土地资源、企业资金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使产业发展从行政推动走向了市场化资源配置,助推新农村建设。“以前砍了树去种粮食,现在想不到种树还能赚钱!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我这5亩地至少要收入2万元!”看着自家的巨桉园,金堂县三星镇农户杨华明高兴地说。杨代军陈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