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初步建成山水田园生态城
昨天闭幕的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年)》。《规划》中指出,我市将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着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全面增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初步实现生态化,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把石家庄建设成为燕赵山水田园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居兴业的新石家庄。
城市景观更为“生态化”
到2020年,我市的城市景观将更为“生态”,规划重点建设“7个景观片区、5个景观带、6个景观点”;绿地系统也将形成“二环、三廊、七片”的绿化结构。
其中,“7个景观片区”包括大郭高新产业园区、传统中心区、博物馆——科技馆文化科教片区、新客站中心区、裕华行政体育中心区、南部高校园区、新城区行政商贸综合区。“5个景观带”包括民心河景观带、滹沱河生态景观带、环城水系景观廊道、石环公路景观廊道、京珠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带。“6个景观节点”包括大石桥景观节点、广安街景观节点、东南城市体育中心、京广铁路客运站、新城区中心、石家庄电视塔景观节点。
“二环”是指环城的绿带长廊。其一以民心河为基础,继续加强两侧绿化建设,成为城区重要的绿化、游憩空间。其二是在中心城区与四组团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东侧、南侧主要依托石环公路两侧绿化带形成生态隔离带;西侧依托西北防洪水利工程建设生态隔离带;北侧依托滹沱河沿岸防沙林带形成生态隔离带,形成中心城区的外部绿化环,防止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连片发展。
“三廊”一个为东南、西北向绿化廊道:沿民心河西线、南栗明渠、石栾公路形成的东南、西北向绿化、低密度建设带;一个是现状京珠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隔离空间,形成南北向绿化廊道;还有一个是以新区中心公园为起点,向西南至京珠高速公路的绿化廊道。
“七片”具体为:在新城区东南侧与化工基地之间设置3公里的绿化隔离空间;在石环公路西南依托西北防洪水利工程南端形成的大面积人工绿化;动物园绿化休闲片区;植物园绿化休闲观光片区;小壁林生态防护林片区;依托太平河整治形成城市北侧的休闲绿化区,即北部汊河绿化片区;西部山前生态绿化区。
我市将建成两个生态区
按照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规划,2020年,石市将划分为2个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和25个生态功能区。两个生态区分别为西部山地丘陵生态区(地处冀中南太行山中段山区)、东部平原生态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
山地丘陵区重在水土保持
西部山地丘陵生态区为重要的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区。该区划分为“生态多样性保护区”、“地表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区”3个生态亚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五岳寨、驼梁、天桂山、苍岩山、嶂石岩),国家森林公园1处(五岳寨),国家地质公园1处(嶂石岩),生态环境敏感度高。因此,规划认为应禁止一切有损生态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已破坏的地区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并逐步恢复其生态服务功能。
地表水源涵养区内的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为石家庄市主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又是首都的应急供水水源地,区内滹沱河、绵河—冶河等上游汇水区对水源涵养和饮用水水质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认为应提高和恢复植被覆盖率,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禁止乱砍、乱伐,限制矿山开发,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
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区则主要以侵蚀剥蚀低山丘陵为主。规划认为应以发展林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恢复生态服务功能,发展节水型、生态型产业,保护水资源。
平原区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
东部平原生态区为市域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和主要粮食蔬菜产区。该区分为“都市区生态建设区”、“城市水资源保障区”、“东部平原生态农业区”3个生态亚区,应以生态环境恢复,倡导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为主。
都市区生态建设区分为中心城区综合整治及生态城市建设区、正定组团综合整治及生态旅游发展区、鹿泉市组团生态建设及修复区、栾城组团综合整治及生态工业发展区、藁城市组团综合整治及生态工业区5个生态功能区。其中,中心城区综合整治及生态城市建设区是全市的行政、商贸、文化、体育、娱乐、居住中心,中心城区东部的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及良村经济开发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保证市区的生态安全。正定组团综合整治及生态旅游发展区将规划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禁止建设污染严重的工业。鹿泉市组团生态建设修复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后花园,规划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栾城组团综合整治及生态工业发展区将规划重点发展中药及现代医药产品,其中窦妪工业区要实施清洁生产和进行污染治理,降低工业污染源对周围环境影响。藁城市组团综合整治及生态工业发展区将规划重点发展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生态农业。
城市水资源保障区是石家庄市区地下饮用水源和后备水源,其中滹沱河地下水源管护区将严格控制和禁止建设生产废水的项目,对现有的排污水企业限期治理或搬迁。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则以植树造林和恢复生态为主。沙河、磁河地下水资源生态保护区将严格控制工农业布局和规模。
东部平原生态农业区是我市的主要粮食蔬菜产地,将重点发展生态型、节水型农业,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减少面源污染。同时引导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取消污灌。
完善生态的人居体系
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要求,2020年,市域城市体系将划分为5个生态城市群,分别是:都市区生态城市群,包括石家庄市区、正定县、鹿泉市、藁城市、栾城县;西部山区生态城市群,包括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井陉县(矿区);东部平原生态城市群,包括辛集市、晋州市、深泽县;东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包括新乐市、无极县、行唐县;东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包括元氏县、高邑县、赵县。到时候,这些城镇将拥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系统(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等线路)。
中心城区向东南侧发展为主
从生态适宜度和生态功能区要求分析,近期城市发展方向为:限制向西侧和北侧发展,向东南侧发展为主;远期跨越滹沱河向东北发展。
在中心城区东部发展新城区,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石家庄经济开发区的全面整合,规划以太行大街为界,以东工业用地为主,以西生活性用地为主。在新城区建设中,严格控制与化工基地的隔离,严格限制化工基地规模不超过5平方公里,在其外围设置3公里宽的控制区,1公里区域内村庄、居民点逐步搬迁,禁止新建居民点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建设防护林带。
同时,东南分区将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逐步完善功能分区。建设南部大学园区,形成教育科研区;配套建设商业服务以及娱乐休闲设施。
四个二级中心城市建成生态城
作为市域东部平原的二级中心城市,辛集市规划2020年建成中等城市。将突出其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及皮革流通业功能,建立地方性货物流通中心,成为东部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建设成为平原园林型生态城市。
井陉县是西部山区的二级城市,将重点依托矿产资源,适度进行建材和能源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建成山水型生态城市。
元氏县属于市域东南部二级中心城市,将重点加强运输中心职能,建立地方性货物流通中心,成为辐射周围各县的物资集散地;重点发展旅游业、化工、纺织服装业、食品,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型生态城市。
新乐市作为市域东北部的二级中心城市,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中等城市,突出轻工和食品生产流通中心职能,建设石家庄市域北部的商品集散地,发展生态型农业,建成平原型生态园林城市。
产业体系建设强调“生态”
生态农业——
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提下,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畜产品和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建成生态型现代化的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体系。
生态工业——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布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构建主导工业产业链。转变工业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
生态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发展方向,立足于区位比较优势、产业优势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态化进程,提高全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体推进生态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水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等环保装备制造业。积极构建物资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圈,建成以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绿色静脉产业。
分三期完成生态市建设
生态市建设规划分为启动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阶段。
近期(2006—2010年)——宣传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
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成效,生态效益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及主要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部分县(市)区基本达到生态县(市)区验收条件。
中期(2011—2015年)——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
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全市大部分县(市)区完成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基本建立起“生态产业、生态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产业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社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基本建成全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绝大多数指标达到生态市指标标准。
远期(2016—2020年)——全面达标与完善提高阶段。
全市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市验收标准。石家庄市中心城区达到国家级环保模范城验收标准,全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备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污染预防控制体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深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得到建立。生态廊道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城乡生产、生活、流通的一体化网络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得到广泛普及,生产、生活、消费、人居的全面生态化初步实现;到规划期末期具备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国际化开发格局,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为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王静
TAG: 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