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展翅翱翔的太阳神鸟引领下,在沉睡都江堰底的古老石牛庇护下,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成都,从古蜀文明史发端,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一路烙下辉煌的文明印记。当岁月流逝,这些文明印记并没有被历史的尘烟所遮蔽,反而凝固成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大自然给予这个北回归线上的城市太多垂青的同时,也让它饱尝风霜和苦难。一场千年难遇的大地震,让这个曾孕育出“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城市,又一次经受住了一场严峻的精神考验,以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精神风貌感动了世界。
面对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秉承了古蜀先人智慧和精神营养的现代成都人,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快灾后重建的征程中,必将再次升华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锻造这个城市的文化品格。
历难弥新。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在这座城市交相辉映,并转化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成都,从来不缺少精神;成都,自古就颇具品格。
千年奔流的都江堰之水,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富庶,也生动诠释和弘扬着李冰为民、科学的执政理念;从发明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到三十年前率先开展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都彰显着成都人民的务实和创新的优秀品格;从保路运动、八年抗战到刚刚经历的抗震救灾,在这些重大历史关头,成都无不展现出处义不回、坚韧从容的城市风骨。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又是一次凝聚力量,团结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机遇和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直接指挥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时代壮歌。这不仅是成都人对这座城市优良文化的传承,也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升华。在抗震救灾中展示出的伟大精神,为这座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新的光彩。
从容:快速有序的应急反应
千年文明传承,让成都人因智慧而自信,因自信而从容。
地震中,经历千年风霜雪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依旧傲然挺立。因为道法自然的科学设计,因为我们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
特大地震没有损害成都的筋骨,没有改变成都发展的基本走向,曾经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依然充满活力。因为我们有科学发展这个“法宝”。2003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2007年,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汶川大地震”发生了,虽没有前车之鉴,但我们相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成都人陷入了短暂的恐慌中。市委、市政府快速果断反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迅速成立以书记、市长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的第一个命令在震后10分钟发出,2小时后,市政府发布了第一个政府公告,公布震情,部署抗灾,安抚市民情绪。4个小时后,第一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
大震后27分钟,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在摇晃的大楼内播音,成都新闻人谱写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接下来的抢险救人中,部队、公安、消防、交警、卫生、教育、团委等系统临危不惧,冲在了抗灾救援前线,争分夺秒抢救被困群众;城管、科技、建设、纪检、物管等系统坚守后方,想方设法安置受灾群众,千方百计加强基础保障。
处变不惊,更要从容救灾。地震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救灾物资,没有让成都晕头转向,迅速成立起来的6个救灾物资拨付点,分门别类地进行物资拨付工作。而从拨付点设立之初,纪检部门就介入其中,确保每一件物资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确保物资的拨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仁爱:“当志愿者”成共同心声
成都人的仁爱之心,是博大的。
5月12日下午,地震把一道生与死的艰难考题摆到了都江堰向峨乡党委、政府面前。乡政府和学校同时被夷为平地,一边是嗷嗷呼救的孩子,一边是朝夕相处的同事。“把时间和生机留给孩子,我们没得选择。”乡党委书记罗洪亮作出了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抉择。在交通和通讯全面中断的情况下,向峨乡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像“愚公”一样冲向学校废墟,抢救被掩埋的孩子……都江堰市农发局局长罗凌更是面对救妻子还是救群众的考验。当得知妻子被埋在废墟下,他仍坚守在岗位,没有丝毫犹豫;当得知妻子正在被救援,需要自己的鼓励时,他也仅仅丢下一句“你要坚持”的话,含泪转身离开,赶往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当妻子被迫截肢、需要照顾的时候,他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只能把妻子托付给岳父岳母。地震中,有成百上千个罗洪亮、罗凌,他们因为有了对人民的大爱,而舍去对同事、亲人的小爱。
灾难面前,普通市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仁爱之心。
5月12日夜里,连绵不断的大雨诉说着四川人民的苦难。然而就在当晚,成灌高速公路上却上演了最感人的一幕。成都近千辆出租车司机自发行动起来,源源不断地前往都江堰转运伤员、输送物资,尽最大努力赢得抢救生命的时间。近千辆空载的出租车,亮着应急灯疾驶都江堰,成为最特别的生命“救援大队”,勾勒出灾后雨夜最感人的画面。
也是在灾难当晚,许许多多的成都人在雨中的各个献血点排起了蜿蜒近两百米的长队,向灾区传递和输送这座城市的爱与温暖。到5月14日,在保证了第一阶段应急用血量后,成都血站设立了市民登记预约献血,近10万市民预约献血。
灾情突发后,成都的志愿者就活跃在抗震救灾一线。这是一支没有番号的救灾尖兵。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我是志愿者”,“我愿做志愿者”成为成都人的心声。
坚韧:筑起震不垮的铜墙铁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全市人民在大灾面前压不垮、困难面前不低头,充分显示了不畏艰险、敢打硬仗的坚韧。
地震中,彭州龙门山地区的小鱼洞大桥垮了。这条通往彭州山区银厂沟和回龙沟风景区的惟一通道瘫痪后,被困在其中的群众和无数游客无法撤离,救援的队伍和物资也无法进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小时之后,小鱼洞大桥抢修队就进入抢修现场,开始了紧张的抢修工作。彭州市交通局局长李彬在实地查看后,当即下令:连夜在小鱼洞大桥旁修建一座便桥,尽快打通道路。然而,由于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第一座便桥要承担起生命通道的重任非常困难。在经过紧急磋商后,李彬果断作出决定:立即重新选址、重新设计,修建具有足够抗洪能力的第二条便道。经过2000多人的不懈努力,第二条便道成功修通,成为一条更为稳定的“生命线”,被困群众源源不断从山中被送出,无数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从这里送进灾区……很难想象,李彬当时要是有丝毫畏难情绪,没有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救援队伍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进入灾区,被困的灾区群众和游客又将到何时才能疏散出来。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当天,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聚集了上万市民。在半降的国旗面前,他们默默低下头,闭上眼睛,深切悼念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悼念之余,他们心中燃起更加坚定的信念:“再大的苦难我们一起渡过;擦干眼泪挺起脊梁我们重新上路。”鸣笛之后,万人齐呼,“四川雄起、成都雄起、都江堰雄起……”
感恩:人间大爱感念心间
感恩是一个人也是一座城市所应有的品格。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自然会聚集千千万万懂得感恩的人。
5月18日,红星路步行街广场上,志愿者发起的致谢活动——万人大签名吸引了无数市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志愿者、国际友人……感谢你们在四川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四川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一个个签名、一句句祝福,表达的是最朴实的感激。
在蜀都大道,在成绵高速、成灌高速、机场高速上,一个个巨幅的感恩海报特别醒目。让每一个为成都抗震救灾伸出援手的人,都能触碰到成都人民的感恩之心。
地震发生后,对口援建成都的10个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紧急部署,快速反应,迅速组织了122支施工队伍,派出了3.5万名精兵强将,千里驰援,奔赴灾区;主要领导亲临现场,靠前指挥。为成都如期完成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他们克服余震不断、气候炎热、环境恶劣、生活不便的困难,冒高温、顶风雨、睡帐篷、吃盒饭,昼夜施工,连续作战。“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山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戎金亮两位同志,为抗震救灾献出宝贵生命,更让全市人民无比感怀。
大义之举,我们没齿难忘。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恩之旅,在中秋佳节前夕启动,浓浓的感激之情、醇醇的感谢之意传到了海内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亲切看望英雄的家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华章,副市长王忠林带队奔赴“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和“山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戎金亮的家乡。“英雄的家,成都会照顾的。”来自1100万成都人民的感恩之心,让武文斌的老父亲老泪纵横。戎金亮的母亲被接到了成都,接受最好的治疗;戎金亮的妻子、孩子也被接到了成都,成都儿童福利院会给二儿子以家的温暖,成都树德中学的同学们也热情地欢迎他们的新伙伴——戎金亮的小女儿。
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骨肉同胞的深情,国际友人的慷慨解囊,成都人民都将永远感念。在灾后重建的征程中,这种感念将汇聚成巨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重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强大动力。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李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