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巡礼二
广州的文明创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从1998年到2001年,到2005年,再到2008年,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持续十年的文明创建,让这座历史名城馨香四溢。
文/本报记者周祚、毕征
得天独厚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当今中国评价和反映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有“中国城市奥林匹克”之称。
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对城市历史和定位的把握。
广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陈家祠、六榕寺、镇海楼、光孝寺、三元宫、五仙观、怀圣寺、圣心堂、南海神庙……每一处名胜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见证。
根据建国以来第14次城市规划,广州市中心区到2010年将达549平方公里。2007年,广州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一举跃上7000亿元台阶,达到7050.78亿元,同比增长14.5%;经济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连续18年居第三位。
如今,广州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是一座超特大城市。
广州这十年完全变了样
作为申报“全国文明城市”最大的省会城市,广州不甘人后。清代竹枝词里曾以“十里楼台千顷月,几曾歌舞让姑苏”描绘珠水云山的美景;汉代的广州已是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称广州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的广州是我国朝贡贸易第一大港;清代的“十三行”、“一口通商”,独揽全国外贸,当时广州在世界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公元2008年,广州迎来建城2222周年城庆。今天,“得天独厚”的广州,业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铁路、水路、公路、航空、邮政、电信、互联网交会的重要交通枢纽。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变迁的市民,一定会有很深的感慨,广州这十年完全变了样,原来脏乱差的城市形象被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所取代。广州的文明创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从1998年到2001年,到2005年,再到2008年,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持续十年的文明创建,让这座历史名城馨香四溢。
基础建设每年投200亿
“九五”以来,广州市每年投入约200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主干道组成的城市交通主骨架,推出现代化空港、海港、信息港,使城市陆海空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广州港南沙港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新萝岗、新南沙、新越秀、新荔湾,新一轮区划调整扩增了广州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活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在朝活力、文化、祥和、生态的现代大都市迈进。
在新一轮的文明创建中,广州,这座享誉中外的英雄之城、山水之城、美食之城、生活之城、文化之城、发展之城、活力之城,正以新的姿态,迎接2008年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考”。
全市动员
广州市站在新的起点上,朝着更高的目标向全市上下发出号召:一鼓作气,再下数“城”,力争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全国文明城市”评选3年一个周期。2006年,广州启动了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年11月22日,广州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广州市站在新的起点上,朝着更高的目标向全市上下发出号召:一鼓作气,再下数“城”,力争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会议指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全体市民建设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按照人民的意愿,建好人民的城市,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市民营造“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使城市科学发展、文明进步、和谐建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广州把新一轮创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提出“六城”联创战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在动员会上指出,要立足于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支撑,进一步加大“六城”联创力度,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全面提升。
使群众安全感达到85%以上
根据《广州市2006~200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广州当年即着手针对测评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难点,务求取得实质性成效,努力达到测评标准。“全面推进39个重点建设项目”,“使群众安全感达到85%以上”,“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于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努力实现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无盲区管理”,“启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确保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使市民对交通便捷程度的满意率达到70%以上”,“街道建立市民学校率达到80%以上”,“使群众对党政机关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覆盖面达到100%”……一个个创建项目,一条条创建指标,显示了广州人的自信和决心,诠释了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倾情投入。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强调,通过3年努力,使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面貌明显变化,社会风气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得以展现,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和生态广州的魅力充分彰显。
转入拐点
广州人时隔30年,重投母亲河怀抱,3500多名健儿横渡珠江。这一事件标志着广州“创模”水到渠成。
“创模”,是广州当时在“六城”联创战略中最有可能率先完成的目标。
到2006年年底,广州市8年“创模”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关闭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实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固体废料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和节水七大工程,建设了大量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使得广州的城市绿化、污水处理、重要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等多项环境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通过连续多年的河涌整治及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珠江广州河段大面积发黑发臭的情况已经大有好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珠江综合整治“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的阶段性目标,广州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6年三千健儿横渡珠江
2006年7月13日,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广州史册的日子。广州人时隔30年,重投母亲河怀抱,3500多名健儿横渡珠江。这一事件标志着广州“创模”水到渠成。2006年年底,广州市成功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对此,市委书记朱小丹认为,这是广州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拐点。
翻开近3年来的广州城市大事记,可以看到一项项令人眼花缭乱的记录: 2007年2月8日,经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广州成为国内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2008年2月,再传捷报,集岭南园艺之大成的“花城”广州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为 “国家园林城市”;十几天后的2月28日,广州再下一城,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鉴定。
自1990年以来,广州18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8年孜孜以求,终于迎来收获季节。国家考核鉴定组认为:广州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要求。2008年3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广州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8年广州创卫成功
天蓝了,水清了,林密了,山秀了……一个个大手笔的城市环境改造工程,给广州市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
成绩面前,广州没有丝毫的自满与松懈。市委书记朱小丹语重心长地指出:广州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我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2007年2月 广州成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2008年2月 广州正式被命名为 “国家园林城市”
2008年3月 广州正式被命名为 “国家卫生城市”
广州连下三“城”
TAG: 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