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研 宋广辉
贵州,毕节。以往几乎与世隔绝的大石村村民,炸山凿石,修通山路之后,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摄于2008年9月9日)
本报记者 宋广辉摄
岩垭口的故事
毕节大方县马场镇镇党委委员郑世芬带记者来到村民们开通的路上,这个地方叫岩垭口。她左手边是300多米深的断崖,扔一块石头老半天才落到崖底。崖底北边绵延着一片低地,低地的绿色丛中有一小摊积木一样的建筑,那是高店乡,方圆数十里农民赶场的地方。她右手边3米远,是立壁千仞的沉积岩山体,仰头看天,山遮了半边天,山顶云蒸霞蔚,草木摇曳。郑世芬说,“挂在岩壁上的这两公里山路,连通了山后几个村”,改变了山民自种自吃的封闭经济。
黔道难,难于上九天。毕节山区崖陡谷深,郑世芬以前在大石村任村支书,一个村几年开不成村民大会,因为大山里住得东一户、西一户,山一家、水一家。农户之间隔着山沟打招呼容易,要是拉个手,少说要走半天。到高店乡赶场卖洋芋换盐巴、化肥,如果绕岩垭口的悬崖,要走30公里,来回120华里;如果直接从岩垭口上下,下坡要拽马尾巴,上坡要推马屁股。岩垭口下是条血泪不断的路。一年马要摔死十多匹,人落崖的事情常有,最多的一年有3人。75岁的老人唐清友回忆说,从他记事到上世纪80年代,坠崖而死者18人。沙田村有个年轻村民姓宋,叫“安全”。宋安全雨天走岩垭口时坠崖,人断了气,手表还在走。
“前是岩,后是山。一出家门九道弯。”岩垭口南北两重天。崖北高店乡白布村,地势较平,村民富裕。岩垭口南边的大石、沙田、双群等几个村1万多人,穷得盐巴都舍不得吃。姑娘外嫁,小伙子熬成老光棍。
400多年前,贵州宣慰使安万铨出白金300余两,在距大方县岩垭口几十里的地方,开凿白布河边坚硬岩石六百二十丈,修通连接纳雍的古驿道。百姓祝他长命千岁,那段蜿蜒曲折的马帮路由此得名“千岁衢”。
2002年初冬,郑世芬再次当选村支书,她挨家挨户动员群众修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事事难。出路,出路,打开岩头才有路。几百年前古人凿出‘千岁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路修到家门口?”镇政府请技术人员勘察岩垭口,结论是“岩垭口段两公里,要从绝壁上开凿,全路至少需要国家投资100多万元”。郑世芬带着乡亲们摆脱贫困的渴望,接二连三地跑镇政府,终于要来1万元的雷管炸药。
年末,郑世芬带着大石村全村人住上工地。开辟工作面要攀上崖顶,腰系绳子悬挂在陡壁上打眼儿放炮。一炮一炮在石壁上削出路基。
农历除夕夜下大雪,镇党委书记李朝华上山查看,只见岩垭口一线火把星星点点,人声鼎沸。村民在悬崖上迎着寒风执钢钎、抡大锤。工地上从老人到孩子几百号人,稍微可以站人避风的地方都支着窝棚,村民们在篝火边燎洋芋包谷辣子充饥,喝山泉解渴。抗美援朝复员下来的唐清友脚上有枪伤,也在工地抡大锤。村民唐久伦夫妇都有残疾,郑世芬不忍心给他夫妇俩安排干活儿,两人就去搬石头,一天也没落下。
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大石村修路感动了岩垭口南边几个村的村民,人们纷纷前来参加修路。在外务工的大石村村民有的赶回来修路,有的寄钱捐助。来人最多时,郑世芬一边负责着岩垭口险段的工程施工,一边还指挥着全路的1000多人。
2003年7月,岩垭口通车。几个村的群众带着鞭炮扶老携幼到路边,看“汽车爬崖子”。前后两个冬春,全路12公里主、支线告竣。
顺着这条路,祖祖辈辈困在山里的农民向外卖出农产品,运回水泥玻璃等建材,在山沟里建起自己的新房。山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贵毕公路从22公里起步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以前,全区由于山高谷深,地质复杂、经济薄弱,没有铁路,仅有公路4484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25公里,四级公路825公里,等外级公路3534公里。174个乡不通汽车。毕节山区有50%的成年男子、80%的妇女连区所在地的集镇都没去过,去过县城的人更少。人们的观念封闭落后。山里丰富的物产自生自灭,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修路属于需要大规模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试验区成立后,国家通过“粮、棉、布”及“以工代赈”投入大量资金,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全区公路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87年,国家计委和交通部批准全长279公里(其中毕节境91公里)的大(方)纳(溪)公路立项建设,1992年12月大纳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毕节地区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和岩垭口的故事一样,1992年,毕节从地区领导到乡村干部,拿出“砸锅卖铁也要修大路”的劲头,挤出1.6亿元资金,先期开工建设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毕节东出口段的22公里路段。1996年5月14日,胡锦涛来到毕节,走在这段公路上,高兴地称这段路是“志气路”。
这个时期,国家兴建三峡水利工程,重庆和四川需要新的陆路连接出海口。1998年8月1日,毕节试验区经多年奔走的作为西南出海辅助通道的贵(阳)毕(节)公路经国家批准立项后开工建设,2001年11月16日,全线建成通车,贯通泸州、毕节、修文、贵阳后向南出海。178公里长的贵毕公路,有桥151座,平均1.18公里就有一座桥梁,荟萃了各种公路桥型和建桥工艺,被称为“桥梁博物馆”。贵毕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提升了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通途在望
随着国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贵毕路建成开通为标志,一批与周边省区的连接公路改造完成。地区行署所在地到各县的公路全部完成柏油化。以行署所在地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构架基本完成。全区244个乡镇有115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4163个行政村有2572个村通公路,不通公路的村尚有1591个。按规划,到2010年将有95%的行政村通公路。
从1988年到2007年,毕节试验区新建公路1141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4484公里增加到15894公里,完成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994公里,等级公里增加到6346公里。内(江)昆(明)铁路威宁段121公里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毕节无铁路的历史。2007年,隆(昌)黄(桶)铁路织金段开工建设。
在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之际,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加强毕节试验区公路、铁路、机场、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被列为重要发展目标。厦(门)蓉(成都)高速公路清镇-织金段、杭(州)瑞(丽)高速公路遵义-毕节段将在今年投入建设,毕节机场建设也即将启动,新一轮的交通建设高潮将进一步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TAG: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