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财政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行动篇
“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凸显三大特色,即按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增添发展措施,凸显时代特色;要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政策是否更加科学、执行是否更加有力、服务是否更加有效,凸显实践特色;要把学习实践与财政职能建设结合起来,在强化公共财政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和科学管理等基本职能上取得新的突破,凸显部门特色”。这是四川省财政厅党组在今年4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对全厅干部提出的要求。半年多来,全厅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在创新理财观念、优化政策模式、强化公共保障、深化改革管理等重点方面力求实效。
凸显“三大特色” 推动科学发展
创新促发展
推进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财政体制机制的内生作用。省财政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创新政策手段,放大引导效应。一方面,体现在投入重点上。注重把握缓解“瓶颈”制约、提高运行质量。今年以来,对公路新建改建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绵阳科技城建设、支持电煤供应企业和主网火电企业枯水期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在推进发展中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体现在政策激励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品牌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决策部署,及时下达中国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销售收入上台阶企业等各类奖励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三个国家级园区建设优惠政策,研究省内外企业与我省园区合作创业的扶持政策;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节能技术开发相关财税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等等,既避免了公共财政资金直接介入经济建设的沉疴,又较好发挥了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群众得实惠
发展富民、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每一项财政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出台都事关百姓利益和民心取向。如何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安民抚民政策变为基层易于操作的条款、变为人民群众方便领取的实惠,成为财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5·12”特大地震以后,一方面,中央及时出台了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三无”人员临时生活补助等救助安民政策,为灾区人民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另一方面,由于统计系统严重受损,一些政府部门的数据库和档案资料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不少受灾群众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身份证件自然遗失,大量受灾群众无家可归、居无定所,身份认定工作难度极大,政策兑现面临诸多难题。为确保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政策尽快得到落实,他们先后组织5个调研组,跑遍了10个极重灾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提出了“两类三档”的政策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为广大灾区群众广泛接受。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以来,他们先后研究提出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财税政策措施,制定了灾区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灾害遇难人员家属抚慰政策等中央重大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相关财税政策和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监管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充分体现了财政干部主动作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省公共支出完成12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22%。其中: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完成230.39亿元、76.37亿元和36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6.07%、38.71%和136.34%。全省共筹集民生工程资金432.4亿元,截至9月底,各项民生工程执行总额达到317.01亿元,占资金安排总额的73.31%。“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全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事业改革政策全面落实。
破难强保障
公共财政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物质基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初,财政厅党组提出,切实提高保障能力。要始终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试点活动启动后一个月,即发生了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非常之时,必须有非常之策。灾害初期,信息不畅、灾情不明、需求急迫,如何做到既保障救灾急需,又确保资金安全,这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省财政厅党组果断提出了“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应急保障模式。即通过对市(州)专调资金、对省级部门预拨资金的方式解决应急需要,待灾情稳定后再对预算进行调整确认。实践证明,这种资金保障模式在确保应急需要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在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准确的条件下,救灾资金分配所面临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问题。为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省财政厅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大胆创新专项资金运作模式。通过集中统筹教育、卫生、农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10多亿元,以专项财力方式下达,只定方向、不定项目,把资金最终分配权移交市县,较好地保证了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目前,省级财政通过压缩行政支出,调整支出结构,整合各类资金,累计筹集资金达80多亿元。
管理见成效
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立足严密规范、科学高效。厅党组提出,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政策管理水平。今年初,省财政厅开始试行部门预算编制联审制度,所有支出处的处长们在厅长办公会上详细汇报处室支出预算的安排情况,尤其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改善民生,加强“三农”,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等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两天时间内,所有支出项目全部摆上桌面,被筛选过滤了一遍。“这种会还是头一遭啊!以后部门随随便便报一个项目来可能难过这关了”,一个处长在“候堂”的时候坦言。
今年以来,省财政厅还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严格省级机关会议费、房屋建筑物购建和交通工具购置的预算编制,规范专项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设、财税库银联网试点、公务卡改革试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分类指导、差异管理的政策模式广泛延伸。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中,差异化因素进一步得到确认,标准支出范围继续扩大。2008年省在计算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时,更多地选取了涉及民生、统筹城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关因素,加强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基层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和能力。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工作中,省级财政总量控制下的分类补助办法进一步完善。在抗震救灾医疗费结算、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等补助政策中,“专户管理、据实结算”的管理方法得到广泛实施。
“试点活动虽然接近尾声了,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不会停止”厅党组书记、厅长黄锦生掷地有声,“省财政厅将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为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第一课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正确思路和行动举措,抓安民、保稳定、促重建、求发展,为实现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履好职、尽好责、服好务!”
亮点工作链接
政策点击:
●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激励奖励办法,调动各级促进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同时,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考核指标,有效调动地方政府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争取中央对我省国家级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了我省支持园区合作创业的财税政策措施。
●在全国率先制定跨市州水电水利项目税收分配办法,规范了相关市州间的财政利益分配,促进了省内跨市州水电水利项目的顺利建设。
保障动态:
●截至10月8日,全省各级财政已经收到和筹集各类救灾资金581.4亿元,已向灾区安排下达386.3亿元。省级财政通过压缩机关公用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动用预备费等途径,筹集抗震救灾资金80亿元。
●下达2008年度重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26.5亿元,保障德阳等受灾严重且财政减少较大的市(州)本级,以及汶川等51个县(市、区)的政权机构正常运转和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
●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共计筹集“民生工程”资金432.4亿元。截至9月底,“民生工程”执行总额达317亿元。
●下达2008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共计10.7亿元,约91万名学生获得资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实现全面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面提标。
●下达良种、农机等惠农补贴资金11.5亿元,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49.3亿元。
改革前沿:
●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全省150个县(市、区)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1.52%。
●制发 《关于规范省级财政专项项目预算编制执行的意见》,实施预算联审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专项项目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加大省级支出预算绩效考评改革力度,完善考评办法和指标体系,扩大考评范围,拓展考评深度,探索构建我省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框架体系。
●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今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10.5亿元),农业担保风险财政补贴制度扩大试点范围。
(吴跃峥 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