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讯(记者 杨兴文)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在双城市调研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时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巩固农村改革30年辉煌成果,努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持续进步、农村协调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新目标。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希荣陪同调研。
深秋的哈市农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笔直的乡村公路上,秋收的车辆川流不息。农家小院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张效廉一行先后来到双城市周家镇和青岭乡,走进工厂、市场和居民小区,深入田间、农户,就如何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等多项工作,与县乡干部、企业负责人、农民群众进行交流。
在周家镇工业园区、周家大市场及居民小区,张效廉与周家镇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及外地客商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周家镇小城镇建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张效廉特别关注当地劳动力转移状况,他说,总体情况看哈市农村的基本状况还是人多地少、土地用工量小,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途径,还是要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但基本前提是要更长期地把土地政策坚持下去,更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并保证农民利益,更灵活有效地让土地实现流转。
在青岭乡延放村玉米收割现场及农民家中,张效廉与村民于东良、王英旭、王平权共同回顾农村改革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于东良举着手中的包米说,过去吃它还得带着皮儿,现在全用它喂牛了,大米白面上顿儿接下顿儿,吃顿包米面倒算是“改善伙食”了。王英旭说,30年前他的全部家当就值1000元钱,现在他家养的3头奶牛年毛收入就15000元,种的25亩地还能收入一万多元,这样的好日子是当年做梦都想不到的。延放村村委会主任王平权说,过去延放村因为地势低洼,道路交通是双城市最差的。经过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村里的19条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道路通、路路通,村里引来了制酒厂和牧场,村民们离土不离乡,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
张效廉说,农村改革30年来,哈尔滨市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粮食生产由1978年33亿多公斤,增加到今年的10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6元,增加到去年的5068.6元。特别是近3年来,全市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完成乡村公路建设6562公里、村屯内道路硬化4163公里,新建饮水工程586处、文化活动室286个、卫生院(所)343个,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哈尔滨市初步呈现农业持续进步、农村协调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正在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哈尔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张效廉指出,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必由之路,市政府确定了40个区域中心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下一步要加大推进力度,按照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快速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立镇产业,发展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张效廉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关键。只有产业发展好了,农民富裕了,农村集体经济强大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大产业发展指导力度,既要发展粮食生产,又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生产。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从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TAG: 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