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发展阶段对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做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湖南实现富民强省重大战略目标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娄底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城市,在“长株潭”(“3”)城市群建设中又处于“5”的位置及1小时经济圈,是对接城市群的“桥头堡”、融入长株潭的“后花园”、辐射湘西南的“中继站”、建设核心区的“能源地”,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和难得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先机、主动对接、加速融入、有所作为”,是摆在全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娄底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城市,在“长株潭”(“3”)城市群建设中又处于“5”的位置及1小时经济圈,是对接城市群的“桥头堡”、融入长株潭的“后花园”、辐射湘西南的“中继站”、建设核心区的“能源地”,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和难得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先机、主动对接、加速融入、有所作为”,是摆在全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引领,同时也依靠周边各区域次中心城市的承接。娄底作为对接城市群的“桥头堡”,必须把自身的“功能定位”找准
所谓功能定位,就是根据自然地理、区域位置、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产业优势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明确自身在城市群建设中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找准了自身的功能定位,才能正确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根据娄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已确定了“二一一一一”发展思路(即打造两个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个中心:商贸集散与物流配送中心;一个枢纽:重要的交通枢纽;一个中继站:长株潭大城市群向湘西南乃至云贵川实现产业梯次转移的中继站;一个后花园:长株潭城市群居民休闲、渡假的后花园),并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三新”城市的功能定位。
产业驱动的新型工业城市。工业经济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强大的工业经济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后劲。在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中,8城市都有其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搞好城市群建设必须实现各区域次中心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良性互动”。娄底的最大优势在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历史悠久、能源原材料工业基础雄厚且门类齐全。娄底已探明的矿产种类达52种,种类之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煤炭号称“黑色黄金”,娄底境内的“黑色黄金”储量十分丰富,探明储量达11亿多吨,品种全、煤质好,拥有“江南煤海”之称。锑属世界性的稀有金属,娄底境内共有锑矿矿点25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2处,锑矿储量在世界名列第一,誉为“世界锑都”。娄底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大、质量好、品种齐,为全国少见,称之“石灰石之乡”。钛属质量轻、硬度大、耐高温的稀有金属,是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当前,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正飞速发展,国家大飞机项目工程也已正式启动,文田、炉观两镇境内蕴藏着价值5000亿元的钛矿资源,其开采品位位居全国之首,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必将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石油天燃气是紧缺的清洁能源,2001年5月,中南石油局勘探开采的“冷水江一井”绽开了我省第一束石油天然气火苗,结束了我省无石油天燃气的历史,又为娄底乃至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资源。娄底境内锰、铁、钒、金、铅、锌、钨、石膏矿等矿种储量也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所有这些,都为我市建设产业驱动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共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277家,其中拥有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1305家,形成了“十大特色产业群”,即以涟钢、冷钢为龙头年产钢铁650万吨以上的冶金产业群;以双峰、新化海螺为龙头年产水泥500万吨以上的建材产业群;以涟邵、金电为龙头年产煤1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6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产业群;以华达、双峰农机为龙头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械制造产业群;以金信、冷碱为龙头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化工产业群,具有娄底特色的优势产业格局和工业经济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娄底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能源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新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我们将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思路,依托涟钢薄板、煤炭资源、建材等优势,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实现优势更优;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大力推进现有工业的改造升级和结构转型,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集中构筑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煤炭深加工、机械制造业等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优势提升。力争到2010年,达到年产1000万吨钢、1000万吨水泥、1500万吨煤炭,发电量180亿千瓦时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初步建成湖南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湘中工业中心,为“3+5”城市群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能源原材料支撑。
自然和谐的新型园林城市。娄底山水风光秀美,境内山脉纵横、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数百座,海拔高度均在64~1622m之间,是珍稀动植物理想繁植之地和珍贵野生栖息的乐园。娄底境内林木密布,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45.9%,林木总储积量达1259万立方米,犹如绿色锦被覆盖娄底大地。娄底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东部的涟水境内全长85.85公里,沿途纳孙水、湄江、测水等1-4级支流89条,控制流域面积3906平方公里;西部的资水区域内流程112公里,纳1-4级支流100条,控制流域面积3985平方公里。西部外来水资源丰富,共有133.42亿立方米;地下年径流量平均达21.3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14.26万千瓦。区域内各河流水质较好,PH值在正常范围内,离子总量不高,矿化度中等,非常适合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之需。娄底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无霜期长达280余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406㎜,降水总量113.95亿立方米,可直接形成地表水资源38.87亿立方米;光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日照数在1410~1622小时之间;空气清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分别为0.054毫克/立方米、0.028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娄底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物种基因库,有香果树、柏乐树、银鹊树、银杏、三尖杉、红豆杉、金钱松等50余种国家级珍贵古树和珍稀保护树种,其中,位于新化大熊山古寺的银杏王,树冠160m2,树高28.5m,树龄1400多年,有“中国银杏王”之美称;有云山白兰、白玉兰、黄连、胶股兰等野生植物1000余种;有天麻、竹荪、香菇等食用药用真菌20多种;有华南虎、云豹、金猫、豹猫、林麝、黄麂、果子狸、中华小鲵、透明蛇、响尾蛇、白蛇等5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娄底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近年来,先后挖掘开发了各类旅游景点多达70余处,其中有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紫鹊界秦人梯田和梅山龙宫;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龙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波月洞、湄江地质公园;有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故里——新化县境内的大熊山;有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第一乡间侯府——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和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还有蔡和森纪念馆、锡矿山中共第一个企业党支部、罗盛教故居等红色旅游基地。因此,娄底凭藉“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绿色”与“红色”旅游资源兼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打造成为自然和谐的新型园林城市,而且可以打造成“长株潭”人民旅游、渡假、休闲的“后花园”。
交通便捷的新型物流城市。娄底建设新型物流城市,既有现实的基础条件,也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从地理位置上讲,娄底位于湖南省的中部,东西长约160㎞,南北宽约102㎞,东毗湘潭、衡阳,南接邵阳,西邻怀化,北倚益阳、长沙,为娄底建设新型的物流城市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优势。从现实情况上看,2007年娄底铁路客运量417万人,铁路货运量3256万吨;2007年公路客运量10056万人,公路货运量6895万吨;境内已建设六大物资集散市场,新型物流城市已初具规模。从交通上讲,已建或在建和规划中的湘黔铁路、上瑞高速、娄新高速横贯东西,洛湛铁路、二广高速、太澳高速纵穿南北,这些公路铁路分别与国道G320、G207线和省道S209、S210、S217、S225、S312、S314交会,在境内形成了三个“十字”型的骨干交通架构,“田”字型的交通网络,因此,娄底近期是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长远将成为全国的又一重要的交通枢纽。下步,我们争取建设娄底机场,打造娄底立体交通网络。从水路上讲,娄底境内水网密布,大多具有通航运输的历史能力和潜在能力。涟水在历史上一直是湘中地区的黄金水道。1966年前,从涟源到湘江口231公里干流常年通航。1979年,东山坝电站建成,航运中断。“七五”时期,湖南省、娄底市政府曾多次力图实施涟水复航。1985年有关专家在可行性研究论证时提出“涟水复航不仅可行,而且必要”。2005年,省厅委托省航海学会对涟水复航进行专题调研,专家们认为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后,涟水具备复航(1000吨级航道)条件,并提出了《高起点恢复涟水通航的建议》。如果涟水复航目标实现,娄底物流可经湘江、入长江、归大海。
(二)国际城市群的发展都经历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五个阶段。“核”不强“圈”就不大,“圈”不大“群”就无从谈起。娄底作为辐射湘西南“中继站”,必须把自身的“内在核质”做强
都市、都市经济圈是新一轮经济发展、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而都市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就是一个一个的都市圈相互交叉、重叠、渗透、串在一起的都市经济带。娄底作为“3+5”城市群的“5”,是所在地域的经济中心,同时又是长株潭辐射湘西南乃至云贵川的“中继站”,同样要打造自己的“经济圈”,同样要强化自身“内在核质”。否则,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就没有资本,带动区域发展就没有动力,辐射湘西南就没有劲道,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就难有作为。目前,我们娄底自身的“内在核质”与兄弟市、州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心城区面积较小(42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不多(35万),城市化率水平较低(34.2%),地区生产总值不高(449.5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不够协调(19.5/48.3/32.2),环保投入不足(0.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不长(40余公里),宜居宜业不能兼顾。因此,娄底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强化自身“内在核质”的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优质“核心”的主要标志是“科技强、特色鲜、功能全、设施好”。为此,我认为我们娄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抓住一个战略支点:这个战略支点就是娄底的中心城区,目前娄底中心城区这个战略支点的行政规划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城区行政规划,是培育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前提,是强化自身“内在核质”的关键。娄底自身的“内在核质”不强,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心城区行政区划不合理。一方面,娄底中心城区面积只有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35万,与中等规模城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既难以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也无法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更难以发挥快速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娄底是全省唯一一个只设一个市辖区的城市,不利于中心城区的“招商引资”,不利于中心城区的“招商引智”,不利于中心城区“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和经营,强化自身“内在核质”受到诸多限制。打造好这个“壳”,中心城区要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指导思想,积极实施“北扩”、“南移”、“东拓”的基本战略,在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上,要尽快将涟源市的斗笠山(部分)、渡头塘,双峰县的洪山殿,湘乡市的棋梓桥、壶天镇划入娄底市中心城区。在此基础上,以市区的乐坪大道为界,将大道以北划为娄星区,大道以南划为氐星区,同时将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由政府的派出性机构正式升格为市辖区,形成娄底市辖三区的局面,为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打好空间基础。建议省委、省政府给予支持,并协调解决。
拓展两条纵横手臂:就是要打造好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网络,既是强化自身“内在核质”的主要手段,也是自身“内在核质”的主要标志。按照未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中心城镇—农业产业基地+农场”新型城市体系的思路,继续实施“北扩南移”和“一点、二带、三轴”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南移”就是加大孙水河以南的开发力度,使市区空间沿上瑞高速连接线向南进一步扩展。“北扩”就是加大城北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向北拓展娄底城区纵深。“一点”是指娄底市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为娄底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湖南省综合性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二带”是指娄底——双峰城镇带和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城镇带。“三轴”是指沿洛湛铁路、二广高速、S217、S312省道等交通干线的城镇,为娄底市域一级三条纵向发展轴线。建议省里将涟源市的斗笠山镇、安平镇,娄星区的万宝镇,双峰县的三塘铺镇、走马街镇,新化县的西河镇、洋溪镇,冷水江市的毛易镇全部纳入全省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中来,以壮大娄底中心城区的竞争力。
实施“三个战略转变”,即:在对外交流上,从注重“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并举、更加注重“招商引智”转变;在发展方式上,从注重“做大蛋糕”向“做大蛋糕”与“做优品牌”并举、更加注重“做优品牌”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从注重“工业独大”向“工业独大”与“农商旅服”并举、更加注重“农商旅服”转变。
改造“四项基础设施”,即:加快对娄底老城区进行改造,突出沿河风光生态特色;加快煤气管道改造,利用娄底紧邻湘潭的优势,将“西气东输”天然气项目从湘潭引进娄底,力争燃气普及率到2010年覆盖到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加快中心城区道路改造,打造内环核心道、二环快速道、外环高速环环相扣、圈圈互通的中心城区道路总体格局;加快城市自来水网改造,力争到2010年城市居民集中式使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另外,要建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力争到2010年实现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0%。为加快娄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同步启动“3+5”城市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娄底在经济一体化中与长株潭一起实现交通同步、通信同城、电网同城、金融同城和环保一体。
打磨“五大特色品牌”,即:着眼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和区域竞争力,巩固和拓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卫生文明城市”,努力把娄底中心城区建设成“亮点突出、个性鲜明、环境优美、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
强化“六项主体功能”,即: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街小巷改造建设、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加大城北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力度,促进城南行政功能区、城北工业发展功能区、城东教科文体休闲渡假功能区、城中商贸功能区、城西仓储物流功能区建设。
(三)城市群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工业经济做基础,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只依靠第一、三产业发展。娄底作为建设核心区的“能源地”,必须把自身的“工业经济”做强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和重要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反思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走一条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2007年娄底市城市化率比全国低10.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在全省仅列第10位,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不强,产业支撑力弱。与2000年比较,娄底城市化率提高9个百分点,很关键的因素是,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的局面得到了较大改观,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力,把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建立在新型工业化纵深发展的基础上,使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为依托、协调配合、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就娄底来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要提高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重点要依托精品钢材、有色、机械制造、煤炭、建材等现有产业,走精品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瞄准“国内外一流、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这一目标,积极引导和促进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向集群方向发展,推进产业延伸和产业集聚,着力构筑和发展10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上百亿的产业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要加大科研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尽快启动以娄底科技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孵化水平。加快利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步伐,提升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建材、化工六大支柱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技术工艺升级和产业延伸转型,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要积极扶持信息、电子、医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改变我市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娄底工业的主体是钢铁、电力、建材、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也是娄底的特色产业,要遵循“以优势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把发展特色工业作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效途径。重点筹划好市开发区薄板特色产业基地、新化特种陶瓷产业基地、冷水江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耐火材料产业基地、涟源煤炭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双峰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娄星区新型原材料产业基地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健全园区体制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园区的要素聚集和产业承载能力,把全市六个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聚集生产要素的“洼地”、催生骨干企业的“孵化器”、培育支柱产业的“摇篮”,努力使优势工业由分散走向集群,放大工业规模效应,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制订和完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引导、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主力军和财力源。
积极发展要素市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对接。“3+5”城市群区域内应本着共享、互通、平等的原则,合理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市场体系架构与空间布局,实现资本、产权、技术、人才、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无障碍自由流动。近几年来,娄底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依赖较为严重,市场竞争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不少企业技术落后、工艺老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加快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多元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特别是积极推进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对接。为此,我市将以长株潭为平台,大量引进、吸收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来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科技“联姻”,鼓励和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企业研发中心向高校院所延伸,促进科研成果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加强人才引进,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培育区域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依托城际间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实现区域内政务信息、产品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等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四)美誉度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城市美誉度不高,必将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娄底作为发展中的年轻城市,必须致力提高自身的美誉度
娄底,是一个蕴含着悠久历史渊源和传奇神话故事的名字。然而,青春美丽的娄底就象深山中的“瑰宝”,并不为世人所知。一说到娄底别人就要么不知道,要么理解为“楼底”,一些人甚至还说娄底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个名字取得不好,因为,娄底人是“楼底人”不是“楼上人”。一句话就是我们娄底的美誉度不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娄底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娄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我们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用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和运作。只要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事,就要大胆去做,大胆去闯。说白了,在提升娄底美誉度上就要敢于“运作”,善于“运作”,不要受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的束缚。歌星靠“炒作”出名,城市靠“运作”出名。“运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一首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把海南三亚的名声叫到了全世界,一部电影《少林寺》把河南登丰推到了世人目光的前沿,一句“秦皇岛上打渔船,一片汪洋不见”的诗句把河北北戴河纳入了国人的视野。坚持政府主导,其次要舍得投入。为提升城市的美誉度而投入是一本万利、一劳永逸的美事,美事何乐而不为。现在我们在为地方树形象方面投入意识不强,创品牌、出名牌力度不够,这是影响娄底美誉度提高的关键环节。坚持政府主导,第三要演好“二重奏”,唱响“协作曲”。树地方形象,提高城市美誉度,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更需要民众的热心参与和积极配合,只有在全市广大民众中真正形成“人人都是娄底形象,个个都当娄底名片”的良好氛围,才能为提高娄底美誉度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政府主导,第四要突出地方特色。娄底有很多可以向外人推介和展示的品牌,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世界锑都”、“百里煤海”、“蚩尤故里”、“湘军源地”、“中国武术之乡”、“中华女杰之乡”等等。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努力推销和展示我们自己的这些“优质品牌”。这些名片发出去了,娄底的美誉度也就出来了。
搭建旅游平台。被称之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是兼有生态、人文保护特点的绿色环保产业,不仅是一个城市展示对外形象、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更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我们娄底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各类旅游景点多达70余处,名山、名水、名洞、名田、名人俱全,“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绿色”与“红色”旅游兼备;区位上通南达北、连东接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我市不断交汇,具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喜人前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娄底独有的山水风光、地方文化和环境形象推介出去,无疑是提高娄底知名度、美誉度的十分可行且有效的捷径。为此,我们要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抓住人们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这个趋势,在下大力打造娄底独具特色的湘中旅游板块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长株潭“3+5”城市群对接,站在城市群区域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和配置旅游资源,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无障碍旅游,真正实现“线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互动、效益共增”,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档次和水平,把娄底“泛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旅游观光、渡假休闲的后花园,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这个牌子打出去,把娄底的美誉度叫响。
盘活文化资源。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实践也充分证明,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城市个性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没什么美誉度可言的。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的“梅山文化”,是我们娄底的地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精髓就是“不怕苦和死,敢为天下先,做事霸得蛮”。这一文化精髓既可歌可泣,又可圈可点,可写可书。一大“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出生在新化县的大熊山,在新化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带领我们的先民刀耕火种,传承历史,播撒文明,留下了“点山化龙”和“赶熊入山”的远古传说,“蚩尤屋场”、春姬(蚩尤妻)坳等远古遗迹。一山“秦人梯田”:新化境内的紫鹊界梯田集云南元阳梯田的博大、广西龙胜梯田的灵秀、菲律宾巴纳韦梯田的伟岸、越南沙坝梯田的飘逸于一体,是先秦时期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杰作。一座“药王宝殿”:坐落在涟源龙山岳坪峰顶部的“药王殿”,相传为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所,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飘扬过海、广为流传。“药王殿”始建于唐,殿内现存孙氏实用药方和历代积累的祖传秘方1240个,慕名上山求医者络绎不绝。一位“盖世神童”:宋代娄底境内的“神童”贺德英,7岁能呤诗做对,12岁能代父诉对官司,14岁高中殿试状元,宋帝理宗称之为“神童”并亲赐其金花锦锈,留下了“京阙人家惊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的千古佳话,娄底市名的由来与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一代“中兴名相”: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誉之为名相,谤之是奸臣”,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修身、持家、为官,治国、治军、治学”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一个“红色家族”:以中国共产党创建人和最早期卓越领导之一的蔡和森为代表的蔡氏家族,一家出了四个中央委员(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出了三位中国“百年十大杰出女性”(蔡氏母亲葛健豪、蔡氏儿媳向警予、蔡氏女儿蔡畅),这样的一个红色家族在中共党史上十分罕见。一名“国际战士”:出生在新化的罗盛教,与毛岸英同志并列为志愿军两个最有名的英烈,毛泽东为其题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金日成为其题词“罗盛教烈士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共存!”,世界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都为一位普通战士题词,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绝无仅有。一群“世界奇洞”:以冷水江的波月洞、涟源的藏君洞、新化的梅山龙宫为代表的娄底溶洞堪称“世界奇观”,特别是梅山龙宫洞内的“六大景观”世界绝无仅有,其开发水平被称之为“湖南第一、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游遍天下奇洞,梅山龙宫堪称一绝”。
(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群建设的总纲。娄底要建成长株潭的“后花园”,必须把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破解好
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互联互通问题。这里讲互联互通指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中主要指水、电、气、路四个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交通网络建设。地处湘中腹地的娄底,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沪混铁路、上瑞高速、320国道横亘东西,洛湛铁路、二广高速(在建)和207国道穿越南北。从东西走向的沪昆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三条交通要道看,娄底是我省东西走向的一条重要经济运输通道和旅游通道,是长株潭城市群向湘西南辐射的重要接力点。娄底虽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较差,成为制约我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第一大“瓶颈”。目前,娄底对外只有东边(长株潭)出口畅通,西至怀化、南抵衡阳、北到益阳都没有高速公路,境内高速公路仅42公里,只占全省2.47%,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滞后。铁路长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娄底车站货运能力仅800万吨,但2007年实际承担运量达1476.7万吨;冷水江东站货运能力为200万吨,实际完成运量793.8万吨;娄底东站规模不大、建设滞后,铁路货运通畅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娄底发展需要。资水通航能力下降,涟水全程断航,分布在资水、涟水流域的涟钢、冷钢、锡矿山、涟邵集团、湖南海螺水泥、双峰海螺水泥等大中型企业,急需涟水早日复航,提高资水通航能力。“要想富、先修路,路不通、地不兴”。娄底解决交通网络这一问题,远期要往南修建直达衡阳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往北修建直达益阳的高速公路;规划筹建娄底机场,开辟至娄底机场的汽车专用通道。近期要统筹好洛湛铁路娄邵既有线改造、娄底火车站和冷水江火车站的扩能改造,建成安化至邵阳,娄底至新化,益阳经娄底至衡阳,新化至怀化的高速公路。当前,要尽快疏浚资水,复航涟水,融入全省水路主干网络,实现水路对接。力争通过10-15年,把娄底打造成一个横贯南北、纵连东西的立体快捷交通要道。
二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协调管理问题。与全国先进城市比,娄底的城市管理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许多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娄底融入“3+5”城市群建设,必须把城市管理这篇文章做好。在城市管理的这篇文章上,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对新型城市化认识不高,停留在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思维上,对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对”3+5”城市群战略对我市的影响考虑不足,对如何融入这一战略筹划不到位,缺乏权威的统一的全市应对策略。宜居宜业兼顾不好,没有将充分的创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便捷舒适的交通与碧水蓝天的生态系统,公共安全能力与社会保障服务一并有机推进,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2007年我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人,其中娄底各级各类城镇本身消化吸纳30多万人,农业产业化建设体系未完全形成,第二产业支撑不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统筹不够,城市中心功能不够强,竞争力、扩张力、对农村的拉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薄弱,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带乡乏力。制度政策支持不够,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截然分开,仍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娄底作为全省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产量、钢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0%和60%,境内大小三线军工、机械企业较多,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在政策支持扶持方面力度较小,国家老工业基地支持政策和能源原材料产业政策均未享受。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新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创新管理方式。要跳出仅仅依靠地方财政独资建设的圈子,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走多元化建设之路,有效解决资金这个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主体作用,创新融资机制,实现城市建设投资的良性循环;成立旧城改造公司,开发建设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负责实施老城区内整体改造;成立市城郊安置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农村征迁安置房建设工作,有力地推进农村征地拆迁工作。加强城乡综合执法、社区物业管理和数字城管等载体建设,促进城市管理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法治型转变,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划问题。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先导。我们要用国际视角重审城市建设规划,把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放到长株潭、乃至全国大背景下去比照、审视,修编娄底新型城市建设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考虑整体区块坚持“保山保水”、空间组织形成“依山亲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编制出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定位准,科学性强、前瞻性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规划,有效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形成以市域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区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市化规划体系,加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并以此为契机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促进城乡联动发展。要充分利用娄底山青水秀、生态环境好、省级森林模范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等优势,把娄底规划建设成为有特色、有个性的新型城市。
四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要把城市工作的考核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重要内容;制订、完善、出台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系列配套文件政策与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自职责和任务,分解落实城市工作的目标责任。要尽快推出城乡一体的系列改革举措,打破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局面,协调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行城乡无差别的劳动用工制度,保证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引导农民有序地向城镇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对接,如城市道路,管网、供水、供电等设施向农村延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及其它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以“两型”社会为核心内涵的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首先应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立足“两型”抓“两新”,抓好“两型”促“两新”。娄底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在生态保护问题上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加大对既有污染的整治。重点是治理涟水、资水两大水系的污染源,修复因开采资源造成的地表植被和地质破坏。在严格落实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的同时,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兴起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资源运动,逐步形成人人注重节能降耗,个个崇尚变废为宝的良好社会风气。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并把发展城郊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加速淘汰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注重“三驾马车”一起拉动,注重“三次产业”联动,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在城乡建设特别是在城区建设上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整体区块上做到“保山保水”,空间组织做到“依山傍水”,建筑布局上做到“显水露水”,尽量少动原木原土,保持原有山水地貌和人文景观,重塑秀美河山,努力把娄底进一步建设为乡村型城市和城市型乡村,实现宜居环境与宜业环境的有机统一。
稿源:红网 作者:邹岳文TAG: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