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传奇的历史神话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将木兰镇装扮得更加神秘,光彩照人。改革开放30年来,在新都区委和区政府的大力指导下,木兰镇采取有力措施,紧紧抓住“着力构建北部新城”这个牛鼻子,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同时围绕做响旅游品牌、构建客家新区,为成都增添了一道民俗风景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北门户。
[优势·交通]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新都区木兰镇距市中心6公里,距新都城区12公里。南靠成都市成华区的龙潭、青龙街办,东与石板滩镇相接,西与三河镇毗邻,北与泰兴镇相望。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成青快速物流通道过境6公里、泰龙公路过境6.7公里、成都绕城高速公路过境4.8公里、成渝铁路线过境0.8公里、宝成铁路复线过境6.2公里、成达铁路线过境6.7公里、石木路过境3.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
“自从家门口的成青路开通以后,我们送货到成都比以前快多了。”木兰镇梁胜社区书记黄德华告诉记者,“社区里有不少人在成都做批发生意,有了这条路,以后买车做批发生意的人会更多。”
宽敞通畅的成青快速通道上,不时有车辆飞驰而过。“以前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木兰也会有这么好的道路。”村民程文杰由衷地感慨。现在从木兰到成都比以前省了不少时间,而且路况极佳。今年初,成青路的通车进一步凸显了木兰镇在区位上的优势。为进一步实现与成青路的无缝对接,7月底,成青路木兰延伸线通车,现在正在实施成青路与绕城路互通式立交桥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打破木兰与主城区的交通瓶颈。
目前,木兰已成为新都区东部进出成都的第一镇,几分钟就可到成都三环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使木兰镇解决了道路交通瓶颈问题,通过绕城高速可以进入连接成都各个方向的高速路。且与绕城路、三环路连接,各种资源因交通的通畅得以优化组合。
[优势·项目]
物流总部基地已具雏形
目前,木兰镇引进占地158亩、总投资2亿元的“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已开建。与此配套的有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村经纪人培训中心、商务星级酒店、农产品交易平台等。交易中心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1500个,可以解决上千个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对相关产业,如餐饮、娱乐、运输等,还具有拉动作用。
木兰镇党委书记刘刚毅告诉记者,中心的建立将使农户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农户获取市场信息将更加快捷,便于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户增加收入。同时,贸易中心辐射的面更广,可以带动新都除蔬菜外的其他农副产品向外流通,而且流通的速度更快、渠道更广、区域更大,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木兰镇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物流企业前来洽谈。目前,沃尔沃汽车展场施工单位已经入场,其他几家大型物流项目也正在洽谈之中。西部最大的物流总部基地已具雏形。
[优势·产业]
产业发展全线飘红
重大项目带动全镇经济发展。木兰镇以“198”规划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三个集中”。按照“198”范围内的规划调整,木兰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开发高品质房地产,融入北湖风景区;利用成青路加快农业招商,形成“一线”观光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该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多方投资,成都市三星级生态屠宰点已经建成,“198”农民聚居点等重点项目即将启动。该镇将以项目带动产业,加快城镇建设,形成特色社居集群。
木兰镇党委书记刘刚毅告诉记者,该镇引进的生猪屠宰业项目总投资近2000万元,将做强天宫、共和两村生猪养殖屠宰产业。红石1000亩韭菜韭黄基地也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该镇已形成家具、电线电缆、通风净化设备、建工、建材、机械、食品为主的一批优势行业和企业。“现在已经有几个项目在谈。我们一定会抓住项目落户这个机遇,加快木兰镇建设步伐,逐渐增大木兰镇的商业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木兰镇党委书记刘刚毅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优势·创新]
民主建设成绩显著
2003年12月底,全国第一个公推直选书记在木兰镇产生。随后该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公开、会议、联系、活动、述职、评议”开展工作。同时,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构建。
2005年5月15日,《桥梁与纽带》这份面向全镇干部群众的综合性宣传资料问世了。单月印刷,下发到各村各户,现已印至第21期。自《桥梁与纽带》发放以来,共收到群众反映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62条,均已作了回复和处理。此项举措,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监督党委政府的工作,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形成了上下互动。“别小看这份宣传资料,它是党委政府和村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刘刚毅为自己亲自策划主办的这份资料颇为满意。
○真情告白
书记感叹:管理变服务
从2003年至今,这个5年对刘刚毅来说是探索的5年。5年来,刘刚毅最大的感触是:公推直选后,党委书记工作的状态也在逐渐转变。“以前当党委书记是管理老百姓,现在是为老百姓服务。工作中自觉接受百姓和社会的监督意识逐渐加强,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在党委政府决策上,更多时候是围绕老百姓的利益来考虑。这种方式才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本报记者 余宰贵 李卫平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