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省1990年以来纠风工作
我省纪律检查工作30年回眸
开栏的话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30年来,我省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纪律检查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省纪律检查工作30年回眸》专栏,回顾我省纪检工作30年走过的历程,总结30年反腐倡廉的经验,展示30年反腐败斗争的成果。敬请垂注。
■ 沈纪宣 本报记者 陈松
2005年底,焦头烂额的绵(阳)中(江)公路某合同段负责人谭世荣拨打了“阳光政务”热线电话,向值守热线的省交通厅反映拖欠工程款的问题。他没想到的是,一天之内,省交通厅就现场办结了这起拖欠7年之久的70万元工程款事件,其中53万元农民工工资全部兑付给农民工。
这不是特例。“阳光政务”热线自2005年开播以来,许许多多像这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
从1990年以来,我省始终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逐步建立有效治理和预防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专项治理 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这是18年来我省纠风工作的一个成功做法。
1993年,一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风暴”席卷而来,连绵10余年不断,使专项治理工作常态化。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专项治理重拳出击。在医疗机构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对典型案件严肃处理、清退违规收取的所有费用,从制度上解决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行为和部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通过不断改革药品采购方式,健全监管办法,2001年以来县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招标采购或挂网限竞价采购药品199.27亿元,让利于患者77.48亿元。
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纠风工作的重点。10多年来,我省通过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治理公路“三乱”等10项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今年,我省又将群众反映突出的物价上涨、扶贫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安全等纳入纠风工作的范畴,为推进“两个加快”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
政风行风建设 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纠是手段,建是目的,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方是长效之策。
我省各部门各行业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解决了一些基层站所和“窗口”单位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组织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帮助被评单位查找和整改问题21979个,纠正和处理不正之风方面的问题7394个。省和21个市州全部开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宣传政策法规、受理群众的投诉。截至目前,全省共播出节目5563期,解决问题24677件,群众满意率达92%。
案件查处 促进制度机制建设
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和问题,我省一查到底,严格责任追究,并对各类典型案例予以通报。通过纠风、查案,帮助部门和行业查找问题,堵塞漏洞,建章立制,达到解决问题与完善制度相衔接。通过纠正和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和问题,我省先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分类收费标准和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通过纠正和查处医药购销中的违纪违法案件,实施药品挂网限竞价采购办法,整个过程实现了阳光操作、信息公开、全程监督。
·新闻链接·
我省纠风工作四阶段
初始阶段 1990年至1993年,各地各部门自查自纠,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阶段 1993年至1997年,根据中央对纠风工作的统一部署在全国统一选题立项、集中进行专项治理;
第三阶段 1997年至2002年,纠风工作向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转变;
第四阶段 2003年以来,中央将纠风工作的定位发展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纠风工作的责任主体也由部门和行业扩大到党委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