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子砚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最贫穷的小山村(湖北十堰郧县柳陂镇马蹄沟村),凭一己之力,打通一条几百米长的隧洞,在五年的开山历程中,村民们倾其所有。(11月11日《楚天都市报》)
当村民通过这条用盖房子、娶媳妇、买棺材的钱“愚公钻山”,打通隧道,将一筐筐橘子、板栗运往山外时,这些人用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怀,再次验证了“公路”这一“公共产品”的“公益属性”,验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真谛。接下来的担忧是,在副市长出席隧道贯通仪式后,隧道的管理权会被谁“接管”?这条村民用盖房子、娶媳妇、买棺材的钱打通的隧道,其公益属性能够保持多久?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当村民用五年突围钻山隧道时,山外的人也如马蹄沟村的村民一样,面对着一座看不见的山头——公路乱收费。审计署对18个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显示,全国16个省市至2005年底违规收费149亿元。四川“亿元巨款修绕行公路,新都被迫强行突围”的闹剧,与“愚公钻山”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收费太高,四川新都人对巨款修成的收费公路敬而远之,而且,新都的投资环境也因收费公路而“严重恶化”。这是一个何等荒诞的悖论。
现代版“愚公钻山”作为一个个案,留给我们的反思,还有待于深入。首先,在交通运输部门启动5万亿元之巨的资金拉动“内需”的时候,应用这些钱多修几条“愚公钻山”式的隧道,而不是用5万亿修建类似新都周边那样的“形象工程”,也别再用老百姓盖房子、娶媳妇和买棺材的钱了。其次,那些收费的高价公路,已成为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拦路虎”,5万亿之一部分,应拿来缓解这个问题。
总之,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大山”,应该借这次启动内需之机,更快地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