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如果投入再多一些,进度再慢一些,很多问题可以规避
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引发追问———
地铁工地缘何变吞人“黑洞”
专家:如果投入再多一些,进度再慢一些,很多问题可以规避
截至目前,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已酿成7人遇难。
发生在上周六的灾难,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在广州这座地铁线路日益发展起来的城市里,地质状况与杭州类似,塌方事故也并不鲜见,杭州的事故理应引起广州的反思。本报多方联系专家,试图追溯地铁事故频发的根源,在各大城市热衷“地铁热”的当下找到规避事故再次发生的有效防御途径。
事故原因
工程环节和施工方法
存在问题
交通隧道工程界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强调工期对地铁安全的威胁。昨晚,他在勘查完杭州现场后来到广州,发出了迫切呼吁:“把规划风险压成设计风险,把设计风险转嫁给施工风险,这是全国地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20米的基坑,深17米的破裂面,你可以想到,是什么样的力量所致。”王梦恕向记者描述,施工隧道上方是双向四车道的公路,3万多辆车从这里驶过,重载车辆达40%,“破裂面旁还有污水管道在渗水,加上连续几天的大雨,泥水几乎成了错位的润滑剂。”
王梦恕反复强调的是周边环境不适合地铁施工,“有五六米深的水塘,还有公路,有湖……这里的环境就不适合。即便非要开工也应进行路面加固。但是有效的规划前勘查和加固措施都没有。”
说到根本原因,王梦恕说:“造价投入低,投标耽误一年就赶工期,根本不实事求是。”一般情况下,一条20公里地铁的合理工期为4_—5年。但对正处在急风骤雨式建设中的中国地铁来说,这个速度显然是太慢了。其提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抢进度”。“很好的方法是暗挖法,但是比较昂贵,现在很多施工单位都变成了明挖”,在东南沿海高灵敏性、高流缩状地层,都应该用暗挖法,先加固后开挖。
一位现场参与调查的万总工程师分析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原因时指出,“地层条件太差,附加荷载以及地下水渗漏作用”是酿成事故的两大主要原因。他进而分析说,此次事发杭州萧山湘湖段地铁工地正好处于流动性的地层之上。实际上,当地靠近钱塘江,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偏高,土质也以沙层粉土为主。
“基坑外土体的滑移引发了基坑的坍塌。”这位专家表示。
反思
“地灾”还是“人祸”?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大城市居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行走状态。它的快速、安全,甚至舒适,都让其他交通工具望尘莫及。正是这些众所周知的巨大社会效益,让各个大城市的建设者对“地铁”———这个地下隧道里的庞然大物趋之若鹜。
地铁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之梦,与一座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目前,广州地铁已建成开通四条线路,总里程116公里,运营日均客运量超100万人次。在建线路包括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二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北延段,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佛线等。
但是,与地铁线路的日益密集相伴而来的,是接连不断的大小塌方事故。这一点恐怕已为广州市民所熟识。这也是中国地铁发展总也绕不开的噩梦。
“有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事故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铁道部一位业内专家不无痛心地说。他还向记者披露了存在于行业内部的种种乱象,包括“工期危机”、“造价太低”以及“施工单位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方面。
“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这是目前大多城市地铁修建中的真实写照。造价相对低廉的地铁建设工程,“肯定做起来很困难”。当然,此种现象还遍布中国的各类工程建设行业。
“线路工程太多,施工事故也会随之而来。”这几乎是地铁建设事故中的一条铁律。专家介绍,地下工程施工之前,一般都会留出足够时间给施工和设计单位,对周边管网等情况进行调查。这个时间大概是3个月到半年时间。
而现实的状况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如果同时开通好几条线,施工单位就忙于应付各个工期,前期不能做认真调查,工程风险隐患就会加大。也不能开工就搞业务设计,设计院没有时间去搞详细规划,否则就会导致抄图,图纸设计质量低。同时,不合理赶工期会影响地铁建设的结构和寿命及影响地铁安全。”王梦恕说。
投资分包机制也构成地铁建设巨大隐患,“不少国家的一级企业或是特级企业,任务重但利润不高。于是就有可能薄利多销,有了活就抢,抢了之后进行分包,分给工人去干。表面上是它的队伍,实际上可能是包工头招募的,只不过打着这些机构的牌子。”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地铁施工工地上的工人大多为临时工,他们并无合同可言,“老乡带老乡地做,做几天就换个地方”。
“事实上,我们现在搞工程,都需要经过科学评审,但有些基本工作没有做,只是领导意图,为了政绩。”王梦恕本人也对行业内的不正之风颇为不满,“我们地铁建设实力很强,如果土木工程造价投入再多一些,进度再慢一些,很多问题可以规避”。
他山之石
规划勘查与民意最重要
近两年来,记者在广州参与采访地铁工地塌方事故近十次,仅今年就有四次地铁工地塌方事故。在西方,各国地铁线路比中国发达得多,但是地铁坍塌事故却很少。
在德国纽伦堡和法兰克福等诸多城市,这些城市面积虽小,但是地铁却密如蛛网。这些线路从U1到U7,从S1到S7,如此繁密的地铁线路24小时日夜无休地运作。在纽伦堡甚至还有世界领先的无人驾驶地铁。如此多的地铁工程线路,而“塌方”这样的字眼对他们来说却是个陌生字眼。
纽伦堡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三个能源公司支撑。“这些能源公司的收入中,有一部分将运用到公共交通领域,一条20公里的线路,有足够的工期和资金去完成,因为没有人考虑获益问题,这是城市的公共事业,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它不可能用来赚钱,公共交通是造福每一个公民的。”纽伦堡交通公司新闻发言人Seitzinger女士对记者说。
本栏文字记者赵佳月见习记者张鹏
TAG: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