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川灾后重建如何充当促进全国发展的“引擎”
■ 本报记者 王代林 胡敏
正当灾后恢复重建加速推进的时候,正在加剧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着中国经济走势。
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此后,央行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配套措施迅速跟进。
中旬,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3万亿元以上。
1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四川考察。考察中,温家宝指出,搞好灾后恢复重建,不仅是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客观需求。要把恢复重建作为加快灾区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重建。
11月2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干部会议上对学习贯彻总理讲话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这“两大机遇”,加快四川发展,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大局。
四川灾后重建能不能充当全国发展的“引擎”?怎样充当全国发展的“引擎”?
中央决定的明后两年4万亿元投资安排中,灾后恢复重建占到1/4。明后两年四川平均每月投资要力争达到1000亿元——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营造出的巨大市场空间,赋予四川扮演“引擎”的底气
灾后重建是一笔拉动内需的大单。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测算,在铁路建设上每投入1元人民币,其拉动的GDP大概在5.7元左右。
中铁二院董事长漆宝瑞算了一笔账:中铁二院在“十一五”、“十二五”接手的铁路工程总额近2400亿元,其中大多落在四川,转移至第二、三产业约为700亿元,可直接拉动四川二、三产业增长4.7%。
以交通、住房为代表的重建项目耗材巨大。仅以钢轨为例,成都至都江堰铁路需6000多吨,目前攀钢已获得这份供给合同。“我们有信心抢抓铁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内需市场。”攀钢负责人表示。
11月30日上午,大凉山深处,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锦屏二级水电站成功实现截流。
“我们把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云华表示。中国社科院专题研究则表明:仅锦屏二级水电站就需要水泥206万吨、钢材2880吨、机电设备2.7亿多元。
以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扩大内需为背景,恢复重建对于四川自身和外界的意义得到放大。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大局的重要举措。
仅灾后重建项目就将营造近1.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省发展改革委表示,我省将重点推动投向10个领域,其中预计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4个领域的资金需求都在3000亿元以上。
一批带动作用强、拉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如成兰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等将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西南交大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帅斌表示,仅铁路一项,未来在川投资规模约5000亿元,将带动大量相关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而最近四川端出的1372亿元的高速公路BOT投资“盛宴”,也将巨大的建设市场与全国分享。“BOT模式开辟了一个四川高速公路多元化投资的时代,以后会越来越多,欢迎各路英雄来掘金。”省交通厅最近表示。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能源、建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走低,趁此机会抓紧物资储备,可以力促灾后重建。锦屏二级等基础设施项目也可借机加快建设,为迎接下一轮经济增长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灾后重建项目的刚性需求本身就代表着民生诉求,在拉动内需的进程中作用必将进一步彰显。
这就是四川作为“引擎”的底气。
通过灾后重建的巨大刚性需求带动内需,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四川经济有望在未来一个时期保持较快增长,为沿海地区过剩产能提供吸纳地——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带动的产业转移,充实四川这一“引擎”的内涵
要成为“引擎”,四川也需“强身健体”。
11月6日,全省园区工作会首日。参观者的目光,投向距离成都几十公里外的新津。当地人习惯将老的新津工业园区称为 “A区”——这里,曾是全省挂牌最早的“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直到“B区”出现,新津工业园区才真正有了工业园区的形态。当地一位官员说:目前园区拥有216家工业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两家、国内500强企业7家,大部分聚集在B区,是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果。
新津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折射今日四川走向:站在灾后加快重建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路口,自力更生固然必须,但也需要不断从外部汲取养分和力量——一如二战后的日本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沿海地区,无一不是借助他人之力,完成了由“吸收”而“消化”的嬗变。同时,世界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四川的积极承接,也为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留出了空间。
四川的机会来自自身比较优势:灾后恢复重建的差异化政策和1.7万亿元重建投入。
行动正在提速。10月中旬,国内首个“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在江苏昆山成立,四川成为首批8个入驻省份之一。商务部称,实施产业转移是“国家实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将给危机中的沿海产业转型创造一条有序转移之道。四川入驻的意图也很明确,就是要承接外力,做大实体经济,以尽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承接产业转移,在四川和全国之间,开启了合作共赢之“门”。
两个月前,四川前所未有地兵分18路出省招商,与全国分享1.7万亿元重建商机。随后举办的第九届西博会上,四川签约金额超过过去8届总和,显示出开放合作的丰硕成果。
“种种迹象表明,四川已经开始充分展现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吸引力。”对承接产业转移充满期待的经济专家杨继瑞说。
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既契合拉动内需的 “主旋律”,也符合四川未来发展诉求——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带动的环境重构,为“引擎”的可持续运转奠定基础
11月24日,成都市宣布:在国家发改委最新批复的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中,成兰铁路、川藏铁路、川青铁路(成都-格尔木)、成都—贵阳、成渝客运专线、成都—西安客运专线以及成都-西宁—张掖铁路7条出川大通道名列其中。
12月,连通西北西南接中亚铁路融入欧亚大陆桥通道的大动脉成兰铁路将开工建设。
形势日渐明朗——灾后重建极大提升了四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的战略意义,更在国家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得以显现。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彻底疏通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物流不畅的发展瓶颈。
11月18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也“进一步”明确: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出川公路大通道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解决瓶颈制约。
“7条铁路同时进入国家规划,这是四川历史上的首次。”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上述铁路建成后,将形成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经济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有力推动四川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来自省交通厅的信息则表明,包括广(元)甘(肃)高速在内的3条出川高速公路也将在年内开工建设。今年四川公路水路交通计划完成投资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以上。
“出川”、“连通”,频繁出现的这两个词汇传递着新时期四川交通发展的新目标。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让“加快”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发展环境的重构,则为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积蓄宝贵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