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掠影
米仓山连绵逶迤。大山深处,70多年前翻身求解放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尽,70多年后,一场一步跨越千年的连片脱贫之战正在震撼人心地向纵深推进。
不仅是一所学校或几条道路的兴建出现,也不仅是几户人家、一个村落的脱贫。这项工程将整合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和人力资源,以新构的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入手,从根本上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是2007年9月开始在通江县进行的全省唯一“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
5根手指捏成拳头:新机制激发新合力
没有公路,前面是深壑,后面是高岩,通江县空山乡后坝村杜兆华、杜兆奎兄弟就居住在山崖间的破草房内。几场大雨,兄弟俩的破草房摇摇欲坠,更可怕的是,房前的坡地上已出现滑坡裂痕。
“想修新房没能力,卖点洋芋都要走10多20公里,没办法,”杜家兄弟企盼着。
通江县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贫困县,又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大力关怀和帮助下,通江人民发扬红军精神,苦干实干,贫困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然很大,依然属于集中连片最贫困地区。2007年末,全县还有贫困人口29.78万,占总人口的4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达13.68万。
扶贫开发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各级都在不断探索各种扶贫方式。2007年,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扶贫、财政部门的帮助下,通江县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国家 “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一期试点补助资金950万元。
“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它是对过去以村为主的扶贫方式的提升。它以整合各种资源的方式,在一个区域内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带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非常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通江县县委书记范申华说。
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有靠自己探索实践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为加强领导,整合人力资源,巴中市成立了加快通江发展领导小组;通江县成立了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6位县级领导分片主抓试点工作,整合23个县级部门和3个乡镇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骨干人员组成15个工作队驻村指导。
经过反复研究,通江县把试点工作规划在最偏僻、连片贫困程度最深的空山、诺水河和两河口3个乡镇的15个村。
“两河口乡是当年红军入川第一镇,空山乡是70年前著名的空山战役主战场。这里是全县最贫困的集中连片区域,人均纯收入1882元,比全县低122元,比全省低1131元。这里是致富资源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区域,是全县食用菌、干果、黄牛和马铃薯、玉米等主产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连片开发不仅要彻底解开这片地区‘四难’为主的死结,而且要把它建设成为全县北部山区稳定致富的特色产业带、辐射带。”范申华说。
“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的关键在县”范申华强调。
为整合各方面的资金,通江县按照“项目扶持、群众参与、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将相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统筹整合用于连片试点建设,实行了统一规划项目、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报账审核的“四统一”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和安全饮水等建设项目向试点片区倾斜,真正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连片区”的资金整合捆绑机制。
全县利用950万元试点专项资金,整合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9大类45个涉农项目资金7941万元,安排财政配套资金330万元,引进社会资金250万元,引导群众自主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
确保工作落实,巴中市委主要领导7上空山;县委书记范申华、县长严敏数十次深入项目乡镇解决具体问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驻点督查指导,驻村工作队分项目落实了 “限时责任制”、“问责追究制”、“部门帮扶制”和“驻村指导制”,形成了“组织运转有序、部门配合得力、资源整合到位”的良好格局,确保了扶贫连片开发的强力推进。
“好骨架”能挑“千斤担”:
新基础带来新变化
今年4月30日,鞭炮和欢笑声中,连结诺水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长15公里的临(江)空(山)公路通车了。
看着新建的公路从家门口通过,杜兆华、杜兆奎兄弟燃起了对生活新的希望:试点区为两兄弟安排了安居工程项目,10月,兄弟二人开始推掉破房屋联手建新房,如今两兄弟一楼一底的新楼房基本完工,对河两岸异常醒目。
“以前我们这里养两头猪只能得一头猪的钱——另一头猪的钱用来付运猪费。现在路通了,卖猪不再难了,群众都受益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杜兆奎的妻子杨雪连声道谢。
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四难”如同梦魇般地缠着贫困群众。通江的连片开发扶贫试点首先就从解决“四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为打破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临空路的建设被列入了连片扶贫开发的第一批工程。去年11月18日工程开工,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终于打通。这使诺水河到空山两大景区里程缩短110公里。这条路不仅打通了通江北部贫困山区10余个乡镇的断头路,而且还为打造诺水河——临江丽峡——空山天盆景区旅游大环线奠定了基础。此外,还硬化了水口至空山、平溪至临江共45公里的乡村道公路,解决了2万余人的行路难。
为解决群众饮水难,共新建水窖350口、集中供水池5处,改建场镇人饮工程1处,解决和改善了4300余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试点片区的所有村小都纳入了改建计划,已完成了1所乡中心校和2所村小的改造;建成了一批甲级村卫生站,实现了村村都有1个卫生站和1名乡村医生,试点片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超过85%。去年11月初,空山后坝移动基站建设成功,结束了不通手机信号的历史;随着33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和348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的改造以及1座新建成的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彻底消灭了无电村,实现了试点片区农村群众用电同网同价。“以前用电要1元多1度,现在只要4角多了。”两河口乡党委负责人介绍。
同时,该县还引导试点片区群众改造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三改三建”(改厨、改厕、改圈,建池、建园、建家)农户900户,建成沼气池1100口,改变了大山里人畜混居的历史和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移民搬迁,建成聂家坝移民点,首批移民50户。
脱贫还须强根本:新产业呼唤新未来
12月1日,在温暖的阳光下,空山乡龙池村3组的张维福在地里忙着栽植核桃苗。
“我们以后的生活就要靠这些苗子了。以前光种点包谷,最多养几头猪。供娃娃上学都不够……”老张如是说。
产业发展是扶贫开发的核心。该县扶贫从最贫困的人群做起,变“遍地撒盐”为“集中施肥”,变群众“要我干”为“我要干”,变扶贫为扶智,变送“鱼”为送“渔”。
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这次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就将空山乡的核桃、黄牛、马铃薯,诺水河的食用菌,两河口乡的生猪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规划建设了核桃、食用菌和畜牧产业示范带,带动项目区1万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深入浅出搞好技术培训。先后在项目乡镇举办各种培训班118期,重点进行了标准化耳堂建设,椴木银耳、木耳的标准化生产,生猪良种良育,核桃技改等食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16700人次。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江县把发展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交给群众,创新四项制度把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变成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
扶贫“首扶”制:对项目区建卡贫困户中的最贫困户,首先规划户均2000元以上的增收项目,对建卡特困户实行“1+1”结对帮扶。
以奖代补制:“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
发展互助制:在15个村建立村级发展互助社,每个社注入15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动员鼓励项目农户积极入社,在保证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用于社区产业的持续发展。
产业长效制: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和致富能人介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加强菇棚、猪圈、核桃苗圃等产业的基础建设;强化技术培训,让每户农户至少有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片试点区群众自筹资金及投劳折资达到2329万元。
目前,空山乡已完成核桃技改1万多株,新植优质核桃3万余株,建核桃苗圃1个、育苗16万株,产业带总面积超过1万亩。预计3年后,核桃年产量可达2000余吨,产值可达4000多万元。同时该乡积极发展马铃薯,努力把空山建成川东北马铃薯种源基地,今年该基地已向平昌、阆中等地供种2000余吨。诺水河镇发展 “两耳一菇”等食用菌共180万袋(瓶),发展能繁母猪660头、生猪4750头,建核桃产业带1000亩。两河口乡已完成生猪改圈2万平方米,已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大户4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户47户。
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的收益实打实:今年,试点区群众通过发展产业人均增收将超过400元。
通江县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今年,省上又确定该县为第二期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
正在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的通江农村群众,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