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城市因发展的重心在城市,忽视农村尚可理解,但是一些农业大省和贫困省区竟然在这次大规模投资中忽视农村,就只能用急功近利来解释了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吸引了各方关注,舆论也从近日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现了重点:保增长、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将贯穿于明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毫无疑问,2009年,政府会继续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内需,加强加大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但是如何把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纳入这项宏伟的工程中,需要极大的智慧。继中央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地也纷纷宣布在今后几年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不完全统计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十万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中央政府明确将部分资金投向农村外,从已经宣布投资的省市来看,鲜有把农村当作投资的重点。
中央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与“三农”有关的共有六项,直接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为3700亿元。而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农村也分得了340亿元,看起来力度很大。但是从现有的政策措施看,以民生为主的农村投资固然有所增加,但投资的重点还是在非农领域。
在已经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中,云南计划未来5年投资约3万亿元,重点投资于中缅油气管道和石油炼化工程,以及新建云桂、丽香铁路等大型项目。广东的2.3万亿投资主要包括珠三角轨道交通和武广客运线,安徽上报的铁路、公路和桥梁建设项目也达到40多项,总投资为3890亿元等。少数城市因发展的重心在城市,忽视农村尚可理解,但是一些农业大省和贫困省区竟然在这次大规模投资中忽视农村,就只能用急功近利来解释了。
自前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比过去有所增加,速度也加快,但与城市相比,广袤的农村和庞大的农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中所占比重依然过小。根据发改委数据,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水、电、路、气”投资332亿元,这一投入还比不上中石化一个企业得到的政府补贴。
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农民素质,打造农村长久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农村投资的薄弱区。按《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核算,全国学生宿舍和食堂目前短缺约7300万平方米,80%的农村学校食堂和宿舍不能满足寄宿要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也显示,在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破旧,乡(镇)卫生院危房率为33.6%,加上短缺面积和需要改造的业务用房,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
从国际经验看,随着农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物质和资本投入量会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投入增长速度快于产出增长速度。而在外部投入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承担主要投资主体和组织者的责任。以日、韩为例,日本政府1994年将高达6.01万亿日元的投资专门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为的是应付贸易自由化的冲击;上世纪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在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韩国政府也兴建了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市场体系、能源设施等,投资总额高达27571亿韩元。相比之下,我国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低得多,仅能满足同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目前的经济下行阶段,要真正撬动内需,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既有需求愿望,同时又有支付能力、但尚未释放出来的存量需求。农民这一巨大的群体被排除在消费市场之外,这是中国内需启而不动的根源。限制农村消费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二是农村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例如电网、电视节目信号、自来水、道路、商业网点等严重不足。一旦公共投资能够更多用于支持农村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本身是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一般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所选用的原材料也是当地产的,可以给农民创造很多就业的机会,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尤其在目前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时候,能够解决很多就业问题。
所以,无论从农村本身的发展还是从当前保增长的需求来看,加大“三农”投入都是效益最好的投资。要最大程度发挥政府投资的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农村不该是个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