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聿文
摘要 在保增长的同时,需要将保就业、稳收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收入低下和内需不足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常识来看,宏观调控一般解决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短期问题。毫无疑问,中国目前的短期问题是确保经济较快增长。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发展国家而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不能仅仅着眼于短期问题,而须时刻记着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即人民富裕起来。因为只有使占社会多数的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时,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才能建立在扎实的内需基础上。
以此来观照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发现基本是按这一思路来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和任务的。会议在分析如何保增长这一明年经济工作的首务时,强调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会议在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个重点中,特别指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并在较大幅度增加的公共支出中,继续加大对“三农”、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经济增长下滑对就业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第三季度首次跌至9%后,企业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且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岗位流失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此外,明年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要面对就业,这都加剧了明年的就业难度。
就业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不稳,必定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中国经济长期受困于最终需求不足。最终需求不足和消费不振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不高和收入预期不好,从而使经济增长不得不长期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也是此次外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原因所在。另外,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也使人们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同时,如任失业蔓延、居民收入缩水,势必将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在经济处于下行时期,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或者首要任务,就是要给人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减少民众的公共品支出,甚至直接对低收入群体派发货币,以此稳定人们的收入预期。这与保增长并不矛盾。它们的关系是,用增长来带动就业,以就业来促进增长。通过政府大规模的投资,一方面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政府投资的项目和工程中,给人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确保收入不下降,从而刺激消费。消费起来了,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消化,才会有资金去扩大生产,招收更多工人并提高其工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当前我国就业的主体,是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群体。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鉴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国家应该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融资支持和相关税费减免,并出台相关补贴和激励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二是在中央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地方的政府投资中,应重点投向那些能够使企业短期内生产、招工的项目。
在前一方面,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准备,有些已经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加大公共支出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在后一方面,则做得不够好。从目前政府投资的构成来看,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等这些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投向民生和农村的项目还不多。尤其是地方,更鲜见投向农村的项目。不是说交通、基建等项目就不能带动就业,但其所能解决的就业机会显然有限。而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资一般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所选用的原材料也是当地产的,可以给农民创造很多就业的机会,这同时也是在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